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砖雕小课堂之“二十四孝图”(1)

中国传统古建筑中的砖雕是以砖石为对象进行雕刻,雕刻出山水、花卉、人物等图案。

在古建筑雕刻中是一种很重要的艺术形式。

它的起源是模仿石雕,但是却比石雕更具有优势,

相比起来更具有经济性并且相对来说节省工力。

在古代多用于房屋建筑中都广泛使用。

其制作工艺与核心点是在于用金砖等级的成品青砖进行表面深度雕刻,

传统砖雕精致细腻、气韵生动、极富书卷气等特点。

在民居建筑中,砖雕多用于大门门楼,山墙墀头,照壁等处,

表现风格力求生动,活泼。

在雕刻手法上,也与木,石雕饰相类,有剔地,隐雕,浮雕,透雕,圆雕,多层雕等。

砖雕既有石雕的刚毅质感又有木雕的精致柔润与平滑,呈现出刚柔并济而又质朴清秀的风格。

今天为大家讲述的是砖雕文化——“二十四孝”背后的意义。

四合院里的砖雕小课堂之“二十四孝图”(1)

涌泉跃鲤

涌泉跃鲤

寓意: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四合院里的砖雕小课堂之“二十四孝图”(1)

孝感动天

孝感动天

寓意: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四合院里的砖雕小课堂之“二十四孝图”(1)

芦衣顺母

芦衣顺母

寓意: 芦衣顺母是《论语·先进》中的典故,主要内容是周闵损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四合院里的砖雕小课堂之“二十四孝图”(1)

卧冰求鲤

卧冰求鲤

寓意: 卧冰求鲤是古老的汉族民间传说故事。最早出自干宝的《搜神记》,讲述晋人王祥冬天为继母捕鱼的事情,被后世奉为奉行孝道的经典故事。房玄龄等编撰《晋书》亦收录此事,元代郭居敬则将其列入《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也是山东省民间文学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卧冰求鲤:我国古代有一位叫王祥的人,他的亲生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而他的继母又对他不好,可是他对继母朱氏却非常孝顺。有一年冬天,他的继母想要为难他,于是对他提出要吃活鱼。当时天气非常的冷,河面上都结了冰,根本打不到活鱼,可是为了满足母亲,王祥就去跑到河边,脱下衣服,光着身子躺到了冰上,像用体温把冰焐化,为母亲打鱼。这个时候,冰块忽然自己裂开了,从里面跃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来。王祥一见,赶忙把鱼抓住,高兴地带回了家,做好了给母亲吃。当时的人们都说,谁也没见过在大冬天能有人凿开这么厚的冰河捕活鱼的,这是因为王祥的孝心感动了天上的神仙啊!于是,在民间,便留下了“卧冰求鲤”的美谈。

四合院里的砖雕小课堂之“二十四孝图”(1)

闻雷泣墓

闻雷泣墓

寓意: 《闻雷泣墓》,又称为《王裒泣墓》,讲述了魏晋时孝子王裒的孝行。相传三国时魏国的王裒,小小年纪便懂得敬重、孝顺父母。他的父亲王仪因正直敢言,被骄横跋扈的晋王司马昭无辜杀害。小王裒在母亲的抚育下渐渐长大,他将全部的爱心和孝心放到了母亲身上。除了亲自照料母亲的饮食起居,他还常陪她说话,逗她开心,以解除老人精神上的孤独和凄苦。母亲病了,他日夜侍候在床前,衣不解带地喂汤喂药。母亲生性害怕打雷,每当下雨打雷的时候,他便将门窗关得严严实实的,拉着她的手,绝不离开半步。许多年以后,王裒的母亲久病不治,溘然长逝。他悲痛万分,将父母合葬一处,虔诚恭谨地守丧尽孝,每天早晚,都到墓前祭奠。他惦记着母亲怕雷的事情,每当刮风下雨的天气,一听到轰隆隆的雷声,便狂奔到母亲的墓地,跪拜着哭诉说:“儿子王裒在此,母亲您千万别怕!”王裒对母亲的感情可谓至深至厚,每当读到《诗经·蓼莪》这篇中“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两句时,他都会反复诵读,禁不住泪如雨下,悲痛不已。

四合院里的砖雕小课堂之“二十四孝图”(1)

啮齿痛心

啮齿痛心

寓意: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四合院里的砖雕小课堂之“二十四孝图”(1)

拾葚异器

拾葚异器

寓意: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偶遇赤眉军,赤眉军士兵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二斗白米,牛蹄一个,以示敬意。

四合院里的砖雕小课堂之“二十四孝图”(1)

亲尝汤药

亲尝汤药

寓意: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四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今天的砖雕小课堂就到这了

先为大家讲八个关于“孝”的砖雕故事

想要了解剩下“二十四孝”图的含义

请持续关注!

如果您喜欢中国传统建筑

我们将持续为您带来更多精彩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