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中的至理名言,智慧之光,照古爍今!

摘自《二十四史》

1. 義感君子,利動小人。《晉書·符登傳》

2. 太剛則折,至察無徒。《晉書·周豈頁》

3. 為國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質後文。《宋書·江夷傳》

4.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淮陰侯列傳》

5.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史記·滑稽列傳》

6. 濁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後漢書·劉般傳》

7. 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後漢書·楊震傳》

8.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漢書·董仲舒傳》

9. 宜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慄慄,日慎一日。《後漢書·光武帝紀上》

10.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

11. 順德者昌,逆德者亡。《漢書·高帝紀上》

12. 農,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漢書·文帝紀》

13.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漢書·成帝紀》

14. 寒之於衣,不待輕暖;飢之於食,不待甘旨;飢寒至身,不顧廉恥。《漢書·食貨志》

15. 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漢書·項籍傳》

16. 明者見危於無形,智者見禍於未萌。《三國志·魏書二十八·鍾會傳》

17. 患人知進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三國志·魏書二十七·王昶傳》

18. 書籍之事,患人不好,好之無傷也。《三國志·吳書三·三嗣主傳》

19. 成敗相因,理不常泰。《南史·宋本紀》

20. 以清白遺子孫,不亦厚乎。《南史·徐勉傳》

21. 負薪救火,揚湯止沸,以暴易暴,與亂同道,莫可測也,後嗣何觀!《舊唐書·魏徵傳》

22. 居官當廉正自守,毋黷貨以喪身敗家。《元史·劉斌傳》

23. 成遠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顧細謹。《明史·湯和傳》

24. 聚如丘山,散如風雨,迅如雷電,捷如鷹鶻。《元史·郝經傳》

25. 朝廷行事苟不自正,何以正天下?《金史·世宗上》

26. 馨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舊唐書·李密傳》

27.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舊唐書·魏徵傳》

28. 居高而必危,每處滿而防溢。《北史·后妃列傳》

29. 智者棄短取長,以致其功。《後漢書·王符傳》

30. 君子立身,雖雲百行,唯誠與孝,最為其首。《隋書·文帝紀》

《二十四史》中的至理名言,智慧之光,照古爍今!

《二十四史》中的至理名言,智慧之光,照古爍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