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化弄人,当年他登基称帝,八国联军根本不敢动中国一根汗毛

我们一直都对晚清以来的局势叹息不已,没错,晚清政府委曲求全,从《马关条约》到《辛丑条约》无不赔款数亿两白银。这笔钱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且它沉重地压在了中国人民身上。清朝灭亡后的各届政府,从袁世凯到国民党政府为博得列强同情,所有屈辱条约一概承认,国民党政府给日本的赔款甚至一直给到日本全面侵华的前一年,也就是1936年。历史看似就这样无解,但其实在晚清,中国完全有机会改变这种局面。假如当年他当上了中国的皇帝,八国联军甚至压根不敢踏进北京一步。

造化弄人,当年他登基称帝,八国联军根本不敢动中国一根汗毛

▲尽管日本早就暴露出了侵略意图,但是中国给日本的战争赔款一直给到全面侵华的前一年,也是令人唏嘘

他是谁呢?他就是奕訢。道光皇帝的第六子,咸丰皇帝的亲弟弟。他和道光皇帝相比更有才能,而且对西方的科技非常好奇,奕訢主张自强,学习西方,大力支持李鸿章等人办理洋务。赶上或超过洋人。显然,如果他是一个普通人甚至是三四品的地方官甚至京官,无论其多么喜欢西方的科技,都无法撼动整个社会对西方科技敌视的风气,但是奕訢可是曾经有机会当上皇帝的。而他之所以没当上皇帝,也是缘于道光皇帝的一念之差。

造化弄人,当年他登基称帝,八国联军根本不敢动中国一根汗毛

▲奕訢,道光皇帝的第六子

错失帝位

奕訢的才能道光皇帝是知道的,道光也曾想过立他为帝,但是我们知道,清朝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明朝灭亡的教训。明末的崇祯皇帝虽然不昏庸,但是脾气急躁,明末本来就赶上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而此时崇祯皇帝仍不肯体恤百姓,反而变本加厉地征收剿饷和练兵饷,这最终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清朝皇帝十分重视明朝的教训,因此认为作为帝王最重要的是“德”,也就是仁爱。

第二个原因便是清政府害怕变革,不希望在国内兴起洋人的科技。明末明军的“红衣大炮”、“弗朗机”等西方传入的火器极大地震慑了清军,可惜明军自己不争气,士兵倒卖火药军械的现象十分严重,加上作战缴获和明军士兵的倒戈,清军也获得了足够的火器并最终用其战胜了明军。但是清朝始终认为自己的优势是骑射,并且害怕起义军使用火器,因此清廷多次下令兴骑射,认为火器是奇淫技巧,并加以限制,因此,清朝后期的火器仍为明末的铁炮、三眼铳等为主。奕訢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但是这被许多人看作是动摇清廷统治的基础,所以便不看好奕訢。

造化弄人,当年他登基称帝,八国联军根本不敢动中国一根汗毛

造化弄人,当年他登基称帝,八国联军根本不敢动中国一根汗毛

▲明军的火器给予清朝极大地震撼,以至于明朝灭亡后数百年清廷仍不愿正视西方科技。图为明末的弗朗机铁炮和红衣大炮

但是,道光心中始终喜欢着奕訢。对于立谁为帝,道光的心里应该是充满矛盾的。所以,在立储的遗诏中,史无前例地同时提到了两个人: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

历史没有假如

1860年, 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帝逃往承德,奕訢临危受命,担任议和大臣。丢首都并与敌人议和,咸丰显然不想干这种丢人的差事。咸丰帝本是想让奕訢当替罪羊,待协议签署英法联军撤退后再回北京,但是由于奕訢的政治才能,结果英国人和法国人都很喜欢他并支持他,此时奕訢终于有了自己的政治资本。

造化弄人,当年他登基称帝,八国联军根本不敢动中国一根汗毛

▲和其他机遇一样,奕訢这个或许唯一能够挽救清廷的人最终同样毁在了慈禧手中

奕訢并不厌恶西方科技,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或许他可以有自己的成就,但世事无常,造化弄人。咸丰帝去世后,奕訢协助慈禧太后政变,被授予议政王,在军机处担任领班大臣。咸丰帝授权恭亲王办理与各国换约事宜的上谕,军机处换成文祥等人,全面控制了中枢机关。好景不长,慈禧也是个追求势力的人,很快奕訢便遭慈禧太后猜忌,随后被革除议政王头衔。1884年,奕訢终于因中法战争失利被罢黜。

造化弄人,当年他登基称帝,八国联军根本不敢动中国一根汗毛

▲尽管奕訢支持的洋务运动并没有成功,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它仍使清廷继续苟延残喘了数十年

尽管奕訢十分有才干,但是历史没有假如。先是错失皇位,再是被慈禧猜忌,加上当时黑暗的晚清朝廷,纵然奕訢载有天大的本事也终究无力回天。就像明末勤于朝政的崇祯帝,纵然日日亲政也挽救不了行将就木的大明。奕訢还主张自强,学习西方,大力支持李鸿章等人办理洋务,他一心为了清朝统治,但还是被其他不学无术愚昧的王公贵族排挤,攻击奕訢“以夷变夏”,骂他是“鬼子”、“鬼子六”。单靠某个励精图治的皇亲国戚妄图挽救腐败的封建王朝本身就是不可能的,崇祯是这样,奕訢也是这样。时隔二百年,历史再次向人们印证了这个颠扑不破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