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雲臺二十八將之首——鄧禹
劉秀對鄧禹非常賞識,在河北時也就是二次創業階段很多決策性問題都是和鄧禹商議後決定的,當時鄧確實是光武的首席參謀和軍事。鄧確實給了劉秀很多鼓勵,比如有一次光武劉秀感到自己的地盤太小,勢力不大,拿著輿地圖對禹說:"天下郡國如是,今始乃得其一,怎說何慮天下不足定呢?鄧禹說:"海內淆亂,人思明君,猶赤子之慕慈母,古之興者在德,厚薄不以大小。"看來鄧的思想工作確實做得很好。
鄧禹年輕時曾在長安學習,與劉秀交好。更始元年(23年),劉秀巡行河北,鄧禹前往追隨,提出“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的方略,被劉秀“恃之以為蕭何”。鄧禹協助劉秀建立東漢,“既定河北,復平關中”,功勞卓著。劉秀稱帝后,封鄧禹為大司徒、酇侯。後改封高密侯,進位太傅。永平元年(58年)去世,諡號元侯。
2、佐命虎臣——馮異
馮異出身儒生,曾為郡吏,又通曉《孫子兵法》,既有文才,也長於武略,不僅戰功卓著,在雲臺諸將中名列前茅;而且治理郡政也是很有成績,史稱其在關中時,“懷來百姓,申理枉結,出入三歲,上林成都”。其為人謙退不伐,居功不傲,可謂難能可貴。他作戰勇敢,常為先驅,善用謀略,料敵決勝,治軍嚴明,關心民瘼,東漢創業,其功至巨。同時他為人謙退,從不居功自傲,洵為一代良將。
3、馬革裹屍——馬援
馬援這人也能文能武,也德才兼備,論文,他不低於劉秀,論武,他也有其所長,馬援的智慧往往能出劉秀意料之外,馬援安民為重的思想正是劉秀秘而不宣的核心競爭力,尤其是馬援還有一種忠君愛民的社會理想。筆者不敢說劉秀忌妒馬援,但是他肯定沒有充分理解馬援。如果說劉秀是兩千年出一個,那麼馬援也是兩千年出一個,他們一個定位為君,一個定位為臣,但水平不相上下。馬援是劉秀朝中,也是那個時代中,唯一一個能夠和劉秀相匹敵的人,這裡比的不是他們的豐功偉業,而是他們的內心追求。
馬援這個人我很佩服,個人偏愛征討敵國,開拓邊疆的古代將領。這裡馬援評價對比劉邦和劉秀,為什麼勤政自律的劉秀不如劉邦?請不要說什麼只有流氓能當牛逼皇帝這樣的話,沒有任何可取的價值。
4、仁者無敵——岑彭
《後漢書》將岑彭與馮異、賈復並列一傳,評價道: 論曰:中興將帥立功名者眾矣,唯岑彭、馮異建方面之號,自函谷以西,方城以南,兩將之功,實為大焉。若馮、賈之不伐,岑公之義信,乃足以感三軍而懷敵人,故能克成遠業,終全其慶也。昔高祖忌柏人之名,違之以全福;徵南惡彭亡之地,留之以生災。豈幾慮自有明惑,將期數使之然乎? 贊曰:膠東鹽吏。徵南宛賊。奇鋒震敵,遠圖謀國。 羅大經:岑彭殞而公孫亡,諸葛死而仲達走。雖成功有命,皆莫究於生前;而遺烈在人,可徐觀於身。
建武元年(25年),岑彭歸降劉秀,被任命為刺奸大將軍,督察眾營。劉秀稱帝后,岑彭拜廷尉,行大將軍事。建武二年(26年),岑彭逼降許邯,升任徵南大將軍,封舞陰侯。建武五年(29年),岑彭率軍平定荊州。建武八年(32年),岑彭隨帝攻破天水,滅隗囂。
5、中興第一將——祖逖
祖逖出身於范陽祖氏,曾任司州主簿、大司馬掾、驃騎祭酒、太子中舍人等職,後率親黨避亂於江淮,被授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他在建武元年(317年)率部北伐,得到各地人民的響應,數年間收復黃河以南大片領土,使得石勒不敢南侵,進封鎮西將軍。但因勢力強盛,受到東晉朝廷的忌憚。太興四年(321年),朝廷命戴淵出鎮合肥,以牽制祖逖。祖逖見目睹朝內明爭暗鬥,國事日非,憂憤而死,追贈車騎將軍,部眾被弟弟祖約接掌。北伐大業也因此而功敗垂成。
一個當得起“偉大“二字的人,偉大的英雄。他的一生,都在為了收復北方的失地而戰鬥,可以說燃盡了最後一滴血。少年時期,聞雞起舞,素有大志。在東晉朝廷不思進取,偏安一隅的情況下,率千人北渡長江,就像一個孤膽英雄,沒有後援,沒有朋友,義無反顧。在滾滾長江中,中流擊楫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天下敢有如此豪氣者,能有幾人!
