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夷陵之戰關乎國運,劉備為何不帶諸葛亮,趙雲、魏延、馬超猛將?

關乎蜀漢命運,劉備自然希望把能帶的人全部帶上,一戰打痛孫吳,奪回荊州,甚至把孫吳徹底消滅。劉備自然明白這個道理,把能帶的都帶上了,但諸葛亮、趙雲、魏延、馬超等人都不能帶哦。01馬超病重,顧不了劉備章武二年(222年),也就是劉備稱帝的第二年,馬超已經病重。馬超上疏給劉備說:"臣宗族門下二百口人,被曹操誅殺殆盡,只剩下從弟馬岱,當以我卑微的宗族讓他繼承,深深地託付給陛下您,其他的也沒什麼話了。"馬超病得都不行啦,自己的事都顧不過來,還要劉備替他打理、關照,他也就顧不了劉備的事。同年十二月,馬超病逝,年僅四十七歲。

夷陵之戰關乎國運,劉備為何不帶諸葛亮,趙雲、魏延、馬超猛將?

02魏延駐守漢中,難以跟隨劉備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自立漢中王,越級提拔魏延為漢中都督、漢中太守,並把魏延從牙門將軍升為鎮遠將軍。魏延以部曲的身份跟隨劉備首先入蜀,為劉備取得益州,立下大功。同時,劉備也發現了魏延傑出的軍事才能,委以重任。魏延跟隨劉備東征孫吳,自然是最得力的大將。但漢中之戰結束後,雖然曹操已經病逝,曹丕繼位,其內部矛盾也很複雜、尖銳,但漢中作為抵禦曹魏最關鍵的前沿陣地,卻絲毫不能鬆懈、麻痺大意。如果曹丕趁劉備東征之際,再來搶奪漢中,那麼,劉備付出慘重代價得來的漢中就可能丟失,蜀漢也就危在旦夕。

夷陵之戰關乎國運,劉備為何不帶諸葛亮,趙雲、魏延、馬超猛將?

湘水劃界,白白地把長沙、桂陽二郡讓給孫權,就是為了漢中,為了保護成都。劉備儘管已經失去理性,但這一點還是清醒的。劉備稱帝,進封魏延為鎮北將軍。劉備伐吳,留下魏延守漢中,是最明智的決策。魏延不能離開漢中。03趙雲不主張伐吳,自然不能帶章武元年(221年),劉備準備伐吳。劉備本來安排張飛帶領本部人馬隨徵,但由於張飛平時總是喝酒,大罵部屬。就在臨出發前,被其部將張達、範疆謀殺。張飛被殺,魏延不能調用,這時候最合適跟隨劉備出征的就只剩下趙雲這位老將。趙雲有勇有謀,跟隨劉備多年,是再合適不過的人選。但對於東伐孫吳這件事,趙雲卻上諫說:“國賊是曹操,並不是孫權,滅了曹魏之後,東吳孫權自然會臣服。

夷陵之戰關乎國運,劉備為何不帶諸葛亮,趙雲、魏延、馬超猛將?

雖然曹操已經去世,但其子曹丕篡盜皇位,引起公憤,應該利用此民憤,先攻佔關中,佔據黃河、渭水上游以討伐逆賊,那麼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該放置曹魏,反而先打東吳。而且與東吳的戰爭一旦開始,就不易停止了,伐吳並非上策。”由此可知,劉備稱帝之後,在軍事戰略上,趙雲與劉備出現了嚴重的分歧。趙雲一向是謙謙君子,做事謹慎,但在原則問題上卻絕不含糊。匡扶漢室,剪除漢賊是趙雲一生毫不動搖的信念。劉備自立為王、繼而稱帝,雖然沒有史料記載趙雲是反對的,但也有些說法是,趙雲曾經勸阻。劉備以替關羽報仇的名義出征,需要的是同仇敵愾的士氣。

趙雲的戰略思想,會令征伐孫吳的將士產生消極的情緒,不利於提升將士們的鬥志。在這種情況下,趙雲已經不適合作為先鋒部隊,跟隨劉備出征。劉備也自信,沒有你趙雲一樣能打敗孫吳,那你就呆在江州都督軍事吧。不過,劉備也做了萬一進攻孫吳不利的打算,安排趙雲作為後續部隊,隨後跟進。劉備夷陵戰敗,退守白帝城,趙雲率領一萬左右兵力,到達白帝城援助劉備。04諸葛亮沒有跟隨出征的原因這個說起來就複雜多了,劉備在世時,諸葛亮是一個非常微妙的角色。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就為劉備制定了將來的戰略規劃,表現了諸葛亮傑出的軍事謀略和戰略眼光,劉備也是非常的佩服。

但是,劉備幾乎所有的重大軍事行動,都不帶著諸葛亮,也就有些微妙。夷陵之戰,劉備又是沒有帶領諸葛亮,而把他留在了成都。究其原因,或許劉備有幾方面的考慮:第一,漢中之戰,諸葛亮坐鎮成都,保障糧草和兵員的輸送,顯示出諸葛亮卓越的組織、協調能力。夷陵之戰,劉備如法炮製,讓諸葛亮作為後勤保障。第二,漢中之戰,成都已經到了”男兵女運“的程度,民怨載道,矛盾已經很尖銳。繼續東伐,後方不穩定,也是個大麻煩。諸葛亮坐鎮成都,責任重大。不僅要保障後勤,還需要諸葛亮控制成都的局勢。這個非諸葛亮莫屬。第三,劉備對於諸葛亮的軍事能力,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第四,諸葛亮是堅定地孫劉聯盟的維護者,討伐孫吳不是諸葛亮的意願。儘管諸葛亮沒有像趙雲那樣力諫,但地球人都清楚諸葛亮的心思,劉備不會帶一個並不積極東征的軍師出征。沒有堅定地意志想消滅敵人的軍師在身邊,恐怕會拖後腿。劉備夷陵戰敗後,諸葛亮感慨地說:“如果法正在就好了,他能勸阻陛下東征的行動。”看來諸葛亮也想勸阻,但認為劉備心意已決,勸阻無益,也就保持了沉默。這就是政治家過招,拼的是內力,不像趙雲,有啥說啥。由此看來,劉備東征是勉為其難的事,並沒有得到核心階層的全力支持,也不具備向孫吳挑戰的實力。劉備一意孤行,最終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