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中除了秦国,还有哪些国家具备统一的实力?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这个问题不简单,答案却很简单,就只有半个——赵国。

理由很简单,战国七雄的对抗,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秦国的最终胜利,并不在于他对比其他对手如何“先进”,而在于其特殊地缘位置而“输得起”和“等得起”。

其余六国,在战国时代都曾强盛一时,却因为各种原因而中衰,而这种强盛,距离能够统一天下,又相去甚远。

具体来说:

魏国

战国初年,魏国最为强盛,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三代,魏国由东压齐,西破秦,南御楚,走向三个方向纷纷落败,并不是因为它的国力已经达到单挑六国的水平,而是从魏文侯时代就确定了“和合三晋”的战略,三晋联军对抗齐、楚,西河之地独立对抗秦国。

然而,魏武侯时代,魏国不满足于这种“后春秋时代”的争霸战争,而是转为拓地之战,其对手也转向了三晋内部,取得了一些战果,也破坏了原本牢固的“三晋联盟”。

到魏惠王继位时,韩国和赵国的干预,险些让魏惠王丧命,也将魏国本身的“双政治中心”问题暴露无遗,魏惠王时代开始,魏国并力东南,抛弃了原本需要经过“三晋”借道的黄河运输线,而转向对宋国、楚国的侵攻,以大梁为新的政治、经济中心。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时代,哪怕魏国最强盛时,哪怕对付楚国这样的超级大国,也需要联合三晋,自己一家是不足的,而它始终不具备灭亡七雄中任何一个的能力,齐国“围魏救赵”、“围魏救韩”的战例,都说明了这一点,魏国没有真正的两线作战实力。

楚国

楚国非常有意思,自春秋被吴国攻破都城之后,一直与吴、越在长江上拉锯,自己内部也不断发生王室内讧,乃至区域性的叛乱。

在吴起南下楚国之后,楚国短期内消灭了陈、蔡的独立势力,又向南、向东打败了越人,短期内凝聚了力量,北上直至梁门,打到了黄河边上,楚王甚至在洛阳王畿中寻找建设新都的地点,这可以说是楚国整个战国时代爆得最大一次进取。

短短一年后,楚王死去,吴起被杀,接下来50年,楚国不复向北。

直到楚怀王的时代,楚国与秦国反目,国君被扣,鄢郢被占,根基在江汉流域的楚国被驱逐到了江淮流域,原本横跨东西,西到巴蜀,东至于越的大国被打断了脊梁骨,成为避居江淮的二流国家(人口大幅削弱)。

楚国的根本问题在于封君太众,地盘很广,离心力太强,甚至出现了庄蹻之乱,让楚国裂而为三四,自己的统治问题尚且没解决,更何况灭国大战后的消化。

齐国

齐国是春秋以来的传统强国,却在战国初年发生了“田氏代齐”,内乱频仍,反而被人按在地上打。等到政治基本稳定,也就到了齐威王的时代。

齐威王之后,建立了五都、四鄙的兵制和地方管理体制,以五个大邑作为动员中心,实际上是自守的体制,并严重依赖于都市的商业发达。

所以,在齐威王、齐宣王、齐闵王的强盛时代,齐国趁着燕国内乱,可以短暂占领燕国,最后在赵国的外部压力和燕国内部的反抗下,灰溜溜地退出,最强的时代,还需要联合魏、楚才能瓜分掉二等强国宋国,当然,这个联盟也是与秦、赵、宋三国联盟的对抗。

即便如此,齐国在整个战国时代,极少有劳师远征的案例,也缺少对应的动员能力,更是直接提供了灭国失败的案例。

赵国

赵国的崛起,却与上述几家完全不同,其基础是赵襄子之后,继承人大战以及大宗小宗之间的争斗,持续了近100年,直到赵肃侯的时代,赵国才完成了这一系列的折腾,开始走向正轨。

