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中9句警世恆言,讀後受益無窮

《二十四史》中9句警世恆言,讀後受益無窮

《史記》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先河,被歷朝歷代當成書寫歷史的正式手法,後世紛紛效仿。故將和《史記》一樣用紀傳體寫作的史書稱“正史”。於是有了“二十四史”的說法。“二十四史”就是我國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總稱。從時間跨度上看,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三千多卷,超四千萬字。包括《史記》《漢書》《三國志》《明史《清史》……匯聚了那麼多史學大家心血的二十四史,卷軼浩繁,浩如煙海,自然警言佳句迭出。在此,節錄其中9句警世恆言,與諸君共勉。

《二十四史》中9句警世恆言,讀後受益無窮

1.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 天下人為了利益蜂擁而至,天下人為了利益而各奔東西。以此指普天之下芸芸眾生為了各自的利益而奔波。能看透這點,對於人性使然的行為自然就能理解了。從中也可以看出史學家司馬遷對利益、金錢的淡漠。

2.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淮陰侯列傳》

聰明的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失誤;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收穫。這句話包含了一種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說明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聰明之人不可能永遠聰明;看似愚笨的人,他也有聰明的時候。

3.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漢書·董仲舒傳》

站在河塘邊,看著魚兒在水中歡快地游來游去,幻想著魚兒到手後的場景,還不如回去下工夫結出一張漁網以捕魚,讓願望實現。比喻只有願望而沒有措施,對事情毫無好處。告訴我們,有了願望之後,行動很重要。

《二十四史》中9句警世恆言,讀後受益無窮

4.患人知進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三國志·魏書二十七·王昶傳》 擔心的是人們知道前進卻不知道後退,知道索取卻不知道滿足,所以才會有受困窘侮辱的過錯,才會有產生悔恨的過失。這也是人們常說的,要“知足常樂”,要“知難而退”,要“寵辱不驚”,要“進退自如”。若能如此,怎麼會有“患得患失”之心呢?

5.明者見危於無形,智者見禍於未萌。——《三國志·魏書二十八·鍾會傳》

明智的人在危險還沒形成時就能預見到,智慧的人在災禍還未發生時就會有所覺察。告訴我們,凡事要未雨綢繆,要學會見微知著,要把災難消滅在萌芽狀態。能預見事物發展趨勢的人,是明者、智者。

6.國之興也,視民如赤子;其亡也,視民為草芥。《三國志·吳書二十》

要使國家興盛,就要把百姓當作嬰兒一樣照顧(即愛民如子);國家敗亡,是因為老百姓被當成泥土草芥(即人命不值錢)。這句話告誡為政掌權者,百姓是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方能得天下,失民心者也免不了失去天下。

《二十四史》中9句警世恆言,讀後受益無窮

7. 君子立身,雖雲百行,唯誠與孝,最為其首。——《隋書·文帝紀》君子在社會上立足成名,儘管需要的修養和品行有很多方面,但只有誠和孝是最重要的。這句話告訴我們,誠信和孝道是多麼的重要,是安身立命之本。

8.負薪救火,揚湯止沸,以暴易暴,與亂同道,莫可測也,後嗣何觀!——《舊唐書·魏徵傳》

揹著木柴去救火,揚起沸水來止沸,用殘暴來代替殘暴,與原來的混亂同出一轍,其後果之嚴重是很難測的,這樣下去,繼前朝而為君的,給後代還有什麼可顯示的呢?告訴我們,不能以暴制暴、以亂治亂,那麼做只會讓後果更加嚴重。

《二十四史》中9句警世恆言,讀後受益無窮

9.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舊唐書·魏徵傳》以銅作鏡子,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以歷史作鏡子,可以知道興衰和更替;以人作鏡子,可以知道得失。許多人以這三句作為座右銘,我們要重視他人的態度與評價,要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並冷靜進行分析。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方能不斷進步,不偏離正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