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田 恬

天津規劃院 願景公司 景觀設計師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 藝術設計學士

畢業於法國凡爾賽國家高等景觀學院

法國國家認證景觀設計師

當我們說起鄉村景觀建設的時候,常常看到兩種場景:一種是在行政口號下,被快速“美化和整治”的鄉村。整齊劃一、粉飾裝扮,把城市的建設邏輯覆蓋到鄉村。這種方式對於中國鄉村的詩意和多樣性是一個非常大的衝擊。另一種是為少數下鄉的城市人服務,度假式的鄉村。場景古樸也精緻,但主角往往不是村民,外來資本往往是單一的受益主體。

西井峪需要另闢蹊徑。它是天津唯一一個歷史文化名村,作為文化景觀它具有一定的遺產價值。文化傳承和延續是這次鄉村設計工作的前提。另一個關鍵,西井峪仍是個實實在在的鄉村,村民仍是村子的主人。

景觀解讀是行動的基礎

2015年,我們介入西井峪工作時,它已是小有名氣的“石頭村” 。石街、石牆、石房、石碾、石磨構成的風景獨具一格。但同時,村莊呈盲目、無序的發展狀態。受視野侷限的自發建設使傳統風貌受到威脅。村莊缺乏整體統籌。

景觀設計展開的第一項工作是景觀解讀,我們認為這是一切行動的基礎。

“峪”就是山谷,四面環山,中央凹地形成的“井峪”是村莊基本的地理格局。對四周高地的開墾利用形成了大量的石砌梯田與果園。藏風聚氣的“井峪”中央,是村民的生活空間。並不偶然,地理核心和村莊最低點是村中央的廣場,匯水、排水的焦點以及村民生活的中心也自然地出現在這裡。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鄉村景觀是人地關係在大地上的呈現

如果說人們與周圍環境的互動方式維繫了我們所見到的鄉村景觀。西井峪尤其突顯了這樣的人地關係:在不易生存的環境裡建立起的聚落。

因為西井峪地形複雜、土壤比較貧瘠,水源也不穩定,它其實是一個不太易生存的環境,我們的村民用一些生產、生活的方式來應對和破解這個矛盾,呈現出地盡其利、物盡其用、人盡其能的景觀特徵。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貫穿始終的秩序+局部應對的集合

村內外用於建造梯田、房屋、圍牆的是當地非常容易獲取的白雲岩。中晚元古時代沉積的白雲岩,因成分的差異又呈現出略不同的顏色。白雲岩的特質是容易獲取,脆且易破碎,而且薄層居多。這種建造材料的特質促成了西井峪的整體風貌。

傳統鄉村也往往有一個很明顯的共性:一個貫穿始終的邏輯次序使得村莊風貌和諧統一;針對每一個局部的矛盾又有一個局部的解決辦法,最終形成比較鬆散的集合。

在西井峪,最突出的體現就是它的邊界景觀。地貌單元與人居單元巧妙結合,形成了整體而又變化豐富的石砌邊界景觀,實現了從私密院落到公共交往空間的微妙過渡。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石頭

食物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為了不脫離村莊固有的規律,我們也給自己制訂了限制條件:即用本地的白雲岩和用於農業栽培的植物作為唯一的建造材料。理由有三,一是為了融入大的次序邏輯當中。二是提醒自己、約束自己在鄉村中做設計要保持克制。三則是新建環境不能給村子增加景觀養護的負擔。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從“主觀設計” 到“合作營造”

在三年的實踐過程當中,頭一年,我們懷著極大的熱情做了大量的設計,對20個覺得有問題的宅基地邊界做了景觀修復的建議。對村子裡公共節點也做了很多的方案,比如說廢棄蓄水池的景觀化處理,周邊傳統農業空間的再利用,山地體驗和山頂觀景平臺,給兒童提供生態教育、娛樂活動的“昆蟲城堡”,甚至給整個村域範圍做了山地農業體驗公園的規劃。

