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不能「一刀切」

□本報記者 彭揚 王凱文

隨著資管新規細則及理財新規徵求意見稿出臺,對部分非標業務監管已有所放鬆,但對於多層嵌套、存在潛在風險的業務與房地產等行業仍然有著嚴格約束。未來監管必然繼續本著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基本原則,因此對非標類業務應該會區別監管。

今年以來,我國社會融資規模呈整體下降趨勢。在社融中,委託貸款、信託貸款及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都屬於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範圍。

監管人士此前強調,目前社會融資規模增速下滑,主要與各方面加強監管、去槓桿政策效應逐步發揮有關,比較突出體現在委託貸款和信託貸款方面。

具體來看,自2017年啟動金融去槓桿政策,無論流動性、M2增速如何收縮,社融增速均大於12%,這之間存在明顯背離,根本原因在於非標規模的擴張。海通證券研究院統計,2017年新增社融中非標資產佔比為16%,而在2016年這一比重僅為6%。由此觀之,今年以來非標的收縮對社融產生了巨大影響。

在金融嚴監管常態下,未來非標業務大概率將繼續收縮。業內人士預計,今年整體新增社會融資規模可能相較去年有所走低。

據長江證券研究所宏觀部測算,去槓桿持續推進下,考慮到下半年信託貸款到期規模或在1萬億元左右、委託貸款面臨調整的規模或在1-1.5萬億元,非標融資或繼續收縮,進而拖累總體融資規模,社融仍有下行壓力。中性情景下,預計2018年社融存量同比增速在9%左右。

機構人士認為,監管層嚴格約束非標業務的目的在於防止多層嵌套,從而化解潛在金融風險。同時,有部分非標業務進入實體經濟,為支撐實體經濟、促進中小企業融資與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對非標業務的監管不能簡單地‘一刀切’,資管新規細則、理財新規徵求意見稿正是體現了這一原則,對緩解社會融資規模下降將起到一定作用。”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趙亞蕊稱。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資管新規細則明確,公募資產管理產品除主要投資標準化債權類資產和上市交易的股票外,還可以適當投資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這在一定程度上對緩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下降過快以及金融市場壓力都將起到明顯作用,既增加了社會融資渠道,對流動性也會帶來相應改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