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笑着怀念你——《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题记:

我们为什么怀念一个人,因为他的观点给我们启发,他的言语给我们欢乐。

有个人品才华你敬重,又可以开玩笑的朋友,能懂你幽默的人,其实并不那么容易。

对于苏轼,文与可就是这样的人。

(一)

这是一篇悼亡感怀的文字,然而整篇行文却灵动欢乐,

还给我们贡献了两个成语:胸有成竹和得心应手。

文同,字与可,号石室先生,笑笑先生。四川人。

苏轼《祭文与可文》、《黄州再祭文与可文》均自称从表弟。

有人考证是没有姻亲关系,大约是些格里拐弯的关系,但那不重要,苏轼这里,只是要表示亲密亲近之意思。

文同是汉景帝时候蜀郡郡守文翁的后代。

文翁当时在四川修建学宫,广受学生,极大地推进了当地文化进步,蜀地人管他们家叫“石室”,因此人们也称文同为“石室先生”。

文同从小就是好学生,作业文章常常被当做范文展示学习的那种,

三十二岁中进士,嘉佑五年,苏洵在京城任校书郎,与文同共事。

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苏轼在凤翔府任节度判官,初次与文同见面,一见如故,相谈甚欢,情谊深厚,

因为任职之地不断变迁,苏轼与文同相见的机会并不多,只有两次,

一次就是在凤翔初见,然后就是后来再会京师,经常在一起聊天到三更。

两人书信往来,诗文和唱中互道思念,切磋文艺,在文同去世十几年时间内,苏轼写了不少追忆文同的诗文。

文与可曾经画了幅《筼筜谷偃竹》水墨偃竹,偃竹就是偃卧而生的竹,赠给苏轼。

元丰二年(1079)正月,文与可病逝。

七月,苏轼在湖州曝晒书画,看到文与可的这幅遗作,睹画思人,写下这篇题记。

(二)

先来说说文与可的墨竹画。

竹子很早就是画家的宠儿,在中国传统竹画中,主要有两种绘画方式:

一种为勾勒设色竹子,就是先勾勒出竹叶的轮廓,然后填色,属于花鸟画。

另一种以墨竹画,这种画法主要以墨竹为主,偶尔点缀一些朱红的竹子,墨竹画,是典型的文人画。

五代、宋朝大兴皇家画院,追求华丽、工整的写实之风,所以这一时期把绘画的“真”发展到了极致。

走到极致之后,后人再想创新,就得改变表现手法。

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另辟蹊径,他们把绘画视为体现文化修养和抒发个人感情的载体,

在内容上,也不像以前绘画要求教化人民的责任,而把绘画做为个人情感自觉性的表达。

在表现形式上,不求逼真,而追求神似,追求笔墨情趣和诗书画的融合。

而宋代文人士大夫有着前代从未有过的社会地位,大都是集政治家、文学家、诗人、书画家和鉴赏收藏家于一身,

所以他们倡导的新画风很快发展起来,在宋代绘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文与可自然是当时一流的文学家和艺术家,擅长篆隶行草各种书法,也能画山水人物花鸟,诗文有《丹渊集》。

苏轼称他“诗、文、书、画”四绝。他尤其长于画竹,有“墨竹大师”之称。

他与苏轼一起共同开创了一枯木竹石为题材的文人画风格。使得文人墨竹逐渐成为独立画科,并日臻发展起来。

文与可爱竹成癖,他称竹为“墨君”在居住的地方必须种竹子,

把自己的住所命名为“墨君堂”“竹坞”等。

“筼筜谷”在陕西洋县西北,谷中多竹。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文同任洋州知州,发现该县西北山谷中满是高大的筼筜竹,欣喜若狂,便在筼筜谷中建造披云亭,

他常常在亭里观赏筼筜竹,对竹子的生理结构和生长习性有了深刻理解。

他喜欢画弯曲盘根的竹子,大概这种竹子艰难的生活环境和遭遇跟他的坎坷仕途相契合,而竹子的传统意象就是虚心亮节,中通外直、坚韧不拔,他自然是有借竹子抒发心意的意思。

03

我们来看这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全文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总结文与可的画竹理论,同时表明作者自己的文艺见解。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文章一开始就说明竹子从层层包裹的小竹笋到成长为挺拔修长,摇曳多姿的竹子,是有它生长的自然规律的,

画家懂得这个道理,才能创作出有神韵的竹子来。

可惜当世的画家不懂这个道理,只是一节一节画,一叶一叶勾勒,那这样画出来的竹子,怎么能有其整体的神韵呢?

