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村風景線——烏當詩社作品

源村風景線——烏當詩社作品

最早的“源村”記憶,是透過某書的字裡行間瞭解源村乃金沙回沙酒發源地,臆想應在縣城郊區。2015年10月應陳開元先生邀請,在沙土鎮結識陳世界和葛明叢二位先生,才知道源村不是村,而是距沙土鎮不遠的金沙縣的另一個鄉鎮。兩位先生誠摯邀請,時間安排的緊迫,只能作罷。這次踏上源村這片神秘的土地,已是兩年之後。

2018年5月26日應永豐詩社盛情之邀,鄧書倫先生帶隊,烏當詩社一行8人迎著清晨的雨露7點出發了。另六位師友分別為趙達祿、楊恩平、江嘉桂、萬亮、周友林、宋成偉。

源村風景線——烏當詩社作品

我們取道貴遵高速複線,在三合鎮下高速,未久便是一條坑窪不平的毛邊鄉村馬路,穿過石板鎮及八合鄉,9點半終於抵達源村鎮。進入地境,即有濃濃的酒香味撲入鼻來。鎮黨委代延慶書記和黨委委員李勇等早已在等候著迎接我們的到來。簡短的寒暄後,一併驅車前往源村中學。源村中學全稱金沙縣源村鎮初級中學,始建於1967年,歷史不算很悠久,但聞名於省內外,一種詩心,一個詩社,一支詩團,奏成一部詩的交響樂章。

校內石欄鐫刻著涉及當地人文的詩文,一些門柱懸掛著木刻楹聯,校園文化是一道風景,是一種享受。不由得想到現今中小學校所謂校園文化,普遍的形式主義,或者千篇一律的唐詩宋詞,沒有獨特的實際內容,實在不敢恭維。

源村風景線——烏當詩社作品

樓梯與過道錯落有致的牆繪文化,我們饒有興趣地欣賞著,不知不覺上到四樓永豐詩社活動室。“源村永豐詩社”六字系遵義謝宗山先生書寫,書體遒勁有力。永豐詩社由該校七位愛好詩詞的教師建立於2013年,最初以學校為宣教基地,經過不懈努力,源村中學2014年榮獲貴州省“詩教單位”,同時也受到地方黨政的高度重視,全民共建。2017年金沙縣和源村鎮分別被中華詩詞學會授於“中華詩詞之鄉”,而源村中學為“詩詞教育先進單位”。一個縣,一個鎮,一所學校,同時獲此殊榮,放眼全國皆首例。

逢雨,只能室內活動,期間便是書畫家的天堂了。求字者絡繹不絕,鄧書倫、周友林揮汗如雨。我意外的看見趙成智老師,其隨遵義書畫院而來。趙成智老師10多年前在貴陽工作,是早期振新詩社(當時名為“神麒詩社”)成員,與我、楊恩平、鄧書倫、周友林等均較為熟悉。彼此皆激動不已。交談中,其介紹著周遭環境,對面為金鐘山,左邊為馬昂坡……我一度納悶,深入瞭解,才知道其父母解放前後曾經在源村教書,他自己就生長這裡。

學校午餐後,我趁著餘暇,觀摩校園其他文化建設。本地人蕭錫義老師屬全國楹聯界名家,九十年代創建了三柱聯與多柱連環對理論,可謂獨樹一幟。我神識了20多載,認識亦多年。其介紹了聖旨殘碑和趙以炯狀元軼文由來,我不禁得感受到這裡悠久的人文歷史。清代,源村鎮名為永豐裡,屬黔西州,外地人陸續聚集此地,久而久之形成場壩,稱之為“元村場”,光緒年間演變成“沅村場”,1992年更名並建立源村鄉,2013年建鎮。明清以來不僅留下省內外名家足跡與墨跡,還孕育了不少舉人、進士。今天,蕭錫義的聯,劉長煥的賦,早已聞名遐邇。

源村風景線——烏當詩社作品

來自貴陽、遵義和金沙縣的詩詞書畫文史界師友70人徒步前往“永豐詩林”。2017年,鎮政府投入7萬餘元,社會各界愛心人士捐資11餘萬元,精心打造出2公里長的永豐詩林。不小心接觸到捐資人員名單,甚為震撼,源村鎮黨政領導班子模範帶頭下,360多人次來自地方各界不同行業,有教師、商人、農民等,最多的是這片土地上走出去的當年學子。雙星村村民張世武捐贈景觀石,更值得大書而特書。蜿蜒2公里的詩林,有詩,有詞,也有對聯,熔入書家的精力,無論行草還是隸篆,都與周圍山水、村居相得益彰,融為一體。

一座碑一道風景。盡頭有“永豐詩社驛站”。該題字為《貴州詩聯》編輯部副主任肖長林老師。驛站位於偏巖河古渡口的馬鬃嶺之上,屋簷立柱懸刻著蕭錫義老師的六柱連環對。聯語為:“秀水會初心,時泛粼波涵妙諦;丹崖環馬首,猶增勝概毓濤箋;晨霧嫋漁塘,偶洩遊鳧追畫舫;山花明淑氣,頻浸寶硯透清香;彤管啟蘆叢,獨尚蓑翁垂晚照;天光開驛館,務從樵唱步玄機。”憑欄遠眺,花笑雲流。政府準備配合附近人文景觀,在懸崖峭壁鑿建古驛道。其間,邂逅陳明富老師。早期以網絡相識,2015年國慶終在織金縣詩會首晤。不覺又兩年有餘。

