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籍名人:「半部《論語》治天下」、北宋軍事謀略家——趙普

津籍名人:“半部《論語》治天下”、北宋軍事謀略家——趙普

趙普(922年-992年),字則平,幽州薊人,後徙居洛陽,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

顯德七年(960年)正月,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以黃袍加於趙匡胤之身,推翻後周,建立宋朝。乾德二年(964年),任宰相,協助太祖籌劃削奪藩鎮,罷禁軍宿將兵權,實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邊防遼等許多重大措施。992年七月因病辭世,追封真定王,賜諡“忠獻”,親撰並書寫八分字神道碑賜之。鹹平元年(998年),追封普為韓王。次年,又詔普配饗太祖廟。

趙普雖讀書少,但喜《論語》,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對後世很有影響,成為以儒學治國的名言。

一、黃袍加身的預謀者

趙匡胤奪取皇位既很突然,又非偶然。他原為後周世宗的殿前都檢點,既掌管護衛皇宮的禁軍,又為全國三軍統帥。顯德六年(959年),世宗去世。次年春,匈奴入侵,遣趙匡胤率軍北征,兵行至開封(今河南開封)東北之陳橋驛,將士藉故停止進軍。飲酒時將趙匡胤灌醉,並以黃袍(天子龍袍)加身。在擁戴者戲劇般的百般勸導下,趙匡胤從後周幼主恭帝手中接過所謂的“禪位書”當上了皇帝,建立了宋朝,史稱北宋。

趙匡胤演了一出黃袍加身的戲,當上了皇帝,看起來很蹊蹺,不動一刀一槍,其實這中間蘊積著一個很大的陰謀,其中趙普起著一個智囊的特殊作用。《宋史》雖然對此略而不記,但舊史也零星地透露一些蛛絲馬跡:趙普與趙匡義都是此一事件的醞釀者,然而他們卻守口如瓶,兵變之際,他們枕戈待旦,做了充分的軍事準備,將士們時刻應招,竭力擁立,倡言是為了富貴,煽動並統一思想和行動的必有其人,可是人人心照不宜。當時大將石守信擔任留守京師的殿前都指揮使,都虞侯王審琦為侍衛親軍的高級軍官,他們都一致贊同擁立,如果說他們沒有一點忠於後周小皇帝思想,簡直不可思議。所有這些情況都不言而喻地說明趙普應該是主謀之一。他做了趙匡胤及其上層-想說而不便說,想做而不便做的話和事,事先由與趙匡胤很早就聯宗的趙普秘密地去說去做,所以事先秘而不宣便可一舉成功。如果不是趙普出謀,而靠舞刀弄槍、迷信武力的將領,包括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甚至趙匡義等都是計慮難周的。可見,趙普在兵變事件中主謀的作用,是其他將領難以替代的。

陰謀的餘波是,石守信、高懷德等一大批擁戴者都得到晉升,而趙普只得了個右諫議大夫兼充樞密直學士的一般官職。這是軍事政變陰謀的繼續。無論趙匡胤或趙普心裡都很清楚,為了保持朝中和社會的穩定,後周的原班人馬不能動,他們雖然沒有盡力擁戴,但既成事實之後又沒有反對,這樣不致於消弱剛建立的國家機器;至於趙普,不封官或封以高官都等於自我暴露,所以如此封趙普可以說是恰如其分,君臣二人對封官問題都有很清楚的認識。

二、平定二李之亂的計謀者和從徵者

北宋建立以後所面臨的形勢,依然是武臣弄權,絲毫沒有改變五代十國的動盪局面。當時給宋廷造成威脅的,主要是原後周義成軍節度使李筠和原後周駐揚州淮南道節度使李重進。李筠拒絕接受兼任中書令的高官;李重進是後周太祖郭威的外甥,宋廷曾賜於他免死牌(鐵卷),他不僅不領情,反而勾結後漢起兵反宋。

在北宋王朝所面臨的威脅面前,趙普力主平亂,多出奇謀,李筠於建隆元年(960年)四月起兵,趙普力主趙匡胤親征並隨軍前往。六月擊退來犯之敵,攻陷澤州(今山西晉城),李筠0而死。李重進原為後周國戚,趙普深感難辦。以原後周之將領攻打後周之國戚,有失體統,所以無從下手。思來想去,先曉之以理,然後再請太祖親征,七月出兵討伐,未克,延至十一月,趙普才從徵揚州,一舉攻克,李重進全家而亡。

在趙普的輔佐下,一年之內粉碎了李筠、李重進的反叛,從計謀到躬親,趙普功不可沒。這是軍事政變之後十分重要的一步,任何新朝代建立之後都會遇到類似的麻煩,如果此舉失敗,新政權很難維持。既然趙普貢獻頗大,又為有目共睹,因而趙普遷升為兵部侍郎兼樞密副使。

三、“杯酒釋兵權”的導演者

由於趙匡胤是仰杖兵權又指靠部下擁戴而登上皇帝座的,因而他十分懼怕具有兵權的大將也擁兵自重,也來一個“即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因此,他食不甘味,夜不安寢。趙普對此也在晝思夜想,深以石守信執掌禁軍為憂。他以為石守信等並非統領全-隊之才,一旦部下也來個黃袍加身,歷史又要走回頭路。君臣二人不謀而合。於是趙匡胤便向趙普詢問對策,以圖長治久安。趙普胸有成竹,對之以“稍奪其權,制以錢糧,收其精兵”的十二字方針。而這十二字方針頗對趙匡胤的胃口,於是君臣二人便圍繞這十二字大作文章。