而赵国的一步步强盛,恰恰是踩着被灭亡国家的尸体进行的,包括准一等强国中山国,二等强国代国,草原民族林胡、楼烦,甚至在五国伐齐的战争中也是主导者,更是燕昭王复国的后台老板。

历史课本上往往过度放大有“改革”之名的胡服骑射,这也是近40年教科书编撰的常例,而赵武灵王最强悍的,并不是换一条有裤裆的裤子,而是他高超的外交手腕,与秦、宋的互相结盟,稳住燕、齐,大规模向北扩张,到赵惠文王的时代,经历了“沙丘之变”动荡的赵国,又介入了对东方霸主齐国的灭国之战,形成了事实上的燕、赵联盟。

哪怕是在长平之战大败,损失了40万青壮后,仍旧能够在鄗代之战中大败燕国的60万大军,在邯郸之战中重挫秦军,其实力和底蕴绝非其他五国可比。

然而,正是长平之战的大败,让赵国失去了秦国对等争雄的能力,所以,它也只能算“半个”有统一可能性的国家。

至于其余的韩国、燕国,地峡人寡,没有任何可能性完成统一的逆袭,能活下来就不容易了。

而秦国,正是由于有山河之固,才能避免与关东各国之间的错综复杂的争斗,得以好整以暇地出关夺地,哪怕战败,也只是让人堵住函谷关就到头儿了,关中根本不丢,仍可以休养生息卷土重来。

所以,关东各国的灭亡,根本上是地缘政治的劣势,并不是秦国就比他们先进了多少个世代,从社会复杂程度和文明发展来说,秦国更是落后了不知道几条街。


刘三解


战国时代除了秦国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外,就只有赵国有这个能力了。秦赵同源,皆出于嬴姓,共同祖先是帮助大禹治水的功臣伯益!赵国有统一天下的实力理由如下:


其一、赵国以武立国,国民骁勇善战,悍不畏死,兵员素质高。在铁血大争的战国时代,武力是生存与壮大的根本保证,赵国跟秦国一样流着尚武好战的血液。战国四大名将,赵国的廉颇、李牧入选,秦国的白起、王翦入选,可见赵国军队战斗力之强悍!


其二、赵国变法彻底,国力雄厚,后期为六国之首。赵武灵王通过胡服骑射的方式进行了变法,不仅军事力量提高了,国内生产力也极大提高。攻灭中山国,击败匈奴,威慑燕齐楚,使得赵国成为唯一一个具备抗击秦国的强国!

赵国最终失败的原因如下:

其一、秦国的全力打压与持续打压!一山不容二虎,阙与之战秦国首败于赵国后,秦国重点打击的目标成为赵国。完璧归赵、渑池会盟都是秦赵争霸的文戏,长平之战、邯郸之战则是秦赵的生死大战,结果是秦国伤筋动骨,赵国伤及五脏六腑。



其二、赵国昏君与佞臣同时现世,秦国则明君强臣现世,强弱之势定矣,赵国休矣!赵迁与郭太监一个千古昏君,一个万古佞臣,二人弄死战胜李牧,遇到嬴政跟王翦的君臣组合,赵国不亡都没有天理!


大秦铁鹰剑士


战国七雄中的势力排列,秦国,赵国,楚国,齐国,魏国,韩国,燕国。具有讽剌意义的是,势力最看好的赵国最先亡国,燕国最弱却最后亡国。

春秋以前不说,自战国开始,秦国一路爬升,开疆拓土,向北向西向南方扩张,屡战屡胜,崤山以东的六国,不是讲和割地,就是战败称臣。秦国的蚕食,让六国日益萎缩,一提秦兵心头惊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赵国胡服骑射,灭中山,李牧打残匈奴后,国力猛增。若不是赵孝成王贪那点上党之地而使国家四十五万雄兵殁于长平之战。秦国的一统恐怕会迟滞得多。赵国人才济济,文武俱佳。坏就坏在赵王之类不会使用。这个国家有个好当家,可以成为次于秦国的一统中国的国家。楚国,地大物博,拥兵百万,国力雄厚,但王室纷乱,一个楚怀王就够说明问题了。楚国是大,但上层腐败,一盘散沙。齐国,守户之犬。一个乐毅用点兵力,就打得齐王到处跑。与秦国勾勾搭搭,坐视自己的劲敌吞食邻居。齐国的国力远比赵国,魏国,韩国强,一个远离秦兵,二是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但是,齐国困守一域,认识不清。不敢打。至于魏国,韩国,燕国就不说了。



