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諸葛北伐與魏延子午谷奇襲

公元227年,蜀建興六年春,諸葛亮兵出褒中,開始了第一次北伐。當此時,帳下首席戰將魏延進言:“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研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掩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 雖然魏延自信滿滿,但是諸葛亮隨即拒絕,堅持原定的偽取斜谷道,實攻祁山的計劃。

三國:諸葛北伐與魏延子午谷奇襲

我是持北取子午谷不可性論的。但現在想先放下這個論題,來探討一下諸葛亮北伐的動機是什麼,是否合理,這不僅因為下面結合這個背景來考慮魏研策略是否可取,也因為有人說諸葛亮北伐完全是好大喜功,諸葛亮是打著匡復漢室的旗號去北伐的,因而許許多多的人便以最後的悲劇收場來認定他這個固執的信念拖累了他自己,也拖累了整個國家。

三國:諸葛北伐與魏延子午谷奇襲

可真是這樣嗎?換個角度看吧:對於一個弱勢的政權而言,在保存自己現有國土的情況下積極拓展新空間,才是它的根本生存之道吧?一味死守的話,只會導致原本的劣勢加劇,坐以待斃。新領地的併入意味著人口,土地,稅收人才等諸方面利益的收穫,這樣才能在綜合實力拉近與強者的差距。如果這樣,我以為就能合理解釋諸葛亮堅持北伐的根本動機了,他只是為了儘量擴充本國的實力而已,當然至於效果如何成功與否另當別論,但我們不能因為最後的結果來否定起因。至於匡復漢室,我絲毫不懷疑作為典型理想知識分子的諸葛亮有著收復中原的決心,但這句口號的巨大作用是讓北伐變得師出有名。

那持續的軍事行動是否是導致蜀漢後期積貧積弱的首因呢?不可否認戰爭行為必會損耗國力,但要注意的是作為防守方的魏同樣也在消耗,這對雙方都是均等的。或許有人會說魏的綜合國力要勝於蜀,它經得起磨。可如果弱者一方並不是以全滅作為短期打算,而盡力於在局部擴充本國實力的話,那整體的優勢往往是顯現不出來的。弱者一方將自身力量集中攻擊強者的某一點,這樣無疑在某一戰域會縮小雙方的距離,力量分散的後者必然會在局部受到損害,就象傳說中的大衛與哥利亞士兵一樣。現在諸葛亮正是準備這麼做,他糾集大軍,逼近祁山,欲取雍涼,繼而直指關中,當然一切都不會很順利,但這樣的方針我認為是正確的。

從諸葛亮去世到蜀亡有整29年時間,要把一個事件結果的起因歸咎於一個29年就已不再的人身上實在太不公允。如果真有心建設,29年足夠去改變很多東西。曹操從作為一方豪強起兵到兼併中原,成為第一軍閥,才用了16年;共產黨從建黨到一統中國也就28年;橫掃亞歐非大陸的亞力山大大帝去世時才33歲。事實上,長期困於一州,無論是經濟,自然資源,人口兵源人才稅收等等綜合實力的差距才是蜀亡的根本原因。

北伐行為其實是弱者的一種蠶食策略,它不需要看似華麗漂亮的戰績,只需關心能從中獲得多少實際利益。

以此再來看看魏延兵出子午谷是否可行,在戰略上是否有意義。

下面分析一下:

子午谷是秦嶺諸道中與長安直線距離最近的一條通道,但即使如此,如魏延所說,輕軍急行達到目的地,也得十天。十天行軍他怎麼能保證不被敵方斥侯發現?一旦發現,我想也不用多說了,除了目的無法達成外,我想魏軍也不會心軟到就這樣白白讓你這樣來去自如,周圍都是崇山峻嶺,會採取何種策略對付這支孤軍,大家都很清楚吧?魏延所說的這第一步就很難達成。

就算他能平安走出子午谷逼近長安,又怎能說夏侯楙會象和他唱戲搭配一樣馬上就棄城而走?從未和敵將有過接觸,僅憑一種值得商榷的他人對他人的評價,就斷定對方會採取何種策略,這未免有些託大。長安畢竟曾是漢的西都,又是關中的核心區,大量的地方軍駐守是肯定的,即使這些地方軍分散駐紮。只要夏侯楙堅守不出,給諸軍合圍時間,同時堅壁清野,斷掉他的補給,那這五千人實在劫難逃。應該結局比在行軍時被發現還要慘,畢竟現在已深入敵區。

哪怕最後夏侯楙真的棄城而走,成功的佔據長安,那接下來一步該如何呢?困守於一座孤城,沒有後方補給,援軍遙遙無期。魏延說長安以東及諸關中軍匯合得至少二十天,可上庸的孟達兵變到被平定只用了幾天?魏軍完全有充分的時間,先堵住各棧道出口並加強祁山防線,然後再調撥大軍圍困長安。指望諸葛亮能來得及從祁山到雍涼繞個大圈子,突破重圍,趕來長安與魏延會合,實在是未將敵方所可能採取的種種行動考慮在內。

從軍事理論上說,兵出子午谷的確是屬於奇兵,但即使是奇兵也需要後方的援及,不僅是兵員上的,還有錙重上的。魏延即使能克下長安,但也只是個點,整個關中,及關中以西的雍涼的一大片都仍在魏的掌控之下,這樣一個孤島能順利存活嗎?看看第一次北伐在成功獲得隴西三郡後,就因為街亭失守,補給線被斷,便導致前功盡棄;再看看諸葛亮屢次從祁山出軍的成果,我敢肯定魏延是等不到諸葛亮趕來的那一天。

回到剛我對北伐的目的論述,所以對有計劃的戰爭行為來說,最正確的結果考慮是能把從戰場上所取得的短暫優勢變成確實的能增加己方實力的長久的優勢,諸葛亮也正是出於這樣的角度,採取了緩兵的策略,一步步推進,欲逐步開拓領土,象魏延的作戰方案這樣看來的確是太冒險又沒有多少戰略價值。

三國:諸葛北伐與魏延子午谷奇襲

當然很多人都會說戰爭本來就是種冒險行為,你不敢賭,就很有可能放棄了取勝的機會。但局外人在沒有任何壓力無須承擔任何責任的情況下所做的判斷,是不能作為當事人所做判斷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的。這對當世他們來說是不公平的。他們只能在他們所掌握的情報資料下作出判斷,並得承擔這種行為所造成的一切後果。

對於的諸葛亮來說這個注未免壓得太大了,畢竟他身負一個國家尤其是以處於極端劣勢的國家的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