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限价月余,房价真的降了吗?

7月1日,昆明发布新的房地产限价政策。该政策指示,即日起,昆明每6个月才能调整一次价格。12个月内,商品住房合同网签备案均价上浮不得超过6%。也就是说,假设开发商预售(备案)价格是15000元/平,那么实际销售价格最高可以15000x(1+6%)=15900元/平,最低可以15000x(1-6%)=14100元/平售出。不难看出这是有意在控制房价上涨幅度。不仅如此,所有房企必须进行商品房价格备案管理,否则不发预售证,不给网签备案。

价格备案包括了装修价格,严格禁止备案价格之外收取费用。此举意在打击将装修价格单独计价等规避行为。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 :老项目(即2017年1月1日以后取得预售证的项目)的销售价格参照2018年6月1日-6月30日同一楼盘、同类型、同品质的网签价格。新项目(即2018年7月1日之后取得预售证的项目)的销售价格参照同区域、同类型、同品质的项目网签价格。然而,要实现以区域内的房价均价作为参考来定价,并不容易。首先,目前各区域并没有出台一个明确的定价的标准,这也是该调控的一个难点。同时,由于销售价格要参照同区域备案价格,这不免令人思考,这是否会引起同区域的开发商量价齐升,集体哄抬同区域房价的情况。

昆明限价月余,房价真的降了吗?

从全国房价来看,昆明的房价原本远低于全国很多省会城市。伴随着限价政策的调控,也会使得目前的房价涨幅减缓,本意是抑制炒房行为,但其实并未完全限制外来置业者在昆购房,而限价政策又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价格上涨幅度。对于外地炒房客来说,昆明依旧是价值洼地,限价还可以节约一定的购房成本,昆明依旧存在购房优势。

至于是否会有大批量炒房客涌入昆明,其实还需要衡量。毕竟未来的昆明调控政策很难放松。相比之下,此次“高压”的政策,或许会对部分炒房客的投资心理产生影响,从而这部分购房群体会选择暂时观望,同时“限价”除了对投资性需求得到抑制外,购房的升值空间以及投资回报短期内会有缩减。

昆明限价月余,房价真的降了吗?

值得一提的是,昆明推出的楼市新政主要针对的是新建商品房,但新政对于公寓、二手房并没有限。这从侧面催生了二手房交易市场的火热。大量投资性需求,需求最后外溢到二手房,二手房进行一轮新的“补涨”。

事实证明结果也是如此,根据最新网络数据显示:昆明7月二手房均价为11357元/㎡,1月均价为9888元/㎡,半年涨了14.8%。但也有相关业内人士认为:“市场不是简单的跷跷板,不可能出来一个政策就马上体现在房价上。而且二手房反映的是买房人真实的需求,并不那么容易炒起来。”从目前的房价反应来看,虽然市场有预期二手房价格将走高,但从房屋中介的反应来看,近期的房源中打折出售的并不稀缺。

另外,此次调控政策的整治重点之一就是整治房地产开发企业违法违规行为。包括在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前,以认购、认筹、预订、排号、售卡等方式向购房人收取或者变相收取定金、预订款、诚意金等费用;未按政府备案价格要求销售商品房,变相实行价外加价;一房多卖,损害购房人合法权益;利用合同格式条款,免除自身法定义务、加重购房人责任、排除购房人合法权利;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后,未在10日内一次性公开全部可售房源及预售价格;未标明房源销售状态、销售价等违反明码标价规定的行为。

不难看出,限价政策对于开发商来说也带来了影响,新房价格纳入管理体系,6%的调价限制,实际上就是对开发商进行限价,一年只能涨幅6%。调价限制对于开发商来说,后期的定价策略上需要更为谨慎和科学,而严格价外加价的要求,如装修分开计价,开发商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口。

不过限价所带来的对房价的限制,开发商并不是吃素的,或许会从其他地方找补回来。最常见的就是装修款和车位款,目前市面上许多新房是精装房出售,开发商可以联合装饰公司,在装修款上“做手脚”,比如:装修过程中偷工减料,从中谋取暴利,住房质量堪忧。另外,有的开发商自持资金庞大,甚至是走“新房变二手房”的套路,开发商找自己人买下来,这批房子就变成了二手房,二手房没有了新房的许多条条框框的限制,价格自然由开发商说了算。

但值得期待的是,此次政策调控所采用“限价限售双管齐下”方式,昆明的房价能否回到理性的轨道趋势还需时间检验。昆明持续火爆的房地产市场一定程度上“退烧”,并进入良性发展的阶段。毕竟,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因此,决不能给楼市留炒作空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