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啥樣的環境能長出好的古樹普洱茶

什麼樣的地方會出產好茶呢?看過雲南的古茶山才知道,原來這樣的地方出好茶。

你知道啥樣的環境能長出好的古樹普洱茶

一、高山雲霧出好茶

高海拔茶園具有相對低溫、高溼和多雲霧的氣候特徵,促使茶葉優異品質的形成。相對低溫導致茶葉生長緩慢,有利於維持新梢組織中高濃度的可溶性含氮化合物,適宜氨基酸和香氣物質的形成,多雲霧和高溼度,不僅能抑制纖維素的合成,保持芽葉柔嫩,而且使照射茶園的太陽散射光和藍紫光增多,增強了漫射效應,有利於芳香物質的形成,較大的晝夜溫差又有利於光合產物的積累,使蛋白質、氨基酸和維生素的含量增加。(摘自宛曉春主編的《茶葉生物化學》第三版)

汙染一般都從高出往下走,這也便是城市汙染源不會選擇在高地勢,上風口的原因。這樣高海拔茶園所受汙染較小,相對而言會更為乾淨,這種環境帶來的乾淨是可以通過品飲客觀的感受到的。所以高山雲霧出好茶的古話也是茶農的智慧結晶。

二、原始次森林是天然的隔汙牆

出好茶的古茶園一般都藏在森林深處,周圍植被較多,植被具有多樣性(生物多樣性這一概念由美國野生生物學家和保育學家雷蒙德(Ramond.F.Dasman)1968年在其通俗讀物《一個不同類型的國度》(Adifferentkindofcountry)一書中首先使用的,是Biology和Diversity的組合,即Biologicaldiversity。

此後的十多年,這個詞並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可和傳播,直到上世紀80年代,“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的縮寫形式由羅森(W.G.Rosen)在1985年第一次使用,並於1986年第一次出現在公開出版物上,由此“生物多樣性”才在科學和環境領域得到廣泛傳播和使用。)生物多樣性的好處在於形成了穩定的生態環境,其中植被相互制約又相互依存,而這樣的生態環境相對穩定,古茶樹在這樣的環境中不容易受到破壞,生命活力旺盛。

這樣的原始次森林保護的古茶園,隔絕了外界對古茶園的侵害,成為了天然的隔汙牆。

三、茶園與村寨距離較遠

茶樹在生長過程中會吸收周圍空氣、土壤裡的各種物資和氣味,村寨的生活非常有人氣,也會產生許多生活垃圾,當人畜糞便,生活汙水這些排入土壤裡,茶樹在生長過程中會不斷吸收的,採摘後製成成品後,也成為茶湯的一部分。

出產好茶的古茶園一般都遠離村寨,之前有朋友拿屋前屋後的茶請黃小元會長品鑑,黃小元會長一針見血的指出這個問題後,朋友相當震驚。

四、茶園附近有條清澈的活水河

出產好茶的古茶園附近必然會有一條清澈的活水河。古茶樹在漫長的生長中一般都是靠天生存,雲南春季又屬於旱季,天氣乾燥,不利於古茶樹的生長,古茶園有活水河的好處就在於增加空氣溼度,古茶園的茶品質才會優異,且清澈的活水河可以將汙染帶走,使得茶園更為潔淨。

五、無任何農殘的“自然管理法”

走訪過的古茶園不難看出,出產高品質古樹普洱茶的古茶園一般都是選擇自然放養的。

之前遇到的臺灣人告訴我這樣的放養臺灣跟日本都有,有點類似“自然農法”。“秀明自然農法”最早由日本人岡田茂吉提出,又稱“無肥料栽培”,即不加入任何肥料,包括一般稱為有機肥的所有肥料,甚至就連豆粕和人畜糞便也不用,看大自然即可明白,沒有人幫森林的樹木或路邊的野草施肥,它們還是生生不息地生長。而田間的蔬菜,之所以不施肥就長得不好,是因為它們被人過度照顧,失去自己從土地尋找生存下去的養分的能力。只需堅持無肥料,且自家採種幾次,作物就能回覆這樣的能力。”陳慧雯告訴《外灘畫報》,她最有利的證據就是經過多年自然農法栽培之後,農莊裡的蔬果長得一年比一年好。她的5個子女吃了自然農法栽培的蔬菜以後,再也沒有吃過藥。(摘自《外灘畫報》)

其實很好理解,古茶園形成了生物小循環,完全可以自給自足,不需要額外的去施肥,古茶園裡的植被完全可以使得古茶樹生存下去。

但這裡不得不說一句,這樣也不是說排除科學的去管理,科學管理的目的本身是為了古茶樹能更好的獲得生存的能力。常遇到一些堅定的認為古茶樹不該人為干預或者古茶樹是有靈性的周圍的植被都不應該阻礙古茶樹的生長這兩種觀念,這兩種觀念我都是不認可的,我們能騙的了人,但卻騙不了自然。

更多普洱茶相關知識,如沖泡、品鑑、存茶、找茶等,請添加微信:puerzg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