赵国本有机会与秦国争大的,但长平之战后,国力骤减,加上上层一错再错,就沒资格了,出局了;楚国上层一盘散沙,聚合力差,一打就跑,比赵国还差劲,出局是必然的了,齐国的历代王与秦国的外交政策呼应,不识大体,只求自保,这样的国家再多财富也是替別人存的,不是用来干大事的,依然只有出局的份。


劉一千五


经过春秋数百年的大浪淘沙后,战国七雄时代,除了秦国之外,实力能够与秦国抗衡的,到后来还有齐国与楚国,然而这两个国家很尴尬的都出了局。

首先是齐国,作为春秋时代第一个称霸的大国,无论是之前的姜氏齐国还是后来的田氏齐国,国力都非常雄厚。

尤其后来,公元前314年,齐国趁燕国“子之之乱”入侵;公元前301年打败楚国;后来还趁秦国内乱入侵,迫使秦国议和。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国,击溃三晋与楚国,齐国势力达到顶峰。

然而之后,秦国与燕国崛起,联合诸侯攻齐,齐国几乎灭亡,后来虽然复国,但从此一蹶不振。



再者就是楚国,楚国当时是东方最大的国家,面积与人口几乎是其他六国的总和,非常富庶文化昌盛,而且实力雄厚。楚威王时代,楚国灭越,攻陷巴国,成为整个南方的统治者。

然而楚威王死后,继承王位的楚怀王用人不当,在处理变法等问题上犹豫不决,导致楚国的实力迅速衰落,最终走向了衰亡。

齐国与楚国的最终出局,一个是破坏了“合纵连横”的方针,得罪了太多其他诸侯;一个是用人不当,在变法问题上迟疑不决。而秦国则把握得很好,对于山东六国各个击破,而在变法问题上态度坚决,最终统一天下。


澹奕


1.第一个是魏国。

魏国,四战之地,死地也。要想成功必须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魏国,南楚北赵东齐西秦,其中秦国最软。函谷关在手,秦国就只能挨打。一代雄主魏文侯重用吴起,夺关西五郡,秦国眼看就要灭国了。如果灭国以后,以秦国为后勤,走秦国灭诸国之路,天下唾手可得。

可以二世祖,逼走吴起,调转枪口向中原,满足虚名霸主。终于被打爆。在函谷关被秦国夺走之后,终于没有可靠的后防线了。四战之地,死无葬身之地。

2.赵国。

马背民族。函谷关被秦国所夺,天下大势一定。秦国以函谷关为基地,进可攻,退可守。迟早耗尽天下精英。(多国联军多次在函谷关下折翼)唯一变数赵国。赵国开始中原称霸,被魏文侯打脸后,转换方向向北,拓展土地,到灭中山之后,国力大胜。一代雄主赵武灵王横空出世。赵国眼看就可以从北方绕过函谷关,直取咸阳。可惜在内讧中失去最后的机会。

其他各国根本无法一统天下。

楚国,春秋时期,楚国如此强势都打不过北方诸国。

齐国,齐国有钱,真的太有钱了。所以战斗力很渣,可能有一两次崛起,但最终会瓦解。

至于韩国,燕国也就是酱油党了。

最后我来比一比这些国家

魏国好像美国,在新军事变革下,咄咄逼人,不可一世,但被霸主虚名所累。

赵国好像苏联,北方民族,在一代雄主斯大林的带领下灭德国,占东欧。如果一路向西,未必会输。可惜掉头向东,与人口最多国家发生矛盾。在决定生死的冷战中一败涂地,一蹶不振。