一兩年過去,沒有資金、沒有政策,大部分設想仍停留在圖紙上。我們開始反思,我們是不是在以慣用的技法和過於主觀的臆想來判斷鄉村的發展進程,或者乾脆叫自我感動式設計。

20處邊界景觀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宗地邊界改造前後對比

戶主:周連會 門牌號:3區19號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宗地邊界改造前後對比

戶主:周佔生 門牌號:3區5排8號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宗地邊界改造前後對比

戶主:周紹成 門牌號:3區1排1號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10處公共節點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在後面的時間改變思路,更貼近村民的真實生活訴求,更貼近村莊的能力做一些事情。這就需要合作。村民祖祖輩輩生活在鄉村,他們對實用性的體驗是最深刻的,他們早已用自己的一磚一瓦給自己的鄉村做好了實用性的規劃。所以首先,得讓農民參與設計自己的村莊。設計師不是主體,村民才是主體,設計師負責開拓思路和滲透引導。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陸陸續續與村民一起合作了農戶宅基地邊界修繕、村中心廣場改造、排水井修繕、山地停車場建設、村莊休憩設施、村莊道路與街巷地面鋪裝、汙水管入地、電線的整理、示範庭院等等建設。所有的建材都來自村後一個被廢棄的採石場。最大化利用村子的資源不光是物質資源,還有村民的智慧和經驗。很多難題的解決都依賴與村民的碰撞。他們世代積累的建造技術、環境知識及實踐經驗令人欽佩。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鄉村建設是“合作生產”行為

村莊建設不僅得讓村民參與建設,還得讓村民能從中獲利。他們不僅僅是空間的使用者,也是建造過程中的主要勞動力。世代建設家園的過程中,建造技藝也得以延續。這一點非常不同於城市邏輯的建設。

作為第三方的設計團隊需要認真辨別鄉村景觀的關鍵利益相關方:村民、村民建設組織、村集體、地方政府。通常是村民付出勞動與服務,村民建設組織與村集體協調建設工作,政府給予政策與扶持。但鄉建中的不同站位一定會有不同訴求,過程中一定有摩擦。學習在鄉村工作中如何溝通,才會建立相互的理解和信任,讓非常有限的資源投入(政府的、村集體的、村戶的)在空間落實中形成最大的合力。

“看不見的設計”喚起對鄉土景觀的認同

村裡的事物各在其位,各做其用,各有本性。 沒有任何強求的形式。我們試圖把鄉村景觀當作重要資源來理解、有效保護、可持續轉化、傳播和欣賞。鄉村景觀是鄉村生活的背景也是村莊高質量發展的基底條件。維繫好獨特的鄉村景觀往往能創造獨特的經濟和旅遊收益,為當地長期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設計師在鄉建中不必喧賓奪主,不必渴求過多的個人存在感。我們最重要的價值是喚起大家對於鄉土景觀的認同和對於這片土地的認同!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景觀設計團隊:

天津市規劃院願景公司

田恬、褚俊民、肖新紅、姚遠行

特別感謝西井峪村黨支部書記周維記和所有村幹部、漁陽鎮政府領導、薊州區規劃局、薊州區發改委李武鎖主任、薊州區秦川副區長、天津市規劃院黃晶濤院長以及李謙先生帶領的鄉建團隊對我們景觀工作的認同和支持。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李謙

天津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文旅規劃首席顧問

九略(北京)旅遊管理有限公司CEO

天津薊州民宿發展協會會長

西井峪計劃發起人

原鄉精緻民宿創始人

歷史的巧合,3年西井峪終畫一個完美的省略號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歷史的巧合總是驚人的相似,時至今日我與西井峪的三年約定剛好走到了最後一天。三年的時光過去了,我們收穫了什麼?我想最為重要也最為感動的就是村民對我們的認可,對於我們做的事情的認可。三年的工作暫時告一段落了,西井峪鄉建工作的順利完成也讓我們對於鄉規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對今後的鄉建工作有了新的策略和方向。

