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穆迪標普惠譽,國際信用評級需要中國標準

(記者 徐彬雲)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有序推行,更多中國企業走出去,人民幣國際化體現了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發展格局中重要作用,中國國際信用評級話語權在世界評級領域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日前國衡信發佈了美國,越南,歐盟,日本等主權評級,原中國駐阿爾及利亞民主人民共和國大使,中國人民外交學會秘書長劉玉和如是說。

長江商學院助理院長季波告訴記者,雖然我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債權國,但與西方評級機構穆迪,標普等百年發展史相比,我國國際評級業機構如國衡信國際,大公國際等起步晚,發展尚處於起步階段,在國際上還沒有建立起話語權。著名學者郎鹹平也指出缺失話語權的我國金融市場,不斷遭受被國際評級機構“壓低”信用評級的困境,中國海外融資的成本也同時大大增加。無論是從國內現實需求出發,還是國際外部環境倒逼,都要求我國信用評級行業必須建立符合自身經濟發展規律的科學評級模式,維護我國金融體系穩定,促進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中葡經貿導報總編王谷元指出,在市場經濟中,每個市場主體、每一經濟活動都可能會有風險。信用評級作為溝通債務人與債權人信任的橋樑,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市場信息不對稱,信用評級結果的高低,將直接影響企業融資成本。中國歐洲經濟技術合作協會中小企業中心鄔宗君日前在2018年代工通中國化妝品供應鏈大會上指出,信用評級機構作為重要的市場監督機制,屬於金融市場的“基礎設施”,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使得信用評級定價功能更加凸顯。深圳市原副市長唐傑教授稱信用評級模式如果不能有效發揮其揭示風險的作用,可能會導致部分投資者遭受嚴重損失,甚至直接影響金融市場的穩定和健康發展。

據瞭解,國際評級機構穆迪、標準普爾以及惠譽參與和控制了全球所有金融市場最活躍國家的信用評級,對全球的信用評級業務形成了壟斷;國衡信,大公國際等信用評級機構在海外市場份額不到3.5%。在金融危機中,這些信用評級機構擁有的壟斷權可以使他們通過對不同市場和金融產品的評級來影響整個國際金融體系的變遷,並影響金融產品的交易。世界信用組織成員,國衡信國際信用評級中心有限公司總裁蘭曉華稱發展具有我國特色的信用評級體系,才能真正打破國際新信用評級體系的壟斷權。世界經濟正期待著中國國際評級體系客觀評價經濟發展規律,揭示西方評級體系帶來的世界經濟危機發生本質,參與世界評級話語權建設,使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格局中起到主導經濟話語權作用。

達沃斯論壇(歐洲)副總幹事,歐亞時報社長朱愛蓮女士說盡管信用評級神秘而高雅的“藝術”色彩依然存在,但隨著統計學、會計學、邏輯學以及模糊數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在信用評級中的廣泛應用,信用評級越來越呈現出“科學”的色彩。

廣東省金融創新研究會會長何五星表示評級技術是評級結果真實性、客觀性的、有效性的根本保障,跟隨時代發展的評級技術創新,是評級模式變革的內在需求。世界銀行曾智華稱改革現存的信用評級模式,需要在改革的必要性、緊迫性、操作性和參與性等方面創新思維模式,推動評級技術創新革命,將信用經濟內在發展邏輯進行科學表達,保障評級信息質量、信用關係、資本流動、經濟社會的遞進依存關係,打開人類信用經濟發展實踐中認識侷限性的“黑箱”。

國衡信國際信用評級中心蘭曉華稱宏觀經濟指標看國際貿易收支、國際儲備、投資、失業率及通貨膨脹水平也是重要的評級依據。當然政府實施積極的經濟改革將對評級產生支持,而利率及匯率等反映金融市場穩定的指針也是評定主權評級的要素,國衡信,大公國際在主權信用評級還要國家政局穩定也是主權信用評級的重要基本因素。若政局不穩,通常也會將主權評級及前景加以調整。

蘭曉華說目前國際信用評級缺乏透明度,存在嚴重的利益衝突,缺少獨立性。在金融危機中,同時缺乏應有的市場透明度,評級機構為了爭取市場份額,對產品採取低估風險和高估信用的做法,同時參與結構產品的信用評級和發行設計,加上信譽累積的時間比較長,導致投資者受到誤導,由此增加了信用評級的不確定性。因此,國際評級機構並沒有在評級過程中給出一個客觀公正的結果,所以必須創新自己的信用評級技術來增強評級結果的客觀公正性。(記者 徐彬雲)

轉載請註明:貴州資訊網-打造貴州新聞資訊第一網絡平臺!> 打破穆迪標普惠譽,國際信用評級需要中國標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