齐国好像英国。祖上也富裕,英联邦也有实力,二战后,打埃及,打阿根廷也赢过,可惜其地理也就决定其无法争霸。

楚国好像印度。人口多,地盘大,武器也有。就是打不赢大国,只能欺负效果,并吴越(锡金),分天下(巴基斯坦)。但面对中美就是怂(秦国,魏国)

韩国,燕国好像法国,德国,日本,又好像不像。总之是个酱油党。

最后还有一个搞改革开放,引进外资人才(商鞅)的国家,正在大兴土木搞国民建设(都江堰,郑国渠),而且总是被世界忽悠的秦国。

你说秦国像哪个国家,想好了,告诉我。


yyyysssswwww


这是个随着时间变化而定的话题,纵观二百年战国史,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一开始并是不秦国,而是魏国。后来发展到楚国,其后才是齐国,最后才是秦国。秦国可以说是战国的“幸运儿”,随着时间的推移,统一的步伐向着秦国迈进。这跟当时七雄的决策者们干系巨大。

首先得益于“李悝变法”雄起于列国的魏国。战国中期,魏国为列国之首强,然而到了魏惠王时期,剧情直转直下,魏国内部开始出现了两派不同政见的人发生了争议,以公叔痤为首的“争霸派”认为,魏国此时虽然国力远超其它诸候国,但还没有能力灭掉所有诸候实现一统天下,故仍然坚持走称霸道路抑制各诸候发展,继续维护魏国霸主地位;另一方则是以庞涓为首的“一统派”,庞涓认为,以目前魏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可以对列国采取各个歼灭的方式,实行统一战争,以达到渐渐统一六国的目标。

两派相争,魏王更亲近“一统派”。但是魏惠王认为庞涓的统一战争先灭弱后灭强步骤又不可取,应该是先灭强再灭弱。结果,魏王不听庞涓灭秦计划,而是采取先灭韩、赵的办法,首先公元前353年,赵国发起灭国之战。

为解赵国危难,赵候开始向齐、楚两大国求救,结果楚国不来,齐国当时齐威王在位,采取孙膑的救援办法,等到赵快消耗殆尽之时,派两路大军救援,一路猛攻魏国都城大梁,一路在桂陵设伏,在路上伏击正在回援大梁魏军。结果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挫败魏国主力军。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将领们列为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

桂陵之战魏国虽元气大伤,但经过几年的休整后,魏国又开始恢复对外实行灭国方略。马陵之战后,魏国与统一彻底无缘,从此走向衰落。马陵之战是魏国攻赵之后又一次发动的灭国大战,这次的灭国对象是当时经历了“申不害变法”国力大增的“中原小霸”韩国。

此次大战,韩国同样向齐国求救,齐国孙膑也采取了上次桂陵之战的同样办法,等到韩国消耗殆尽之时,兵分两路,一路以田忌为主将,田婴为副将率领齐军直趋大梁;另一路则以孙膑为军师设伏马陵道。

当庞涓率领魏军回援经过马陵道时,设伏齐军便万弩齐发,给魏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击,魏军顿时惊恐失措,大败溃乱。 庞涓智穷力竭,眼见败局已定,遂愤愧自杀。 齐军乘胜追击,又连续大破魏军,前后歼敌10万余人,并俘虏了魏军主帅太子申。

两战下来之后,以魏国为首的战国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此时的秦国开始商鞅不久,虽然在河西一战挫败魏国,但国力尚弱,比起齐、楚、魏等国差距还很大,比起齐楚两大国,仍处于三流状态。到了秦惠文王继位之时,最有实力争取统一实力的便是齐楚两国,论国力、人口、土地都远胜秦国,可楚国虽有统一的资本,却出了个“不争气”的楚怀王,错失了弱秦的机会,让秦人占了巴蜀和汉中,从此有了统一天下的资本。

