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現說謊、咬指甲這些「不良行爲」時,打罵孩子真的對嗎?

什麼是理解孩子的成長?

秦文翠醫師說:“首先要順著脈理或條理進行剖析;其次是從道理上了解、認識孩子的心理。”

很多孩子都有注意力分散、多動不專心;咬指甲、吮吸手指、咬唇;說謊、破壞、偷竊、攻擊;憂鬱、膽小、過度依賴,甚至遺尿等情況,“很多時候,家長都把孩子的這種行為稱為‘不良行為’。”

其實,孩子咬指甲,與孩子心裡緊張以及情緒不穩有關。“其根源是受關注不夠或缺乏安全感,有些孩子由於咬手指甲的持續存在,反過來又會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成為繼發性精神刺激因素。”

孩子咬指甲發生前有誘因,其中最主要的三點是:


一是家庭氣氛不和諧,父母關係緊張、經常吵架;

二是經常受到老師和家長的批評、訓斥;

三是弟弟妹妹的出生,處於被忽視狀態。

孩子出現說謊、咬指甲這些“不良行為”時,打罵孩子真的對嗎?


父母應該怎麼做?

“想要改變這種狀態,需要從‘放鬆心情+轉移注意力’上進行干預。”秦文翠醫師說,

“首先是對父母進行心理輔導去除孩子咬指甲的誘發因素;

第二是改善家庭環境,家庭氣氛需要民主寬鬆;

第三是引導孩子多參加一些活動,通過遊戲,轉移其注意力,減少咬指甲的機會;

第四是定期給孩子剪指甲,千萬不可體罰和大聲訓斥孩子,不要粗暴地強行將孩子的手指從嘴裡拉出;一些大齡孩子能夠自我監控,一旦他們能夠知道自已此時此刻在咬指甲後,這種行為也就即將消失了。”


孩子說謊怎麼辦?

關於孩子兒童期“說謊”存在有意和無意兩種情況

無意是指兒童沒有意識到自己在說謊,更沒有有意騙人的動機。這種情況下,兒童不會伴有內疚、緊張的情感體驗;有意是指兒童意識到自己在說謊,存在騙人的主觀動機。與上面的無意說謊相比,兒童在有意說謊時會表現出緊張、恐懼等情緒體驗。


正常兒童3歲已經對“錯誤”信念有了認識;4歲的孩子已經具有區分真話和假話的能力,並且知道說謊不好;5歲的孩子已經可以推斷自己所說的話會對聽者產生什麼反應,他們明白了大人會對他所說的話做評判,瞭解謊話可以產生什麼樣的效應。

兒童常見的“謊言”有三個類型:

一是“否認”,這也是牙牙學語的兒童最常見的一種形式;

二是有些孩子會出現“講故事型”的“謊言”,有時候“信口雌黃”到了十分離譜的程度;

三是孩子到了4~5歲會出現成人說的“白色謊言”,

像為了逃避去幼兒園說自己肚子疼,從幼兒園把小朋友的玩具帶回家,卻說是小朋友送的等等。

面對如此情況,家長應當防止孩子的謊言變成習慣,鼓勵孩子說真話,尊重孩子、鼓勵孩子情緒表達,注意培養良好的家庭氛圍。“最重要的是對待孩子的錯誤行為要處罰得當。”秦文翠醫師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