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還黏人就是不良行爲,時刻要關注的孩子怎麼破?

之前寫了篇《不肯自己玩,無時不刻不在黏人抱大腿的娃,怎麼帶才不至於崩潰》,講講一歲多黏人娃的事兒。

之後收到了一些留言,說我家娃都三歲了,還是黏得要命,難道讓他一直這樣黏下去嘛?

呃,如果黏人的問題到了三歲依然沒有太大改善的話,那就是屬於一種不良行為了。

之前的文章說過,一歲的小朋友黏人,主要是因為玩耍能力和專注力都不夠,總是需要大人來幫助他,引導他。

但是長到三歲的小朋友,無論是玩耍能力還是專注力都大大的提高,能力上完全可以做到自己找樂子玩半個小時甚至一個小時以上,如果這麼大依然時時刻刻的黏著媽媽,只要媽媽做別的事情就不高興甚至哭鬧,和一歲多的時候沒啥區別,那就不是他的能力問題,而是意願問題了。

這種過度需求關注的孩子會讓人非常煩躁:得不到關注就不停的搗亂,吵鬧,甚至故意犯錯引起關注——我存在的意義,就是大人的關注,如果大人不關注我,我就會感覺空虛寂寞冷,被整個宇宙拋棄……

當媽媽這個時候總是很糾結,不關注吧,好像讓娃受到心靈傷害了一樣,關注吧,真是賠不起那個精力,無底洞一樣的需求,多少母愛也扛不住這麼造害啊!

這種沒人關注就渾身難受的病其實不光孩子有,有些成人也有,現下對這種人剛好有個精準的定義,那就是“戲精”,可以說很傳神了。

問題是,我辛苦養大的娃,怎麼就變成小戲精了呢?

其實,無限索求過度關注的孩子,本質上是由於找不到自我的歸屬感,他強烈的感覺到自己做的事情好像都沒有意義,總是被大人敷衍,哄騙,打發,大人們在身邊走來走去,卻沒有人能真正“看到”自己。

正所謂“人群中的孤單最致命”,孩子無法忍受這種忽視感,雖然他還小,也一樣是社會動物,也同樣非常渴望自己能得到周圍人的認同和肯定,認同自己是很好的,是重要的,從而支撐起自己的價值感。

如果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感受不到自己的價值,對自己的重要性喪失信心,就會錯誤的把單純的“關注”當做有價值的證明,於是腦洞出各種戲精行為,不停的要不停的要,要到你想逃。

所以你的任務是——在儘量減少關注的同時,又能讓孩子覺得自己很重要很有價值!

呃……這個是不是有一點點矛盾呢?

一點都不矛盾哈,其實有很多種省時省力,又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很重要的做法。

1,完成任務

給孩子一個設置一個小小的任務讓他完成,儘量簡單,完成了之後再充分肯定他。

所以我之前有說過,做家務帶著孩子做,讓孩子幫忙(搗亂),這個過程孩子就基本不會黏人。

除了家務,再舉個例子,我還經常和果果玩一個遊戲叫做“畫畫講故事”:先讓她畫一個東西,譬如畫個房子,她就跑去認真的拿筆搗鼓半天,不管她畫得像不像房子,我都從房子開始講:“從前有個房子,房子有個圓圓的屋頂,和一個方方的窗子(描述她畫的東東),房子裡住著兩個人,一個男孩一個女孩,有一天,他們決定出去散步——來,寶貝,把男孩和女孩畫出來”,然後果果就再去搗鼓半天,畫了兩個歪歪扭扭的小人出來,然後我繼續編:“男孩和女孩出門散步,好開心啊,外面有藍藍的天,金黃的太陽,還有漂亮的花花”,好了,現在去畫天空,太陽,還有花花,然後男孩和女孩會遇到各種動物,各種天氣,看到各種交通工具,反正想到哪兒編到哪兒,編出來個東西,就讓她去畫。

我甚至可以一邊悠閒的看手機一邊和她玩這個遊戲,果果非但不會覺得被我敷衍,而且會非常開心,樂此不疲,因為她完成了一個又一個的任務,整個故事都有她的一份功勞啊,真是覺得自己很棒棒。

所以當你不想被娃黏,被娃打擾的時候,不妨給他佈置個小任務,譬如你打電話的時候,讓孩子幫忙看錶計時,你在逛超市的時候,給孩子畫個“清單”(畫上蘋果雞蛋西紅柿什麼的),讓孩子提醒你要買什麼。

佈置任務的時候,要注意自己的態度,不要有“打發人”的感覺,而是認認真真的請求孩子“幫忙”,事後要誠心誠意的感謝他,誇獎他做得好

2,多多擁抱

擁抱這件事,一定不要輸給孩子,等他開始黏在你身上求關注的時候,你再抱他,那就是“我要來的溫柔”,就不值錢了。想想看,你要求老公接你下班,和老公突然在你下班的時候主動出現接你,那個感覺能一樣嘛?