一日晚朝之後,太祖趙匡胤留下諸如石守信、高懷德等具有兵權實力的大將們,共同宴飲。席間不論君臣,只講兄弟情誼,敘舊論今,感慨良多。接著趙匡胤講做皇帝晝夜提心吊膽,徹夜難以入眠,憂心如焚,時時提心下屬變亂,處處防著部下有二心,哪像你們做臣下的逍遙自在,無憂無慮,聲色犬馬,盡情玩樂。宴席間,你言我語,甚為熱烈,不覺都帶著醉意。石守信等發誓永遠效忠陛下,海枯石爛永不變心。趙匡胤醉意和著假裝有的放矢反問道:假如你的部下為了富貴而起事,那該怎麼辦?既而又說,人生在世富貴二字,無非金錢、美女、田產、子孫,叫你們應有盡有,以終天年,豈不美哉!經趙匡胤這麼一說,大將們從朦朧的醉意中清醒了許多,但又想,是否皇帝對我們產生猜疑。趙匡胤從大將們的臉上看出七八成來,便繼續說道:我與你們聯姻,結為親家,消除疑忌,相安無事,我做我的皇帝,你們享你們的清福如何!這一番話使大將們徹底明白了趙匡胤的用意,完全明白自己該怎麼做。第二天紛紛辭去軍職,交出兵權,到地方上做起了類似於閒職的節度使,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杯酒釋兵權”。

在解除大將軍權這件事上,幕前是太祖,幕後是趙普,趙普又立了頭功,故於建隆三年(962年)晉升趙普為樞密使兼任檢校太保。趙普深知,剪除二李(李筠、李重進)、解除大將兵權,雖然消除了內憂外患,但對趙普來說,這是鞏固君權的第一步,其艱難歷程還是相當長的。

津籍名人:“半部《論語》治天下”、北宋軍事謀略家——趙普

四、中央構構改革方案的泡製者

根據趙普的十二字方針,北宋初年便開始改革中央和-的設置,“稍奪其權”即改變權力結構的獨立性,一切權力必須依附君權而運轉。在趙普的參與下,北宋的政權與職官體制很快制訂出來了。其主要內容是:

(一)朝廷雖然設有宰相,但不能獨立行使宰相之權,由所設之副相、樞密副使、三司計相瓜分其權。宰相只有集眾議而研討之權,實際上成了中央行政會議的召集人。

(二)樞密使領樞密院,掌中樞機密,傳達皇帝詔令。為防止樞密使的權力惡性膨脹,將其指揮權收歸皇帝所有,宰執有執行權。

(三)禁軍或在全國招募,或從廂兵、鄉兵中選撥,不用舊有之軍,以防熟易生變,可謂“收其精兵”。其中的馬軍、步軍都指揮及殿前都指揮,只有負責訓練和護衛的權力,沒有調動之權。每發一兵一卒均需經樞密院頒發兵符。

(四)乾德元年(963年)又用趙普計謀罷免權重的地方節度使,逐漸削剪異姓王數十名,另任弛職。再以文職取代武職,使武臣方鎮失去弄權的能力。

(五)經常使禁軍換防,大約三兩年換一次,然後收編廂軍中的壯勇者或在荒年招收精壯者充當禁軍,使精兵皆歸樞密院,地方無精兵。

(六)諸州所留廂兵雖然不加訓練,只充勞役,但其數量可觀,稍加訓練,合則可以制約禁軍。“制其錢糧”主要是限制節度使的財政糧餉權限。由轉運副使負責,把地方上的大部分錢糧輸送到中央,地方上所留僅供糧餉和正常運轉之用,如此則抽去了起事的經濟基礎。

按照皇權至高無尚的原則,趙普炮製出來的這一套軍國大政制度,可以用“強幹弱枝,互相牽制”來形容,起到了加強中央君主集權的作用。

趙普一生從事軍政生涯50年左右,作為封建地主階級政治家,他有一定的遠見。輔佐太祖、太宗兩朝,制訂出鞏固加強中央君主集權、地方分權的方針政策,對結束戰亂、實現國家統一是有貢獻的。然而由於學問不多,謀劃之事或缺明智,大有曲意奉承之嫌,有些可以說是用人品作代價的,最終成為後人褒揚不足而貶斥有餘的犧牲者。從他一生的作為看,由於時代的種種原因,三次入相,看不出造福人民的政績,大概也應該是他的最大缺憾。淳化三年(992年),趙普三次上表以年老多病,請求告老。詔慰留,並加太師銜、封魏國公,享受宰相待遇。是年七月,趙普走完了生命的歷程,終年七十一歲。宋太宗派員治喪,贈尚書令,追封真定王,諡號“忠獻”。

津籍名人:“半部《論語》治天下”、北宋軍事謀略家——趙普

趙普有一子名承宗,羽林大將軍,曾知潭、鄆州,頗有政聲。有女二人,皆已成年。趙普妻堅請准予出家為尼。詔授以智果、智園大師。

趙普一生在政治舞臺上活動了五十年。作為封建時代地主階級的政治家來說,是一個有一定遠見的歷史人物。他所佐治制定的鞏固中央君主集權和地方分權的方針、政策,對於結束長期政治-、實現中原統一是有貢獻的。對於深刻的消極後果來說,他同樣是負有歷史的責任.作為一代名相,他胸中缺少學問,而以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這當然妨礙他作出更積極的貢獻。趙普以個人對君主的忠誠三次任相.在整個居相期間,看不到他造福人民的政績,這是最大的缺憾。


津籍名人:“半部《論語》治天下”、北宋軍事謀略家——趙普

此文編輯參考各省各市地方誌,由小編編輯整理彙編而成,加之小編能力有限,倉促而成,如有歷史、地名、建制等等不同,請見諒,最後小編在此感謝您能在百忙的時間點擊“小熊說故事”,如果覺得小編寫的還算可以的請您點一下您的金手指,關注我們歐:小熊說故事!您的鼓勵是我們最大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