過去三年的點點滴滴,想要和大家分享的很多,但歸根結底我們對西井峪做了兩件事,一是社區營造,二是產業復興。只有讓生活在村莊裡的人過上他們所向往的生活,鄉村建設才能變得更加有意義。

西井峪踐行之社區營造

1.瞭解民情、開啟民智、培育民風

什麼是鄉村社區營造?以前的鄉村沒有社區形態嗎?傳統村落保護與鄉村旅遊產業的規劃不單單的是規劃圖紙上的工作,更多時候要成為村子裡的人。而鄉建的工作模式則是中國千百年鄉村自治的傳統文化“規矩”,立足鄉村、瞭解需求、以規矩為準則,為村民辦實事。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2. 深入完善公共活動空間與基礎設施建設

公共空間和基礎設施的完善,不但提高了村民們的生活質量,還豐富了日常娛樂休閒生活。在西井峪策劃團隊做了一個廣場、一個廁所、一群街道,而村民們獲得的卻是更加豐富的娛樂生活和精神生活。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西井峪踐行之產業培育

鄉村旅遊發展的核心資源:深度挖掘鄉村生活點滴

鄉村產業培育與運營是策劃團隊工作的重中之重。傳統鄉村旅遊開發,已經不能滿足現代旅遊客群的需求。創新下的鄉村旅遊如何吸引遊客前來觀光體驗?在探索和實踐中,策劃團隊尋找到新的運營思路。

讓鄉村還原其本來的文脈,將歷史遺蹟、自然風光與現代規劃、設計相融合。讓村民們普普通通的日子,成為體驗式旅遊的主導項目。

1.鄉村體驗式旅遊,放鬆身心遠勝於疲憊觀光

為什麼到鄉村?住農家院、吃農家飯、看景點?歸根結底,是需要放鬆身心。來到鄉村,就要做鄉村人,瞭解體驗鄉村務農的快樂,感受簡單淳樸的自然生活。農事體驗課、西井峪放羊班、趕驢壓磨、收稻割草、澆水施肥,一項一項滲透著勞動的辛勤與快樂。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2.智本下鄉,產業升級

鄉村產業升級,哪些產業可以升級、如何升級、銷售何去何從?西井峪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也希望未來有更多的成熟案例進行分享與交流。農產品的深加工與銷售,是鄉村產業升級的主力軍。第三產業一直是鄉村發展的重要支柱,對鄉村旅遊、文創等產業的升級改造成為了策劃團隊的工作重點。包括農家院的改造、新型文創產業的入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3.智本下鄉,產業示範

在探索新型模式下的鄉村運營,示範項目可以規避相關的商業風險,利於及時的總結經驗和教訓,為相關上下游產業鏈的發展打下結實的基礎。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我們希望通過民宿示範項目,形成一個產品結構,不然沒有辦法改變消費結構和客源結構。於是我們開設了一家高端民宿,同樣也是薊州區第一家民宿。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在這個示範項目運營的過程中,融入了很多當地村民成為新的產業人群,他們很勤勉和敬業。我們還在村子廣場邊上做了一個咖啡書屋,有很多客人喜歡在這喝咖啡看書。記得2016年10月1日開業那天,一位村民在咖啡館用他粗壯工匠的手,捧起了人生第一杯拿鐵。那一刻幸福的表情,我現在想起來還是感到開心和欣慰。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西井峪踐行之品牌運營

鄉村品牌運營,提升整體鄉村經濟價值和社會影響力。我們為西井峪構建了一套完整的品牌DNA,構建了專屬於西井峪的超級IP。從整體視覺設定到村莊旅遊導覽設計、民宿VI設計再到農產品包裝設計,鄉村品牌理念滲透到西井峪出品的方方面面。

設計改變生活,世世代代生活在西井峪的村民感受到了現代化生活理念所帶來的視覺美好,也體驗到了通過鄉村營造給他們帶來的新的工作機會和豐厚回報。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西井峪未來展望,努力嘗試2.0版本的全新鄉村運營