所以呢?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这几句是文与可画竹理论的精华,也是苏轼的文艺见解。

意思是说,画家在画竹之前一定要仔细地观察竹子的生长过程,在各种环境下的形态情状,做到“成竹于胸”

然后,拿着笔,让平日观察到的各种竹子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出来,

凝神构思,渐渐地,脑海中就会出现画家想要的那个富有生气神韵天成的竹子,

此刻就要赶快用笔追着记录下脑海中的形象,一气呵成,就像兔子跳起,老鹰疾落,

否则的话,构思好的形象会迅速烟消云散,画出来的竹子便会失去它的风韵神态。

他特别强调画家的创作激情和灵感,反对冷冰冰地,支离破碎地去摹拟对象。

苏轼所称道的“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的艺术见解,不单单在画竹上,在文学创作上也一样,

在《答谢民师书》一文中,他认为作家对自己要描写的事物要“了然于心”,

写文章要像“行云流水”自然而就,不拘泥于形式,把意思表达清楚就可以,反对那种“雕虫篆刻”的文章。

理论重要,实践也重要,下文就是说这个道理:

“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苏轼这里很谦虚,文与可虽然教了他画竹的道理,他心里也明白了,但是如果让他自己动手,还是不能够得心应手,

原因呢,练得少。

就跟你们上课觉得自己听懂了,公式都推得下来记得住,然而一做题,就傻眼,本质上,还是练的少。

我们来欣赏一副文与可传世的《墨竹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让我笑着怀念你——《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这幅画是画在绢上,画了倒垂竹一枝,折枝取景,

这种构图样式是文同典型的代表风格,

很多学文同墨竹的都是以这幅图的图式来出现。

行笔以中锋为主,顺畅自然,深色墨画面,淡色墨画背面,竹叶井然有序。

文同运用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表现竹叶的翻飞向背,使得画面虚实相间,疏密有致,达到层次丰富,生趣盎然的效果。

仔细看全图,可见笔笔贯气,自竿到枝再到叶,顾盼照应,浑然一体。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苏辙写了《墨竹赋》给文与可,说:

“庖丁,是宰牛的,可是(他讲的道理)却为养生的人所采纳;轮扁,是制造车轮的,可是(他的经验)却被读书人所运用。现在,您在画竹上所寄托的思想情感,我以为是有道者的认识,难道不是吗?”

庖丁解牛的故事大家都比较熟悉,轮扁是庄子里的故事。

据说齐桓公在堂上读书,古代的堂是三面有墙,一面全敞开,

轮扁呢,就是一个做轮子的叫扁的人,他在堂下砍削木材做车轮。

看见桓公读书,放下工具走上堂来,问齐桓公:

“请问,公所读的是什么书啊?”

桓公说:“读的是记载圣人之言的书。”

轮扁又问:“圣人还在吗?”

桓公说:“已经死去了。”

轮扁说:“那么您读的书不过是圣人留下来的糟粕罢了。”

桓公当然大怒。

轮扁解释:“您看我们做轮子的人砍削木材做轮子,轮孔宽了就会滑脱不坚固;

轮孔紧了则轮辐涩滞难以安装进去。只有不宽不紧,才能得心应手,制作出质量最好的车轮。

这里面有规律,但是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不能明白地告诉我儿子,他要想掌握还得自己练习。

古代圣人和他们所不能言传的东西都一起死去了,那么您读的书不过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苏辙这里是说轮扁的做轮子的道理可以用在读书上,而文与可关于寄托在绘画上的思想感情,也是带有普遍原理性的。