楚国在楚怀王时期,由于过多的对外策略失误走向衰落的同时,也助长了齐秦两国的快速强盛。到了秦昭王时期,最有实力争天下的七雄中也只有齐、秦两国了。尤其是齐国,实力远远强于秦国,在秦昭王继位之初孟尝君率领合纵大军首次攻破秦国函谷关,危些攻破秦首都咸阳。

可惜,齐人运气不佳,出了一个贪婪无知的齐闵王,之后五国合纵攻齐,齐国惨败从此再无统一的实力。

最后是赵国,赵国之败在起初也是源于赵孝成王的贪婪,认可不费一兵一卒可以尽得韩国投诚的上党郡,结果因上党之争引发长平之战,举国殆尽于长平。

综上先是魏国;其后便是楚国;其后便是齐国;最后便是秦国。可以说,战国时期最不被看好的就是秦国,秦人在那个大争之世里,得益于掌握了正确的策略和作出了正确的反应才从列国中脱颖而出成为那时的幸运儿。


海马叔叔说史事儿


武安君夫人赵弋跪在秦国王宫大殿之中,她怀有身孕,楚楚可怜。

秦王示意近臣扶起入座,赵弋叩首不断,她在祈求一道诏令,这道诏令关乎40万人的生死。

此时此刻,安国君白起在长平地区把赵国马服子赵括40万兵马牢牢围住,正在等候诏令处理这些战俘。

秦国丞相范脽之前谏言秦昭襄王赢稷,秦国是山东六国眼中的虎狼之国,连年征伐列国,攻城略地,可是山东六国的实力丝毫没有伤筋动骨,为什么呢?秦国获胜,列国割地赔款,可是列国保持着有生力量,一场大战之后,不到10年人口新生,通过训练又补充了新生军队。得其地而不杀其民,秦国虽胜却不能保持霸权。

秦昭襄王看着眼前这位赵国女子赵弋,她在为她的同胞求情,按照秦律女子不得干政,可是赢稷不能治她的罪。秦国最精锐的部队都在白起手上,赵国已经联络了齐国和魏国及楚国准备反扑,秦国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中,长平之战是白起攻占楚国国都郢都之后,又一次巨大战略战役,如果长平战争获得彻底胜利,那么战国七雄除了秦国都将彻底的衰落。

赢稷给了赵弋一纸空白的诏书,让其去找白起,自己不下任何命令,一切仅凭白起决断。赵弋的空白诏书,让白起下了决断,乘着夫人安然睡去,四十万赵军灰飞烟灭了。

长平之战后,曾经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锻造精锐之师不复存在了,此前马陵之战庞涓丧失了魏国的魏武卒,郢都之战戴甲百万的楚军都在历史的天空中消失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秦穆公任用了百里奚获得了百年霸权,秦孝公赢瞿梁支持商鞅改革秦国积蓄了国力收复了魏国河西之地,秦惠文王凭借商鞅变法奠定坚实的综合国力与赵国及齐国相互称王,这个过程中百里奚,商鞅,张仪,苏秦,范睢都是经天纬地的伟人,他们在春秋和战国时代,抓住了秦国改革开放的机遇成功嫁接了自己的才华,秦国这个西陲之地开放心态源源不断吸引山东六国培训的人才。

同时代的霸主魏国,赵国,齐国,楚国,越国,燕国在半推半就的改革中开始衰落,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全方位开始陷入保守状态,大争之世中国家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战国七雄除了秦国都陷入了持续的权臣内乱和王位更迭频繁动荡之中,拥有与秦国一战的国家赵国与楚国也难逃宿命。