所以最好閒來無事就湊上去抱抱親親,從頭搓到腳,一副很迷戀他的樣子,讓他有一種“媽媽很粘我”的錯覺,甚至讓他有點覺得“媽媽總是黏我好煩哦!好想清靜一下!”,那你就很成功了。

我經常和毛頭果果玩一個“過來讓我抱一下”的遊戲,我一說“過來讓我抱一下”,他們倆就四散奔逃,我就惡狠狠的追上去,抓住一個,對著臉蛋使勁兒親一口,故意摟很久,久到他們使勁掙扎,然後我再假裝不注意讓他掙脫,然後再去抓另一個。

反正這麼玩幾輪之後,他們都全都恨不得遠離我的“魔爪”,我就能清靜好一會兒了。

3,約定一個“特別時間”

和孩子約定一個專有的時間,這個時間,只屬於你們倆,孩子說玩個什麼,就專心的陪他玩個什麼,沒有三個人,最好搞出一種儀式感來,寫個牌子:“媽媽和寶寶的專有時間”掛在房門上,可以設計有人闖進來,或者打電話,然後你趁機當著孩子的面大聲的宣佈,現在是我和寶寶的專門時間,不可以有人打擾。孩子會覺得自己超級受重視。

這樣的時間不用多,一週能有一兩次,每次一個小時左右,就足夠孩子心滿意足了。當然,也可以融入每天的家庭生活。我家每天晚上,我陪哥哥寫作業的時間,妹妹是不能打擾的,我陪妹妹唸書的時間,哥哥也不可以打擾。他們對此都表示很受用。

多子女家庭的孩子尤其吃這一套,這會讓每個孩子都強烈的感知到自己非常特別,非常重要。

4,約定一個“秘密暗號”

這也是一個增加和孩子之間親近感的一個非常有效率的儀式,我記得很久的一期《爸爸去哪兒》裡,夏天小公主就有一個“愛的鈴鐺”,爸爸和她約好,誰搖鈴鐺,聽到的人就要放下手上的事情,趕緊去親吻對方。夏天和她的爸爸也是五個家庭中親子關係最好的一個家庭。

我和毛頭有一個暗號,說起來有點奇葩,叫做“bu一下”,就是我把嘴唇緊貼在他臉蛋的肉上,然後用力吹氣,讓氣流從嘴唇旁邊擠出來,模仿出一種類似放屁的聲音,然後這個“屁”要儘量的響,儘量的“千迴百轉”,效果很搞笑,每當我這麼玩,毛頭就超級開心的,也依樣的在我臉上放個“屁”,然後我們倆就相對捧腹大笑。說來也蠻神的,自打我每天晚上睡前和他這麼玩兩遍“放屁”之後,他就再也沒要求過我在房間裡陪他了。

最後,想要孩子不粘人,還要有一件事情不要做,就是別像個老媽子一樣“伺候”孩子:

不要給孩子“特殊關照”,代替孩子做很多本來應該他做的事情,譬如說,已經會吃飯了,就不要再一直餵了(偶爾喂個兩三口不打緊),已經會穿衣服了,就不要每次都替他穿了,這種特殊的“照顧”一是會剝奪孩子的成就感和價值感,二是會讓孩子把這個當成求關注的武器——我什麼都做不了,我什麼都做不好,所以你要替我做。

這就形成一個完美閉環:事情都被父母做了導致孩子覺得自己很廢很沒價值感,沒有價值感導致尋求父母過度關注,而尋求關注需要用“我做不好”作為理由,因為孩子做不好,父母伺候得更加細緻,然後孩子越要求越多,惡性循環,永無止境。

其實說到底,過度尋求關注的孩子,其實是愛飢渴的孩子,關注只是他的退而求其次,他真正需要的是被愛的感覺,是被重視,被看見,被肯定!

他要確定,自己在親人眼中心中是很重要,很特別的存在。如果你只是被動的在應付他的各種要求,而不和他發生心靈的交流,他就感受不到自己“很重要”,就會對關注索需無度。

反之,如果他可以感受到綿密的愛和親密,他就無所謂多少關注,媽媽心裡既然有我,那我就不需要一遍又一遍的確認了啊!

所以,被黏人娃拖得筋疲力盡的媽媽,帶孩子遠遠不是伺候吃喝拉撒,要動情,要走心,別把孩子當個不懂事的小動物,你真的要把他當成前世小情人,整天用行動來花式表白,和他共度甜蜜時光……

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有多麼好,多麼重要吧!讓他知道,你的心裡永遠有他,一直惦記他,他才不會患得患失,粘著你不放啦!

PS:本篇部分內容借鑑《正面管教》一書中的理論

作者|橙子,教育碩士,旅居北美,曾經是學理科的女文青,現在是愛碼字的全職媽媽,7歲大寶毛頭難養難搞,4歲二寶果果天使乖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