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县黄草庙《砀山黄氏家谱》

此卷砀山黄氏家谱修于一九八七年,铅印竖排版。原谱最后修于抗战前,有手抄本三份,或毁于战火或遗失。此谱未能由老谱续修。

黄氏明故始祖(宗、正、昆、鹏)兄弟四人,原籍山西省大同府榆林卫柳林村,于明洪武七年奉官府移民之令,携眷东迁来砀。于城南五里处,见荒草丛中有一小庙,遂定居于此,命名住地为黄草庙,即本村名之由来。自始祖定居于此已六一三年矣(公元1374-1987年)。原陷旧城在现城之东,故该村位置现为城东南六里。本支砀山黄氏家族分四门,三门昆祖全家在东迁来砀途中于河南宁陵县为狼群冲散,后即定居在宁陵。砀山黄氏传统堂号为“江夏堂”,今后仍统一使用。

砀山县黄草庙《砀山黄氏家谱》

砀山黄氏家谱

世系

砀山黄氏二十一世至四十世排行字开列如下:

忠厚传家远,仁爱保久长

信义群敬重,和睦寿乐康

序文

砀山黄氏家谱序

水之有源,树之有本,亦犹人之追溯祖宗来历,有深义焉。稽考砀山黄氏祖宗之源,有其来由。当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之际,砀山一带,战争频仍,黎民流离失所,人烟稀少。

明初洪武颁布移民政策,大同府黄氏兄弟,应诏令,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迁来砀山黄草庙,遂居栖焉。迄今六百一十三年矣。此后,由此发展至河南之宁陵,安徽之萧县,山东之单县,黄草庙实为黄氏之发源地也。

忆昔先祖奉诏远涉移民,正值古代交通不便之时,关山阻隔、跋岭涉水,风餐露宿,披星戴月,艰难困苦,无不备尝之也。

然祖宗具有武略之才者、其惟正公,曾为洪武之都御史兼南京龙虎卫镇抚,奉命讨云南叛乱殉难疆场,将其剑甲归里,葬于黄草庙之西里许,名为剑甲墓,碑上书“忠魂锡壤”。为砀山历史胜迹之一。正气凛冽、垂于明史,亦当旌表。

抗战之前,曾修家谱,未及付梓,地方沦陷谱稿失落,是为遗憾。今有宗亲运升发起修谱原望实为必要。着手进行组织黄氏修谱组委会,由其负责主持,亲自联系稽考、编辑、核对,责不旁贷、不遗余力,为时三月,即告成就。而其垂暮之年,精力充沛、犹如壮年,其热情于宗亲事务,可谓甚厚。

凡我宗亲及其后裔,当体念祖宗迁民之艰苦、开辟家园之不易,饮水思源、莫忘其本,保持祖宗艰苦朴素遗风、重孝道、守信义、克勤克俭。宗族之间、和睦相处、各务其业、共建家园其各勉旃。

今谱已编辑就绪,行将付梓,征余为序。余学识浅薄,不足为文。然谱序重朴质,岂在词藻,是为序。

十九世孙余庆敬撰

一九八七年四月二十日时年七旬有九

家族分布

砀山县关帝庙镇黄草庙、刘庄、王庄、孟饭棚、路口、陈楼、金屯、阚寨、李楼、黄庄,黄桥、白窑、董楼、黄庄、大屯、小屯、萧刘屯、段庄、黄锉楼、黄菜园、小黄庄;

砀城镇解园、毛庄、黄楼、蒋楼、陆庄、黄楼、刘庄、黄堤口、黄土楼、东黄楼、黄菜园、陆湾、王庄、黄杜庄、西南门、杨庙、孙侯庄、窦寨、灯挂子楼;

周寨镇周楼、黄马庄、黄庄、田黄庄、关庄、戚庄、小陈楼、西黄庄;

赵屯镇朱庄、黄庄寨、大黄庄、小黄庄、瓦黄庄、吕集;

官庄坝镇官南、官东、姚楼、黄庄、黄集、黄楼、刘楼;

玄庙镇戚套、吴寨、小郭楼、黄小楼;

朱楼镇陈寨、房庄、彭楼、张小楼;

曹庄镇黄楼、吴楼、彭楼;

李庄镇卞楼、黄楼、李暗楼;

良梨镇阎王庙、张何庄;

葛集镇窦集;

程庄镇朱黄庄;

萧县黄口南黄楼;

永城市南黄口集;

夏邑县轩楼;

宁陵县分支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