唐俊龙55398571


众所周知,秦灭六国,统一了天下,但战国时期并不只有秦国一个强国,战国七雄中还有几个国家也有不弱于秦的实力,他们输就输在强盛不持久。

我们按照时间大致将战国分为几个时期:初期、中期、后期以及末期,分别来看这几个强国的兴衰。

魏国:一家独大,东西失利

公元前453年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三家分晋,前403年,魏与赵、韩一起被名义尚存的周威烈王正式封为诸侯,此时魏国的国君是

魏桓子之孙魏文侯。

魏国地处中央四战之地,四面皆是敌人,很容易被四面围攻,难以兼顾。

雄心勃勃的魏文侯先通过外交保证魏国的安稳,他联合韩赵,打出三晋一家的旗号,同时又交好于齐国田氏,帮助田氏代齐,使得魏国三方安定。

随后魏文侯对内用翟璜为相,改革弊政,以李悝变法,教授法经,依法治国

;对外用乐羊为将,攻掠中山国;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

魏文侯之子魏武侯将魏国霸业再上层楼,对西面的秦国一顿接一顿地揍,夺取秦国大量土地。

魏武侯之子魏惠王在位初期是魏国最强盛的时期,魏惠王也因此称王。可盛极而衰,魏惠王即位之初韩赵举兵攻魏,三晋联盟瓦解,同时田氏已经稳住政权,不愿受魏国操控,尤其是志不在小的齐威王上位,魏国东面告急。

与此同时,西面的秦国经历了商鞅变法,国力大涨,誓要夺回失地;而南边的楚国也上来捞两杯。所以在魏惠王统治中后期,魏国"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开始衰落,到了战国中后期,完全就是打酱油的角色。

齐国:威王霸业,愍王失国

田齐是代姜齐而建国,初期因为魏国帮助而以魏国为主,但齐国毕竟富庶,经过数十年的治理,田氏稳固住了国内,明君出世,齐威王将齐国带上了霸业通途,成为七雄中的佼佼者。

齐威王以后,齐国的君主开启败家之路,肆意耗费国力,齐宣王派兵攻燕,在燕国境内烧杀掳掠,激起燕国全国的仇恨,后来在赵国的干预下,齐宣王退兵。

齐宣王之子齐愍王同样好大喜功,与齐国互相称帝,还派兵灭宋,激起五国联军攻齐,打得齐国只剩下两座城池,齐愍王自己也客死异乡。

虽然齐国后来复国了,但是实力大不如前,而且傻乎乎地跟秦国搞联盟,眼看其他国家灭亡都不出手,最后被秦国顺手灭了。

赵国:起起落落,终为秦灭

赵氏在分晋之际是三家最强,但随后陷入夺位内乱,势力大损,三晋的老大成了魏国,赵国只能做起了魏国的小弟。

魏国衰落以后,赵国可算是独立自主了,随后迎来了辉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赵国军力大增,攻灭中山国,使得赵国国土合一。但赵武灵王在立储问题上犯了大错,自己也死于内乱。

内乱平定后,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将赵国带上了巅峰,连秦国也奈何赵国不得。但等到赵惠文王一死,继任的赵王没几个像样的,屡败于秦国。

秦赵长平之战,秦国坑杀赵国四十万战俘,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楚国:一直强国,还是被灭

楚国在春秋时期是个刺头,大肆吞并小国,敢与晋国争锋,即便到了战国时期,论土地、人口、军队人数,楚国皆为七国之冠,可以说是除了秦国以外最有可能统一的国家。

但楚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没有变法!变法是战国时期的时代主流,但楚国却死抗时代洪流。楚悼王支持吴起搞了一段时间,结果楚悼王一死,吴起立刻就被顽固派干掉了,新法也被废除。

而且楚国后期昏君迭出,像著名的楚怀王,一次又一次被秦国骗,最后死在了秦国。正是由于这些君主,楚国的家底被他们一败再败,由东可抗齐、西可御秦的超级强国衰落成无力对外征战的普通国家。

即便无比衰弱,但秦灭楚还是打了两次,而且是倾全国之力才完成此举,可见楚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平沙趣说历史