但是苏辙从来不画画,所以,只知道大致的意思而已。苏轼呢,不只是理解与可的绘画理论,还学得了他的绘画方法。

(四)

苏轼曾经描述,文与可画墨竹,一看到好的白练或者好的纸,就手痒痒要奋笔挥毫,停不下来,

等他画好,马上被周围人抢夺而去。

文与可对自己的墨竹作品本来不是很吝惜,只是后来的人络绎不绝抱着缣素来求画,文与可很厌烦,

对“持缣素”求竹画者,他先投之于地,

又张口开骂:“我要用这些做袜子”,结果士大夫把这话当成把柄相传。

并且同苏轼开玩笑要人们去找苏轼画竹,这样一来,做袜子的材料绢绸就集中苏轼那里去了。

嬉笑之中可见二人的关系之亲密,从而引出相互和诗的趣事:

文与可曾写信附诗与苏轼

“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苏轼趣言

“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

我知道你懒得画,就把这些绢给我吧。文与可是实在人,词穷,只能说,我开玩笑的,世上哪里有万尺长的竹子。

要说机智还是苏轼,答诗说:

“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硬是给解释通了。

文与可笑道:“苏公真善辩啊!但若有二百五十匹绢,我就要买田还乡养老了。谁还上班呢?

恩,我也是这么想的。

随后把他所画的《筼筜谷偃竹》赠给了苏轼,说:“这竹子只不过数尺,却有万尺的气势。”

你要这么硬讲,我也有办法说得通的。

筼筜谷在洋州,文与可做洋州知州的时候,曾为洋州多处名胜赋诗,共三十首成《守居园池杂题》诗集。

苏轼逐一和对,就是《和与可洋州园池三十首》,《筼筜谷》就是其中的一首。

文与可的《筼筜谷》诗的原文是:

“千舆翠羽盖,万铸绿沈枪。定有葛陂种,不知何处藏。”

大意是说,谷中竹林繁茂,俯看,犹如千万顶碧翠的车盖;

平视,宛似武库架上矗立的万杆长枪。

其中定有葛陂湖中化龙的神竹,只是难以找到它藏身之所。

葛陂湖,在今河南新蔡县北,相传后汉汝南人费长房学道十年而归,受师命投竹杖于湖中,化为飞龙,于是百怪不生,水物灵异。

文与可的诗写出了筼筜谷茂竹的长势和他临谷观竹时的欣喜之情,同时寓有以竹托人之意。

苏轼的和诗说:

“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意思是:汉川那个地方竹子多啊,不值钱啊,肯定有不少人挖竹笋吃,

我猜想得出,由于廉洁而清贫的太守您啊,一定见此野味而嘴馋,乃至想把渭水流域的千亩之竹尽吞胸中。”

羡慕又戏谑,足见两人情谊深厚,相互了解,

与可那天正和他的妻子在谷中游赏,烧笋当晚饭吃,打开信封看到诗,禁不住大笑,把嘴里的饭喷了满桌子。

我们读到这里,也不禁失笑。然而紧接着下一段就是: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同年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晒书画,看到这幅《筼筜谷偃竹》痛哭失声。

人生跌宕不过如此,不禁失笑,到痛哭失声。没有心灵相通的喜悦,哪里有失声痛哭的悲哀。

你走了,再也没有人能这样跟我文雅高妙的戏谑了,再也没有这样的欢乐了。

以前曹操以前与桥玄是好朋友,两人有个约定,死后另一个人路过他的坟墓,必须用一只鸡和一斗酒来祭祀,

否则,车过三步,必定腹痛。后来曹操大军过桥玄墓,曹操就用太牢祭祀了桥玄。

而我苏轼,记载下我们相互戏笑的话语,记载下我们亲厚无间的情谊。

——让我永远笑着怀念你。

(五)

今日学到:

1.《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苏轼写的一篇悼亡感怀的文字,然而整篇行文却灵动欢乐,还给我们贡献了两个成语:胸有成竹和得心应手。

2.文与可和苏轼开创了文人画中墨竹一派。

3.文与可与苏轼认为,画竹子之前应该“成竹在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