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媽媽都很拼 但中國媽媽們可能拼錯了方向

中美媽媽都很拼 但中國媽媽們可能拼錯了方向

美國孩子也狠拼,他們也上課外班啊——游泳、足球、棒球、划船、網球、籃球……基本都是運動類。他們為什麼要參加運動課程?說白了也挺功利的——為了有個好前途。

努力學習是不是就不需要呢?答案是“很需要”。美國孩子也會努力學習,但是對於年齡還小的孩子,純知識性的學習不應該被當作最重要的事情。

中國孩子和美國孩子都在拼搏,可我總覺得中國孩子的拼搏方向不對,時間也弄反了,再努力也不能犧牲睡眠。美國孩子在運動,中國孩子在做題,有時候還不惜損傷身體,熬夜做題。

本文授權轉載自“爸爸真棒”(id:babazhenbang):K12原創國際化教育平臺,致力於理性、深度、有啟發的中西融合教育探索。

網上流傳一張北大媽媽的瘋狂育兒表,我看了非常好奇,想知道美國媽媽們都是怎麼想的,於是我拿著這張表分別給了幾個美籍華裔媽和老白美國媽看,結果非常有趣。

中美媽媽都很拼 但中國媽媽們可能拼錯了方向

網上瘋傳的北大媽媽育兒作息表

華裔媽媽的觀點基本一致:要想把孩子培養成人上人,北大媽媽給孩子安排的課程“可以有”,就是密集了一些。

而朋友圈裡以“狠”出名的一位華裔虎媽則無所謂地說:“早上5點起床算早嗎?我家孩子就是5點起床啊。晚上11點睡覺算很晚嗎?我家孩子就是11點睡覺啊。”不過當她後來聽說北大媽的孩子只有9歲時,猶豫了一下,“年齡有點小,我家孩子已經高中了。”

美國媽媽的觀點也基本一致:雖然我們美國孩子也不容易,可這位北大媽的日程表也太超前了,這差不多是美國高中生大學生的日程安排好不好!

我的朋友,在美從事30多年教育工作的美國人梅根用了四個字來總結:難以想像!

一、美國孩子也很拼

其實,在我看來,美國孩子每天也是忙忙碌碌的,有時候他們的安排並不比中國孩子少。比如,一個典型的9歲美國孩子,他的一天差不多是這樣的——

早上7點到7點半起床,8點上學,下午3點左右放學,很多學校並沒有家庭作業,即使有,也是按星期佈置的。每個星期的作業總量放到一起,差不多一個小時就能完成了。

那我為什麼還說美國孩子忙?因為他們也上課外班啊——游泳、足球、棒球、划船、網球、籃球……基本都是運動類。他們的運動強度令人髮指——有些孩子放學以後會上一個小時的游泳課,或者一個小時的足球課。

美國孩子的足球課基本不講大道理,就是上場不停地跑不停地踢,一節課的強度大人都未必吃得消。記得我兒子頭一次參加這樣的足球課,踢到15分鐘就受不了,躲在場邊的樹蔭裡大喘氣乘涼了,可是好些比他小一兩歲的孩子就能踢滿全場,這都是從小鍛鍊的結果。

到了雙休日,美國孩子們繼續他們的各種體育課程,平時空蕩蕩的公園草坪上,到處都是足球班、排球班圈起來的訓練場地。場上孩子揮汗如雨,場下家長們吶喊助威。

所以美國家長也不容易,咱們在中國陪孩子上奧數課、鋼琴課,好歹還能在教室外面刷刷手機,可美國孩子訓練比賽的時候,美國家長多數都在場外手舞足蹈加油助威,中場休息他們端茶送水,有些爸爸甚至直接自己披掛上陣當教練,我在旁邊看著就覺得他們好累。

我有一次住院,夜班護士維多利亞照顧了我一晚上,第二天一早她下班之前來和我告別,說還要開車一個多小時去看兒子的棒球訓練。“我已經連續14個小時沒有睡覺了,不過我必須去給兒子加油,這就是家長的生活。”

除了體育班,美國孩子經常參加的一個活動還有“童子軍”,如果你去州立公園或者國家公園遊玩,有時會看到一群群小朋友,他們揹著超過自己頭頂的大揹包,穿著小短褲在泥濘裡徒步行走,一走就是好幾個小時,白天學習野外生存,晚上還要露營,自己生火做飯。看上去是玩,其實完全是艱苦的修行。

別的不說,光說露宿深山,我曾經在山裡的賓館住過一晚,只有一個感覺——凍成狗。

中美媽媽都很拼 但中國媽媽們可能拼錯了方向

二、同樣拼的很“功利”

