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是什么样,一百年前的晚清文人就预见到了!

晚清时代,西风东渐,中国文坛上也出现了此前从未有过的种类——科幻小说。相比于欧美科幻小说家主题的丰富多元,中国的科幻作者们更关注于一个母题——未来的中国。

吴趼人的「红楼梦」

吴趼人这个名字,很多读者会觉得陌生,但是他的一部作品大家就耳熟能详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当代中国是什么样,一百年前的晚清文人就预见到了!

吴趼人

吴趼人心里最讨厌儒家的纲常伦理,十分羡慕《红楼梦》里贾宝玉放荡不羁的生活,于是他写了一部贾宝玉的同人小说《新石头记》。

当时,《红楼梦》已经有很多续集,不过大多数逃不开原著的影响——什么在皇帝主持下贾府功德美满呀,什么才子佳人终成眷属啦。

吴趼人就独辟蹊径,把贾宝玉放在了近现代,用贾宝玉的视角去看看当时的中国。抛弃了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吴趼人的奇思妙想一点也不输凡尔纳。

当代中国是什么样,一百年前的晚清文人就预见到了!

贾宝玉

在他笔下,贾宝玉首先来到了1901年的北京城,看到了腐朽不堪的清政府,崇洋媚外的各级官员,横行霸道的外国殖民者。贾宝玉感到一丝丝的绝望。然后吴大师笔锋一转,让贾宝玉穿越到了文明世界,去看看未来的中国。

在老吴看来,未来会有时速1200里的「快车」(比中国高铁还要快),每个人都有「助听筒」(也就是手机啦),能帮助人们水下呼吸的「水衣」,在空中乱飙的「空中飞车」等等。

在先进科技装备的帮助下,贾宝玉过了一把兰博的瘾。在南极大战人鱼,在非洲捕猎大鹏,在荒岛枪击海马,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贾宝玉玩不到的。

这本红楼梦续集刚刚甫一问世,就受到无数读者热捧。有红楼梦这个热门IP,配合科幻、穿越、帅哥、动作、枪战等各种元素,这部小说想不火都难。

在这部红楼梦续集的带领下,科幻小说一时间畅销大江南北,就连梁启超也凑热闹写了一篇《新中国未来记》。

当代中国是什么样,一百年前的晚清文人就预见到了!

我们的目标是月球宇宙!

除了《续红楼梦》这样的小清新科幻小说,晚清还有一种叙事宏大的大男主科幻小说,比如《月球殖民地小说》。

虽然晚清中国水深火热,已沦为半殖民地,而《月球殖民地小说》却已经幻想着去殖民宇宙了。

这部小说的主角是一个叫李安武的屌丝平民,他本来有妻有儿,家庭其乐融融。但是突遭变故,妻儿失踪,男主背负重途去寻找老婆孩子。

一般男主都会有一个神队友,李安武也不例外。他有一个日本科技宅男当作自己的辅助。在宅男朋友的帮助下,男主乘坐热气球环游世界,寻找自己失散的妻儿,一路历经千辛万苦,却总能化险为夷,颇有一点苦情剧的味道。

不过,在小说的后面,来了一个大反转。原来自己的妻儿根本就不在地球,他们被抓到了月球。而且月球上还有更高等级的文明,这些邪恶的外星人隐藏了一个天大的阴谋!

好好的苦情剧一下子转变成了科幻剧和悬疑剧。就在男主准备重振军队,乘坐热气球,打到月球去,解放全宇宙的时候,小说突然烂尾了。如果不烂尾,估计我们是可以向《星球大战》的导演卢卡斯收取版权费的:)。

当代中国是什么样,一百年前的晚清文人就预见到了!

用热气球征服月球

准确预言今日中国

其实这些脑洞也算不上清奇。最厉害的是接下来这个人,他竟然能准确预言了一百年后的中国,他就是陆士谔。

陆士谔本来是个武侠小说家,《血滴子》和《冯婉贞》是他的代表作。他看到科幻小说这么火,就跟风写了一篇《新中国》幻想未来的中国是啥样的。

在他笔下,未来的上海「把地中掘空,筑成了隧道,安放了铁轨,日夜点着电灯,电车就在里头飞行不绝」,上海炼钢厂炼出的钢「比英、德名厂所出的还要坚硬耐用」,浦东拥有「一座很大的铁桥,跨着黄浦」。

当代中国是什么样,一百年前的晚清文人就预见到了!

横跨黄浦江的南埔大桥

未来的世界「所用各东西,几乎没一样不是中国货。丝茶、瓷器、绣货、漆器各品,本是吾国土产,更不必说了」。

这种预言与今日中国惊人的一致。现在上海「地中铁轨」数量全世界第一,浦东大桥也完成和投入使用,上海宝钢炼出来的钢铁享誉世界,而「Made in China」更是成为了中国的符号与标志

当代中国是什么样,一百年前的晚清文人就预见到了!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夜景

陆士谔甚至还预言,在当时还很荒凉的浦东,会有一场世界瞩目的博览会

。Oh My God!在大会上,琳琅满目的中国高科技商品让人瞠目结舌,洋人见到中国人纷纷竖起大拇指。这也和后来的上海世博会分毫不差。

不过,陆士谔自己不相信这个预言。他在文章末尾写到这是自己「痴心梦想久了,所以,才做这奇梦。」这个一百多年前的文人哪会知道,他小说里的预言,都成了现实。

当代中国是什么样,一百年前的晚清文人就预见到了!

陆士谔

晚清丧权辱国、民不聊生,当时的文人知识分子看不到出路,苦闷无助,于是在小说里创造了一个「盛世中国」,这对他们来说,既是逃避和宣泄,又何尝不是终极的梦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