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士多德:教育的終極目的在於發展人的理性

亞里士多德:教育的終極目的在於發展人的理性

  • 作者艾小艾,鳴謝。

“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在於它本身的自由和高貴。”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古代先哲,古希臘人,世界古代史上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稱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的老師,恩格斯稱他是“古代的黑格爾”,他的教學方式被稱為“逍遙學派”(Peripatetics)。

自由教育思想:三種靈魂與德智體美和諧發展

“一個人僅僅把理性用來控制情感是不夠的,還應當追求更高級的東西,即自由思考的生活,這種教育就是自由教育。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人有理性,人只有運用和發展理性才能實現真正的自我,因此教育的終極目的在於發展人的理性”———亞里士多德教育核心精神。

城邦與教育

城邦是個體的集合,個體的幸福要以城邦的至善為基礎,但同時,任何人都是生於城邦,長於城邦和死於城邦的,城邦也需要為個體公民的生活,成長提供各種條件,唯有教育才能使這些單個的人成為團體而達成統一。

“城邦如果忽視教育,其政制必將毀損。一個城邦應常常教導公民們能適應本邦的政治體系及其生活方式。”

亞里士多德崇尚讓公民輪流治理國家的理念,因此所有公民都要接受兩種不同的教育:一種學習如何治理國家從而成為優秀的統治者,一種學習如何成為合格的公民即被統治者。

同時,法律理論是亞里士多德政治學說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贊成為政最重要的一個規律就是一切政體都應訂立法律並安排它的政治和經濟體系,使執政者和各級官僚都不能假借公職營求私利,並認為統治者也要遵守法律,依法辦事。

“必須用法律來訂立有效的教育,人慾沒有止境,除了教育,別無節制的辦法。”

教育作用論

亞里士多德認為,有三種東西能使人善良而有德行,即天性,習慣和理性。

由於天性,習慣和理性不能經常統一,要使它們互相協調並服從於理性,除了通過立法者的力量之外,就寄託於教育。這三個要素之間要平衡和諧而不可偏廢,但同時也要有主次之分。理性是最優的,天賦和習慣要服從理性,行為也要以理性為原則才會合德性。

“重視人的天性,在良好的環境和正當的行為中養成良好的習慣,並通過教育發展人的理性,使天性和習慣受理性的領導,人就能成為有良好德行的人。”

但教育的力量並非萬能的,對於那些天性卑劣而又在不良環境中養成了壞習慣的人服從不了理性的領導時,強制和懲罰是必要的,這就與之前的法制教育主張聯繫起來了。

除了法律以外,良好的社會環境也是必要的。家長,教師以及負責管理教育工作的督導們有責任為青少年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不要讓他們受不良環境的影響。

亞里士多德:教育的終極目的在於發展人的理性

論教育的年齡分期

合理的教育,應遵循人的自然行程,先是體格健康,使其有健康的體魄;然後以情慾的訓練為主,養成良好的習慣;最後才發達他們的理智,使其能過好閒暇的生活,從事於沉思,專心於學問。

年輕人的教育按照每七年一個階段劃分為三個主要時期。

第一個階段是從出生到7歲,這是學前教育階段。

在這個時期,幼兒主要在家庭中接受教育,主要任務是身體的養成和體育鍛煉,保證身體的正常發育和成長以養成植物靈魂。根據幼兒好動的特點,應循序漸進地組織其進行鍛鍊。

五歲前不宜教授課業,五歲後可適當開始課業學習。

早期教育要重視,凡是在兒童身上能培養的習慣,都應及早開始,然後逐步加強漸進。

第二個階段是青少年期,從7歲到14歲。

應考慮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應否給孩子教育訂立若干課程;二、孩子的教育應由城邦負責(公立?)還是私家各自料理(私立?);三、這些教育規程應有怎樣的性質和內容?

主要任務在於,使孩子掌握讀、寫、算的基本知識與技能,並進行體育訓練和音樂教育。這個時期主要培養孩子的道德情感,以情感道德教育為主,養成非理性的靈魂。早期教育的體育鍛煉不宜過於劇烈,過度的鍛鍊和飲食限制會極大的損耗孩子身體。

第三個階段是從14歲到21歲。

這時期教育在於發展學生的理性靈魂,以智力教育為主,應設有算術、幾何、天文、音樂理論、文法、文學、詩歌、倫理學、宇宙學、哲學等科目,並且進行嚴格的體育鍛煉。

在這三個階段的教育中,需要注意的一個共同問題是家長和教師都應該慎重地為孩子選擇故事,教材和夥伴。

兒童期所講述的故事是為了他們將來能夠以有教養的公民身份來從事有益城邦事業。他們只有成長到了一定的成熟階段才會憑藉教育的力量抵制來自外界的不良影響。

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基於全面發展的人這樣一個培養目標為出發點。

• 體育

兒童進行體育鍛煉,變得體魄強健,有著非常重要的承擔城邦責任的意義。為了兒童的健康和體育鍛煉的正常進行,還應該注意兒童的飲食。

• 德育

有德行的人就是需要做出合乎德行的行為,即在活動中求取適度。人的道德是“存乎於心”“成於習慣”“見於行動”。

優良的道德品質的形成,必須利用天性,經過反覆行動,形成習慣,使天性得到適當發展,最終使美德日趨完善,到達理性的高度。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於通過實際活動和反覆練習,逐步養成“中庸”“適度”“公正”“節制”和“勇敢”的美好德行,對於善行的模仿是形成兒童良好品德最有效的方法,為此成年人要以身作則。

• 智育

智育包括掌握真理,發展思維力,通過對事物的直觀感知,並依此進行深入的分析思考,以掌握事物內在本質,獲得理性知識。五歲之前不進行智力教育,五歲之後適當的開始並逐步擴展和深入。兒童的智力教育緣於人類求知的本性。

• 美育

城邦最高的目的是至善,文藝和美德是相輔相成的,美之所以引起快感,還因為它善。藝術是一種真摯感情的表達,一個好的政治家也應該學會在公眾講說中融會詩歌的技藝,為大家帶來鼓舞心態的效果。

“用體育鍛煉身體,用音樂陶冶靈魂。”

“無論年齡差別多大,性格差別多遠,人們的確都能對音樂自然的感受到怡悅。

音樂是文雅知識的典型代表。道德品行的培育應當在對美的欣賞、體驗與感悟中,在洋溢著快樂的美與德的互動中進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