秦晋是一个路子,三晋走在了前面,都是强化君权,削弱贵族。用刑名之学,取代原先柔性司法。大量起用游士,取代原先贵族垄断的职位。所谓秦政是三晋变法的向外扩散,商鞅是来自玩这一套最早的卫国,从卫国到三晋到秦。

这一套类似于兴奋剂,短期内增加了君主的资源,可加强争霸的竞争力,但长期来看极大的打击了民众的自发组织性。一般情况下,组织性和战斗力就是一回事,失去了组织性和群体认同,战斗力也就瓦解了。所以,秦也好,三晋也好,秦汉之际的战争,这两地的人已经掀不起浪花了,旧体制残余较多的楚人爆发出了旺盛的斗志,实际上并非秦晋人变垃圾了,而是他们的组织破坏的最彻底。

秦政这套短期扩张强,老传统则凝聚力强自保能力强。而在秦这段有优势的时期内,最大的对手就是和他一样的赵国。这两国很类似,都有变法,都有君权和贵族权的争斗,都靠近胡地,军队里有一定的边民和骑兵,战斗力也是最强的两国。

但秦有地理优势,赵则是四战之地,赵武灵王开拓代地进攻秦人的梦想没实现就死于内乱。赵国最能打的代地人和政治中心的邯郸始终有矛盾。最后死也死在这方面,代地良将李牧死,赵亡了。

不过秦也赢得很艰险,要是秦再不赢,让李牧一再击败他们的话,匈奴在上升中,秦的地理优势很快就会因为毗邻匈奴而成为劣势,并且匈奴这个对手是秦无法击败的,李牧为了打痛他们精心布局很多年,秦再强面对这种对手也没办法,只要对方坚持不打决战。

韩魏的位置决定了,他们要么迅速扩张成功,要么等死。他们没能迅速扩张,所以只能等死了。

齐国的外交把他们毁了,被联军灭了一次后虽然复国了,然而已经没有朋友了。


寻常味


七国都有可能 不要拿结果倒推过程 因为知道秦国统一六国就觉得六国该合起来先灭秦 战国之所以称之为战国 是因为站 从春秋到战国是大国吞并小国 强国吞并弱国的过程 七国是最后的强国所以都有机会 秦不必说 齐很强 还和秦并称东西二帝 孙膑打魏国得心应手 经典成语倍出 楚国最大 一直是强国 无论合纵连横都是最重要的 齐楚也是最后才被灭的 魏国是战国初中期霸主 出了个魏惠王才渐渐衰落的 河东 函谷关都在其控制下 几次差点灭秦 韩国算是机会较小 但铁矿和锻造技术使得武器精良 由于离秦最近 秦孝公以前还好 商鞅变法以后 被秦国控制很深 但如果申不害变法维持下来 未必不会强 那时韩国和秦国都比较弱 最后走向不同的原因还是在于变法的深刻与否 赵国即使在战国后期也能发动长平之战 可见实力 前有胡服骑射 后有李牧抗匈奴 战力一直较强 更何况秦赵本同源 不可小觑 燕是姬姓老牌强国 乐毅差点都把齐灭了 实力也是有的 只不过制度太差 所以后期变弱 即便秦统一天下 也未稳 几百个诸侯国最后剩七个最强的 自然是每个都有机会 每个都强 有时候还得看国运 天意 国运是对外有无强敌 大型战争 天意是对内有无自然灾害 失国运的比如司马家的晋 赵家的宋 无天意的比如朱家的明 总之机会七国都有 就看哪个有运气吧 代代明君是真难 秦国成功的最大原因应该是相对好的制度和从孝公 惠文王 昭襄王的明君 之后的两位虽不是明君但时间太短影响较小 给了秦始皇良好的基础 这都是其他六国不具备的 有一个或者几个明君容易 连续起来就太少了 还是秦国变法深刻和运气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