拉回到開頭,我對教師朋友老白梅根說:“你就吹吧,還說難以想像呢,你們美國孩子也挺慘的,每天累到大汗淋漓地才回家。”

梅根說:“拼搏的方向不一樣,華裔的孩子要求更多。”

前面說過,梅根當過30多年教師:“我教過許多華人孩子,也教過許多其他族裔的孩子。你們華人有個特點——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非常重視學習,白人孩子下課去運動,華人的孩子下課去補習,補習結束還要去運動,然後到了雙休日,你們還要上整整兩天中文學校!我想說的是——你們什麼都不願意放棄,你們的孩子就像是超人。”

美國的孩子為什麼要參加運動課程?說白了也挺功利的——為了有個好前途:

  • 一方面,美國多數大學都招收體育特長生,提供體育類別的獎學金,很多成績不好的孩子就盼著通過體育特長上大學;而如果孩子成績不錯,又在體育方面有成績,申請大學的時候絕對是個絕好的加分項;
  • 另一方面,在許多美國人看來,能夠在體育項目,特別是團體體育項目中嶄露頭角,甚至擔任隊長一類的角色,可以證明孩子具有極強的“團隊精神”和“領導力”。而這兩種素質是美國文化中特別看重的地方。

關於“領導力”和“團隊精神”的培養,有件讓我印象深刻的小事不得不說——

剛來美國的時候,有一次,我帶兒子去兒童博物館玩,博物館裡有個項目是用弧形積木搭木橋,要求是:搭出來的木橋不需要任何粘合劑就能橫跨在“小河”上——兒子搭得正開心,一個看上去比他小一兩歲的孩子跑過來,一把就把他手裡的積木搶走了,兒子既想搶回來,又不願意動手打比自己小的孩子,於是手足無措地在旁邊乾瞪眼。

這時候,一個和兒子差不多高的白人男孩走過來,指著我兒子,對搶積木的小朋友說:“你這樣不對,我看見是那個小朋友先拿到積木的,所以應該他先玩,請你把積木還給他。”

搶積木的孩子意識到自己錯了,但又捨不得放手,顯得非常猶豫,白人男孩於是繼續說服教育道:“旁邊那個激光畫圈的遊戲沒有人玩,而且也一樣好玩,你可以過去玩那個遊戲……不過,如果你實在想玩搭橋的積木,你也可以幫這個小哥哥搬運東西,當他的助手。你們應該合作,如果這樣搶來搶去,你們誰都玩不成!”

寥寥幾句,有理有節,搶積木的孩子很痛快地就把積木還到我兒子的手裡了。

我的兒子特別感激,就邀請白人男孩和他一起搭橋,沒想到,搞笑的一幕出現了,剛才胸有成竹像個小大人一樣的白人男孩,現在開始抓耳撓腮了——他試了又試,卻搭來搭去搭不出完整的木橋,很快就放棄去玩別的東西了。

看著兩個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長大的,年齡相仿的孩子,我陷入了沉思:一個明顯在技巧上更勝一籌,一個在領導力和團隊合作上佔盡優勢。他們在未來誰會更成功呢?

事實上,在美國,華人恰恰更多地從事著技術性和技巧型的工作,白人則在領導崗位上走得更遠。

你儘可以說有種族偏見的因素存在,但反觀我們自己的孩子,確實在領導力和合作力上還有短板。

中美媽媽都很拼 但中國媽媽們可能拼錯了方向

三、精英階層最注重運動和閱讀

我認識一位在硅谷谷歌總部工作的“大牛”,從前我以為,以編程為業的“碼農”們生活肯定很枯燥。可是這位大牛不一樣,他的業餘生活裡有很重要的兩個內容,一是運動,二是閱讀。

美國精英階級的孩子從小重視運動和閱讀,這兩個習慣會延續他們的整個一生。

說回谷歌“大牛”,他每天跑步,每週爬山;他每年給自己開列書單,一個月的閱讀量比我一年的閱讀量都大,他閱讀的書籍不光包括技術書籍,而是小說、歷史、哲學無所不包。

我開始很不理解,後來明白了:許多美國公司,team building的重要內容就是運動,比如我老公的公司,動不動週末就組織大家去海上划船;而那位技術“大牛”所在的谷歌總部,團隊活動更加高大,不是去國家公園騎山地自行車,就是去雪山滑雪……若想融入美國公司的團隊,運動方面必須跟得上大家的節奏。

說得更近一點,為什麼美國精英階層的孩子幾乎每個人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習游泳?因為等他們長大一些,學校會組織各種活動——皮划艇、帆船,這些活動都默認你會游泳,不會游泳的孩子完全參加不了。

總之,你想融入無論是學校的團隊還是未來的工作團隊,不會運動就顯得很不合群。

中美媽媽都很拼 但中國媽媽們可能拼錯了方向

四、努力學習該從何時開始?