西井峪三年的工作雖然已經結束,但是作為一個專業的項目運營策劃人士,我仍然希望西井峪目前的改造及運營模式能夠繼續傳承下去,希望接下來民宿運營團隊可以傳承鄉建工作。我們也在探索鄉村民宿運營、鄉村農產品升級、鄉村民宿運營的新型鄉村發展戰略,組建鄉旅運營團隊,用一個民宿帶動整個鄉村發展,這是我們接下來嘗試努力做的2.0版本。

每一個村莊都是我們的故鄉,鄉村規劃的本質就是鄉建,而鄉建的本質就是人,就是我們的村民。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Louna International Architects' Village

貴州黔西南樓納村·樓納國際建築師公社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樓納國際建築師公社,用設計、文化、藝術與媒體的力量,實現鄉村建設的轉型,留下田野,守住鄉愁,用建築師的集體力量,打造一個人們心靈的桃花源。

公社以建築教育為重要發展方向,提出了“大師+建造”的建築教育模式,在全球化背景下建築教育日益趨於同質化,師承教學的方式是對建築教育的有益補充。創新的同時,致敬傳統和匠人的手藝,將傳統的大智慧和好技藝與當代技術結合並“手手相授”。

International Student Construction Competition

四川德陽龍洞村·國際高校建造實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以“結合自然的設計”為題,22座院落,22所國內外知名建築院校,深入四川德陽的貧困村共同探討“設計激活鄉村”的方法。參與的22家農戶分散在龍洞村的200餘家農戶之中,力求通過以點帶面的針灸式方法,讓農戶逐步帶動農戶,進行自發的鄉村美學和鄉村生活方式的提升。

大賽以“為鄉村而設計”、“為村民而設計”為出發點,探究如何通過設計讓鄉村更像鄉村,結合農戶的實際需求,改變農戶的生產、生活、經營等方式,促進生活品質的提升。

NATIAN CUP International Design Competition

江蘇宿遷·“衲田杯”可持續設計國際競賽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此次競賽關注公共空間的文化、功能及代表性特質。競賽面向國內外城市規劃、建築設計、景觀設計、藝術設計等方向的事務所、設計師、藝術家及在校師生,立足城市地標、雕塑、大地藝術、建築以及藝術裝置方向進行設計。評委決議後,獲獎作品將有機會依據當地政府的決議實際建造。

和很多中國城市一樣,新時代的宿遷也面臨著新的發展問題,如城市更新改造、自然景觀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等。競賽鼓勵參賽者思考自然如何向城市延伸,使城市以大自然的週期生長循環,這將對城市發展大有助益,並對中國的其他城市起到示範作用。

Encountering Shichahai

中國北京·遇見什剎海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什剎海地區是北京歷史文化保護區,也是北京僅存的原住居民區之一,然而,舊城功能及物質性的衰敗使之不再適應日益豐富的城市生活,如何尋求有效途徑使之重新融入城市生活?如何對歷史街區採取有機更新,挖掘其造血機制?如何在原住民需求、區域發展需求和文化歷史傳承需求三者間尋求平衡?如何聯合各方力量推動舊城更新,進而推動城市復興?在這些思考之下,我們以“遇見什剎海——約會設計與藝術”為主題,通過設計的力量復活什剎海,將文化與舊城更新相融合,激活片區。

在2016 北京國際設計週期間圍繞什剎海的歷史街區和院落,展開包括“九個院子”、“迴歸·院生活”、“洞∕和光同塵”等主題展覽。並結合展覽,舉辦了城市與建築學術對話、讀書會、音樂與舞蹈表演、建築師咖啡之夜等活動。一系列活動從文化和設計上引領歷史文化街區的有機更新和可持續發展,倡導“創新引領產業、創意激活文化、慢享舒適生活”的理念。

Q-CITY International Design Competition

廣東深圳·“趣城計劃”國際設計競賽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種下一顆種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