6、不徇私情——郭子儀
功蓋天下而主不疑。官大得沒法再大了,威望高得無以復加,這是人臣之大忌,郭子儀居然安安穩穩美滋滋活到85歲,這在中國歷史上少有。都說他是軍事家,政治家,我看不如稱他為心理學家,他對人的心理研究是他成功的主要因素。 有人告郭子儀謀反,皇帝心裡也最怕這事兒,就下詔要他從前線回中央彙報工作。郭子儀不管身在哪裡,一接到通知立馬動身,“朝聞命,夕引道”,不帶兵卒不洗澡不刮鬍子地跑到皇帝跟前,皇上一看,這哪像謀反的樣子啊?冤老郭這麼大年紀了跑一趟得多給點獎金安撫安撫呀。幾次下來,皇帝虧本不少,以後誰告郭子儀謀反他也不信了。
位極人臣而眾不嫉。郭子儀的宅院採取開放式管理,無論貴賤乃至“里巷負販之人”都可以自由出入。子女們不理解,老郭就說了:國家給了我一千兵五百馬匹,我們整天高牆閉戶的,人家不知道我們裡面幹啥,那不就會有人造謠生事?今“蕩蕩無間,四門洞開,雖讒毀是興,無所加也”。別人沒了好奇心,也就沒了謠言。 郭子儀手下出來的將領很多已經是“王侯重貴”的國家級領導人了,但去了他家卻“子儀頤指進退,如僕隸焉”。大家都習慣給他做僕隸而自豪,如果某一個人想不幹,他自己都會覺得彆扭。
7、工於料人而拙於謀己——李光弼
安祿山及部將史思明反叛,郭子儀欣賞李光弼的軍事才能,向唐玄宗推薦他,玄宗詔李光弼攝御史大夫,持節河東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兼雲中太守,後又加魏郡太守、河北採訪使。李光弼在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中,充分表現了他的軍事才能。他的第一個目標是為大唐收復常山郡(今河北正定),該郡地處叛軍南北咽喉,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李光弼率領朔方軍五千人進攻常山,當地團練兵將自己的將領史思義綁來投降,李光弼善待思義,親自為其鬆綁,使他真心歸順,供出叛軍動向。次日,史思明率二萬騎兵直壓常山城下,李光弼向史思義問計,史思義說:“今軍行疲勞,逢敵不可支,不如按軍入守,料勝而出。虜兵炎銳,弗能持重,圖之萬全。”李光弼接受了降將史思義意見,守城不出,把軍隊分成四對,以勁弩五百連番射敵,叛軍死傷慘重,退兵。當叛軍在野外吃飯時,李光弼派輕騎數千,突然襲擊,一舉消滅叛軍五千,收復常山郡九縣中的七縣。十月,郭子儀率軍來常山與李光弼會師,在嘉山與叛軍決戰,大破之,斬首四萬,俘千餘人。
閱讀更多 小糸說歷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