那麼,努力學習是不是就不需要呢?

梅根的解釋是“很需要”:美國孩子也會努力學習,但是北大媽媽對孩子的學習訓練開始得實在太早了,她覺得“對於年齡還小的孩子,純知識性的學習不應該被當作最重要的事情”,而是——

  • 他們要準備好強健的身體,這樣才能應付以後的繁重的功課;
  • 要培養出團隊精神,學會與人相處的技巧;
  • 要培養責任意識……

而這些素質通過體育運動,特別是團體性體育運動都能得到鍛鍊。在孩子小學這個階段,就算不去運動,光是隨便讓孩子們由著自己的性子去玩,學到的東西也一定比做題目學到的多!”

美國小學傳授的知識性內容非常簡單,學校唯一要求學生們每天必須完成的所謂作業是“最起碼兩本書的閱讀”。然而到了初高中,孩子們的課業壓力驟增,我知道一個美國孩子,學校籃球隊長,每天5點鐘起床,練習籃球2個小時,然後自己做早飯自己上學,晚上自己複習功課,11點睡覺,一點也不比咱們中國的高中生輕鬆。

到了大學,美國孩子幾乎就進入了全速拼搏的階段,美國大學入學難畢業更難。熬夜學習什麼的也成了美國大學生的家常便飯了。

中美媽媽都很拼 但中國媽媽們可能拼錯了方向

五、再努力也不能犧牲睡眠

北大媽媽在孩子只有9歲的時候就開始鞭策他全力奔跑了。更可怕的是,她還要犧牲孩子的睡眠時間。這在梅根看來,幾乎完全就等於“虐待”了:

“沒有一個孩子會因為犧牲睡眠時間,就能學到真本事的!”

梅根的話讓我想起了自己的一個初中同學“筷子”:

筷子是個又自律又勤奮的孩子,有一回,他一不小心考了全班第十幾名,於是決定好好學習一段時間,每天學習到凌晨2點,然後撥好鬧鐘,凌晨5點又爬起來繼續學習……

這樣堅持了兩個月,第二次大考,“筷子”從原來的十幾名,考成了全班倒數第二。他說:“我累死了,所有的數字都在眼前跳舞。”

初中生尚且受不了高強度的學習,更何況是9歲的幼童。

在對自己孩子的教育中,我也能夠深深意識到睡眠的重要性。比如我兒子每天晚上也練鋼琴,也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做做數學題(我從不要求他做數學),可是到了晚上8點半左右,他的效率就只剩6點的一半了。如果超過8點半再逼他學琴,就只剩下反抗和磨洋工了。

後來我做了個實驗,第二天是休息日,我讓他睡到自然醒,然後提醒他去練鋼琴,結果他只用15分鐘就能彈完晚上需要掙扎1個小時才能彈完的內容,最重要的是,他還能心情愉悅地感受音樂之美!

中美媽媽都很拼 但中國媽媽們可能拼錯了方向

六、中國孩子可能拼反啦!

美國人梅根老師說:“中國孩子和美國孩子都在拼搏,可我總覺得中國孩子的拼搏方向不對,時間也弄反了。”

在需要給好身體打基礎的年齡段,美國孩子在運動,中國孩子在做題;在需要培養創造力的年齡段,美國孩子在做手工、觀察大自然,中國孩子在做題;在需要培養團隊意識和領導素質的階段,美國孩子在參加團隊活動,中國孩子在做題;進了大學,美國孩子在努力學習,中國孩子開始全面放鬆,自制力差一點的孩子,甚至從上大學開始就進行起了“報復性享樂”。

所以,其實美國孩子的努力是個科學加速的過程,一開始顯得和學習這件事風馬牛不相及(跑跑跳跳按時睡覺和學習有毛關係啊),可到最後,我們卻驚訝地發現——

哎呀!他們咋出了比爾·蓋茨、喬布斯和扎克伯格這樣的技術精英商業奇才呢?他們咋搞出了會學習的阿法狗都把世界圍棋冠軍都打敗了呢?他們拍出的《阿凡達》、《動物帝國》怎麼想像力那麼豐富,技術特效那麼高超呢!

很簡單啊,美國人的教育從小就保護了他們的想像力、培養了他們驚人的團隊協作能力啊!

中國孩子呢?在他的腿腳還稚嫩,意志還軟弱的時候,他爸他媽給他背上放一個大書包,還不許他好好睡覺,趕著他日夜兼程地往前跑,然後就聽“哐噹一聲”,他被砸到地上爬不起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