源村風景線——烏當詩社作品

源村鎮普惠小學前身為普惠寺私立學校,始建於1946年,由地方王廷貞先生創建。70多年以來,王廷貞先生的後裔相繼秉乘弘揚“普一方教育,惠地方桑梓”的精神,一直致力於支持家鄉的教育發展事業。1998年至2002年,其子王榮齊、王榮江、王榮左多次捐資,修繕普惠小學教學樓、操場、實驗樓等。2012年,王廷貞先生的嫡孫王志剛(全國著名策劃家)、王奇琴、王奇強再次捐資45萬元,金沙縣政府匹配資金50萬元修建寬敞明亮的教學樓——廷貞樓。普惠小學情牽一個家族,世代捐資,精神可鑑。今天,我們參觀該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最引人眼球的是校園內蕭錫義老師的十柱連環對,廷貞教學樓一樓矗立的十根圓柱懸掛著十比聯語。時間關係,一時沒有記錄下來。這十柱聯據說可以演繹成25副對聯。

源村風景線——烏當詩社作品

隱藏於深山老林的源村鎮石水紹龍寺帶給我們幾許驚訝。紹龍寺屬黔西州在清代的三大佛教勝地之首。雖然寺廟早已殘壁斷垣,但後山儼然一道道風景。

寺後一株近300年樹齡的桂樹馥郁挺立,由當年紹龍寺主持照鉉大和尚雲遊至緬甸所移植,所以世稱“緬桂”。當時照鉉大和尚還吟詩一首:“悟覺菩提植於心,紹龍寶剎栽靈根。他年香飄千萬裡,已坐蓮花聽妙音。”不遠處,兩株銀杏樹被人為的喻為“夫妻樹”,傳說每年七夕,有少男少女在此許願。順著山勢而上,來到一字排開的五座僧墓前,系道光咸豐同治年間紹龍寺智順上人等圓寂浮屠,墓碑文字可知,為臨濟宗第33代和34代弟子。10米處另兩座則為第35代弟子。30米處一座則為“牛和尚墳”。墓碑均有浮雕,內容頗豐富。不僅可以享受到精湛的書法藝術、繪畫藝術和濃厚的宗教文化,還可以品讀到具有禪理的古詩詞。僧墓有聯語不為奇,有詩詞則世間鮮見了。“外地有‘花和尚’‘野和尚’,這裡有“牛和尚”。這是葛明叢老師作為本次導遊的開場白。為營建僧人墳墓,一頭牛劬勞至死,人們感化這頭牛已皈依佛門,而且功勳卓著,不僅尊稱為“牛和尚”,其墓尚在眾僧墳墓的斜坡之上,象徵功勞過人。我們見到共九座僧墓,估計應不止這些,可統稱為“紹龍寺塔林”。

同車的源村中學張老師介紹附近村寨裡更為傳神的“夫妻樹”。清乾隆年間,一對魏氏夫婦,生前恩愛有加,雙方竟然一天內相繼離世,家人把他倆合葬在一起。百年後,人們發現墓上兩棵山茶樹原先相隔1米左右,居然很神奇地生長合在一起,並且顏色還不一樣,左面的一棵,樹皮光滑,為灰褐色,右面的一棵,樹皮粗糙是淺灰綠色,給人的感覺是一男一女。因此人們稱之為“夫妻樹”、“連理茶”。這是個真實美好的故事。時間關係,我們只能從村口擦過。

來到貴州省弘丹成科技農業有限公司的茶場基地。該公司義用兩間房屋給永豐詩社作為採風活動室,名曰“德馨茶苑”。今天我們到來的一個主旨,就是為“德馨茶苑”剪綵。吉日吉時,鄧書倫先生應邀上前剪綵。全天活動進入一個小高潮。

源村風景線——烏當詩社作品

主客約七十人雅聚一堂舉行“中華傳統文化”交流座談會。永豐詩社社長李林主持會議。各詩社領導人帶隊人分別發言。一天的走訪,留給大家的就兩個字:震撼。

飯後剩我們一行最後辭行。代延慶書記熱情有加,原來鄧書倫先生系金沙縣高坪鄉人,代延慶書記在高坪任職三年間,“鄧書倫”名字不時入耳,還以為什麼三頭六臂怪物,今天初見真人,彼此話題相應徒增不少。出門難辨東西,永豐詩社似乎看出勢頭,岔路口追上我們來帶路,直到底水渡口才依依辭別。人擺渡不為奇,車擺渡還真個首次見。對面的人及貨車靠岸後,我們依舊坐在車裡,周友林與萬亮次第將車開上甲板,人工方式旋轉纜繩緩緩前行,不知不覺便到彼岸。登岸即播州區地境。過鴨溪鎮感覺這鎮宛若一座城市,宋成偉介紹鴨溪鎮曾經申報建縣,哦,難怪遵義縣(播州區)人口上百萬。

源村風景線——烏當詩社作品

一路夜雨綿綿。三個小時後,23點終於抵家。源村中學的彩繪、永豐詩林的石碑以及彩繪下面和石碑上面的詩聯還在腦際中閃灼,久久揮之不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