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要涼涼?有人買不起,有人賣不掉,瘋狂炒房的苦果誰來吃?

樓市調控已經持續20個月左右的時間了,這場博弈戰讓購房者們看的眼花繚亂,當然樓市亂象之下,不同的樓市參與方也有著不同的切身感受。對於剛需客而言,買不起也買不到成了大難題;對於炒房客群體而言,握著房子賣不出,卻又不甘心降價;對於各大開發商來說,監管之下"缺奶斷糧"成了趨勢。

樓市要涼涼?有人買不起,有人賣不掉,瘋狂炒房的苦果誰來吃?

第一,房企表態要告別房地產,樓市變天或成趨勢

樓市調控以來,我們往往把關注的焦點放在購房者的角度來討論,因為政策重點打擊的對象之一就是炒房客。但是樓市調控已經到了關鍵博弈期,要想全方面控制房價,筆者認為還需要針對樓市各個參與方進行逐一"敲打",開發商就是其中之一。近期萬科董事會主席鬱亮要"告別"房地產的一些論調還是將開發商的處境推到了風口浪尖。

其實,不只萬科,去年萬達就明確表示要退出房地產,轉而發展輕資產。至於潘石屹、李嘉誠那些拋售資產的我們就更不一一列舉了。

不過筆者認為,最近兩年房企頻繁的動作最起碼這給我們透露出兩個信號,一是未來房企轉型成為了必然趨勢,說白了,筆者認為這也是當前經濟轉型的要求,從高速度向高質量轉變的需要;二是樓市的的確確要變天了,房地產已經從黃金時代過渡到了白銀時代,那些所謂的投機暴富已經不符合這個階段的特徵。此外,隨著長效機制的建立,開發商也不單單承擔著賣房者這一單一角色。

第二,剛需購房門檻提高,買不起買不到成大難題

近日,某招聘網站發佈了一份《2018年春節求職期平均薪酬分佈》引發網絡熱議。

樓市要涼涼?有人買不起,有人賣不掉,瘋狂炒房的苦果誰來吃?

通過這份報告可以看出,北京以10197元的平均薪酬位居全國首位,上海、深圳分別以9621元、9134元的平均薪酬位居報告的第二、第三位。從這些一線城市來看,這樣的收入水平算不算高呢?其實,很多朋友們都在說拖了大家的後腿了,因為一般情況下,對於普羅大眾而言,工資類的統計數據多多少少都要比自身實際的感受虛高那麼一些。當然了,就算這份數據很接近事實水平了,可是你依然買不起房,而且差的很遠,用一輩子換一套房子的說法一點都不為過。

對於剛需而言,不僅僅在一線城市買房難,想在其他城市買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買房門檻同樣提高了不少。以弱二線城市濟南為例,報告顯示平均薪酬為6860元(估大部分人會喊著拖大腿了),平均房價18000元/平方米左右,買套房子的話,工資差不多都要用於還月供了。此外,外地戶籍購房首付為60%,如果是本科以上學歷首付可以調至30%,但是需要連續繳納半年社保。

當然了,濟南的政策還是屬於相對溫和的,對於其他一些熱點城市買房難度就更大了,上半年南京、杭州等城市一房難求的情況更是頻繁上演。對於剛需而言,除了普遍買不起,有時候還面臨買不到的尷尬。

樓市要涼涼?有人買不起,有人賣不掉,瘋狂炒房的苦果誰來吃?

第三,樓市調控持續收緊中,炒房客或難找接盤俠

不可否認,長期以來,房子都是穩定的投資手段之一,而且財富升值之快也讓大家趨之若鶩,就算沒有錢也都想方設法瘋狂加槓桿買兩套握在手裡坐等升值。可是如今的炒房客卻面臨著很大的麻煩。

一方面,隨著全國樓市調控政策的密集發佈,以及住建部門的多次表態,樓市調控並沒有要放鬆的意思,反而加大了調控的力度以及對樓市亂象的治理。當前,限售政策已經成為三四線熱點城市普遍推行的調控政策,而過去一年多以來,炒房客在這些城市可以說是非常活躍,下一步在"房住不炒"的定位下,估計難熬的日子就要持續開始了,高位套牢恐怕不是說說,炒房的苦果估計要自己慢慢嚥下了。

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購房者對房價的預期開始發生著微妙的轉變,換言之,越來越多的購房者選擇了觀望,進一步推遲了自己的購房計劃。再加上銀行貸款融資難度的加大,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樓市熱錢流動性較少了,房子的流動性也因此有了較大程度的停滯,這時候最著急的就是手裡握有大把房子的投機客了,因為沒有多少人願意在這時候選擇接盤。那些最後撐不住的炒房客,或許要面臨要麼月供斷流,要麼打折拋售的境地。

樓市要涼涼?有人買不起,有人賣不掉,瘋狂炒房的苦果誰來吃?

筆者認為,從以上三方面來看,目前的高房價已經嚴重透支了購房者的購房能力,導致其他消費能力大大萎縮。同時,投機炒房的熱情除了會把一個城市帶入房價過快上漲的深淵,過度透支了一些城市未來幾年的房價上漲空間,給一些城市留下過度開發、鬼城遍地的尷尬,也給經濟發展埋下了重重隱患。所以,樓市調控持續收緊,不僅僅是去投機化,落實"房住不炒"的需要,同時也可以推動經濟脫虛向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