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誉华夏的陕北十大文化瑰宝

历史上,陕北地处胡匈、西夏、金辽与大汉结合部,是统治者穷兵黩武、徙民实边之地,也是多民族交融杂居之处。黄土高原孕育了一代代陕北儿女,黄土文化滋养了她喜爱的儿女,在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撞击、渗透与融合中,陕北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名扬华夏的十大文化瑰宝,堪称黄河流域与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支奇葩。

享誉华夏的陕北十大文化瑰宝

陕北秧歌

陕北秧歌

享誉华夏的陕北十大文化瑰宝

陕北秧歌

十大瑰宝之首。每年正月农闲或重大节日活动时,在陕北的城市村镇,会有各路秧歌队的表演,少则几十人,多则成百上千人。在那不见首尾的长蛇阵中,男女老幼身着艳丽的服装尽情地扭、唱。

陕北秧歌的繁荣与成熟期,是毛主席在延安的时期。每年,枣园的父老乡亲,都要给毛主席及中央机关送秧歌。毛主席、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和红军干部战士,有时也会情不自禁地跟着一起扭。如今的陕北秧歌,经过精心加工后已被搬上了舞台,在全国一些城市进行演出,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轰动效应。

陕北民歌

享誉华夏的陕北十大文化瑰宝

陕北民歌,是一种令无数艺术家和观众折服的古老艺术。据统计,陕北民歌约有两千五百多首,已成为伴随陕北人民一生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走西口》、《赶牲灵》,唱出了男人们背井离乡,西出阳关谋生的苍凉和女人们盼望亲人平安回归的热切期盼。《解放区的天》、《迎接亲人》等,唱出了人民翻身作主,迎接红军亲人的喜悦心情,尤其是《东方红》,道出了全国人民热爱领袖毛主席的心声,此歌成为中国民歌的精典之作,唱红了大地,唱上了太空。而《大红果子剥皮皮》、《世上生下个人爱人》等,则把男欢女爱的永恒主题演绎得生动直白、酣畅淋漓。

陕北剪纸

享誉华夏的陕北十大文化瑰宝

最初是由陕北的婆姨女子们创造的艺术。几乎每个村,每个女人都会剪纸,越是年长者,技艺越是娴熟高超。至于剪纸起于何时,谁也说不清,只是一辈辈世代相传。到了现今,剪纸就更受人们的推崇和喜爱,普及学习的风气更加浓烈,因而也就涌现出了一大批中青年剪纸能手。

陕北道情

享誉华夏的陕北十大文化瑰宝

陕北独有的一个剧种,曲调分东路调和西路调,其声音高亢奔放,柔情细腻,既有阳刚之气,又有乐府之风。在榆林的清涧、子洲、绥德等县区,群众不仅喜爱陕北道情,多数人还能哼唱几句。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创作的《翻身道情》、《兄妹开荒》等道情剧,从陕甘宁边区一唱出,就在祖国的大地上唱红了大半个世纪,至今仍不失为陕北道情的代表作。

陕北锣鼓

享誉华夏的陕北十大文化瑰宝

各种重大活动必不可少的打击乐器。那铿锵有力的鼓声,震耳欲聋的锣钗,都会使人群情振奋,热血沸腾。

在陕北的锣鼓中,延安以南的锣鼓以鼓大、重锤、蛮力而著称,那些壮汉们有多大的蛮力,就可以敲打出多大的声响。而延安以北的锣鼓,以鼓小、轻击,兼有优美舞蹈见长。尤其是腰鼓,影响之大,无鼓能比,在亚运会、香港回归等国际重大活动中应邀演出,并多次出访德国、英国、法国、美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国表演,把腰鼓的雄姿传向了世界。

陕北说书

享誉华夏的陕北十大文化瑰宝

在陕北各县比较流行,是深受群众喜爱的一种艺术。过去,说书人多为盲人或残疾人,他们手拨三弦,腿绑竹板,一人边说边弹、边奏边唱。无论在田间地头,还是农家院落,脚地炕头,只要三弦一响起来,人们就会放下活计,丢下碗筷聚拢而至,静听说书人的说唱。

陕北说书的曲调,有东路腔、西路腔、彩腔等九腔十八调,内容多为《花柳记》、《隋唐传》、《包公案》、《直罗大捷》、《关羽单刀赴会》、《憨女婿拜丈人》及现编现演的颂扬民族英雄、叙述古朝轶事、反映现实生活的节目。

陕北唢呐

享誉华夏的陕北十大文化瑰宝

多用于婚嫁喜庆,丧葬祭祀时的演奏,一般四五人为一乐班,以唢呐吹奏为主,并配有小鼓小钗。在陕北,几乎所有的村镇农家,没有没请过唢呐乐班的,为的是红白喜事更隆重热闹。

唢呐有下江南、大摆队、四海春、西风赞、拜年等近二十多个曲调。唢呐有独奏和二人合奏。欢快时,活泼、优美的旋律,让人陶醉;悲情时,音色凄婉悲哀,如泣如诉,使人撕心裂肺。

陕北面花

享誉华夏的陕北十大文化瑰宝

用面捏成的各种鸟兽、花草及人物图案,放在锅内蒸熟后配以各种颜色,是既可食用,又可观赏的艺术。原为上古为祭奠黄帝和神农氏而做的一种祭祀贡品,后来逐渐演变成今天的面花艺术。

在陕北农家,女人们都会捏面花,越是年长者手艺越是精湛,她们捏出的二龙戏珠、丹凤朝阳、莲生贵子、孔雀开屏、蜻蜓点水、唐僧取经、春燕孵卵以及面虎、面马、面羊等面花,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使人爱不释手。

陕北皮影

享誉华夏的陕北十大文化瑰宝

一门古老而濒临灭绝了的艺术,早期是专供宫廷帝王观赏的,后来才逐渐传入民间。皮影,是用上等牛皮经硝皮、打磨、抛光晾干后,在透亮平整的薄牛皮纸上先勾画出人物花鸟等各种图案,然后裁剪镂空、配上颜色,经连线拼接就制作成了能活动的皮影。

皮影乐班一般为五人组成,有线人,即为耍皮影者;领班,即为总指挥,他一人多技,打板、弹奏、敲锣打鼓忙而不乱;另有清唱、吹奏乐器及下手三人。尤其是清唱者,随着线人皮影人物及动作的变换,既要唱出女人的柔声细气,又要唱出男人的大音粗嗓,还要学各种动物的鸣叫,甚是多才多艺。

遗憾的是,陕北的皮影戏,在文革中当作“四旧”遭了劫难,只剩下几位老人会演皮影戏,后继乏人。愿这一中华文化魂宝能传承光大,不致在我们这一代消失。

陕北石雕

享誉华夏的陕北十大文化瑰宝

早年见于石窟寺院,石窟内大大小小,神态各异的佛像。无论石窟设计出自何人之手,但众多的石雕确是地地道道的“土著”陕北石匠艺人们的杰作。即使在日常的生活中,富人门前的拴马桩、上马石和穷人家中的牛槽水缸,都是石匠艺人们的作品。

石雕大石狮每只有数十吨重,一辆大卡车也难以装卸,小的有拳头或核桃般大小,多放置于神龛两侧或桌前案头,当作观赏摆设。前多年在绥德县城建造的千狮桥、“天下第一坊”和去年在子长龙虎山上建造的石坊大门,是陕北石雕的代表佳作,无论石坊的气势,鸟兽人物造型,还是楹联匾额上遒劲有力的大字,无不见证着陕北石雕的绝伦精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