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划分为5市6区1县的新1线城市,享有“中国交通十字路口之称

河南省划分为5市6区1县的新1线城市,享有“中国交通十字路口之称

河南省划分为5市6区1县的新1线城市,享有“中国交通十字路口之称

河南省划分为5市6区1县的新1线城市,享有“中国交通十字路口之称

河南省划分为5市6区1县的新1线城市,享有“中国交通十字路口之称

郑州,河南省省会,是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1] 、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 [2] ,地处华北平原南部、黄河下游,居河南省中部偏北,东接开封市,西依洛阳市,南与许昌市、平顶山市接壤,北隔黄河与新乡市、焦作市相望,介于东经112°42′—114°14′、北纬34°16′—34°58′。 [3-4]

郑州市总面积7446平方公里,截至2015年末,下辖6个市辖区、1个县,代管5个县级市,常住人口956.9万人。2015年郑州生产总值为7315.2亿元。 [5] 郑州市地处中原腹地,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位于中国地貌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交接过渡地带,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6-7]

郑州是中国公路、铁路、航空、通信兼具的综合交通枢纽 [8-9] ,是中国商品集散中心地之一,拥有亚洲最大的列车编组站和中国最大的零担货物转运站。 [10-12] 郑州商品交易所是中国首家期货交易所。 [13] 郑州航空港区是中国首个国家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14] 郑州也是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15-16]

郑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 ,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为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故里 [17-18] ,历史上曾五次为都、八代为州,是“中国八大古都” [19] 之一和世界历史都市联盟成员 [20] 。全市有世界文化遗产2项1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处43项 [11] ,拥有黄帝故里、商城遗址、天地之中等众多历史人文景观。 [21]

2017年1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复函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22]

2017年,郑州市复查确认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23] 2017年中国地级市全面小康指数排名第31

河南省划分为5市6区1县的新1线城市,享有“中国交通十字路口之称

河南省划分为5市6区1县的新1线城市,享有“中国交通十字路口之称

河南省划分为5市6区1县的新1线城市,享有“中国交通十字路口之称

历史沿革

上古时代,属九州中的豫州之域。

帝舜封禹于阳城(今登封)建立诸侯国夏国,为夏伯。后迁都于阳翟(今禹州)。 [27]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将天子之位禅让给禹。十七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于阳城,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传说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王。在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王位,国号“夏”。 [28-29]

商朝第十任君主,仲丁即位元年,都城亳(今商丘)遭遇河决之害,遂将国都自亳(今商丘)西迁于嚣(亦作隞;今郑州商城),商朝自此开始迁都。 [30-31] 仲丁二弟外壬仍建都于此。 [32] 仲丁三弟河亶甲自嚣(今郑州商城)迁都于相。 [33]

西周灭殷后,周武王将其弟叔鲜封于管(今郑州市管城区)建立管国,当时周朝在郑州地区的封国,除管国外,还有郐国、东虢国、祭国、密国等。西周灭亡后,平王东迁洛阳,是为东周。但此时周天子己名存实亡,代之是诸侯兴起、互相争霸兼并的局面,而新郑则在“‘乱世”之际,作为一个重要都邑而兴起,并开始成为郑州地区的政治中心。春秋初年,郑国向东迁都于新郑,国势强盛,在各诸侯国中地位显赫。韩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韩国灭郑国,将国都自阳翟迁至新郑。直到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国,新郑作为郑、韩国都长达500多年。

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秦军攻入韩国,三川郡郡治洛阳,不久迁至荥阳,郑州市区所在的管邑隶属于荥阳下辖的京县。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又置颖川郡,郡下置新郑、苑陵(今新郑县东北),阳城(今登封县告城镇)等10县。

汉王二年(公元前205年),刘邦进占洛阳后,改三川郡为河南

河南省划分为5市6区1县的新1线城市,享有“中国交通十字路口之称

河南省划分为5市6区1县的新1线城市,享有“中国交通十字路口之称

河南省划分为5市6区1县的新1线城市,享有“中国交通十字路口之称

河南省划分为5市6区1县的新1线城市,享有“中国交通十字路口之称

郡,于郡内新置密、成皋(今荥阳县汜水镇)、故市(今郑州市区北15公里)、中牟等县,并将新郑、苑陵二县划入河南郡。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到嵩山封禅,划地置崇高县,不久,又置纶氏县(今登封县颖阳镇),皆属颖川郡。东汉改河南郡为河南尹,将崇高县并入阳城县。今郑州市区所在的管邑隶属于汉高祖所封闫泽赤为侯国的故市县,至汉武帝刘彻元鼎五年(前112年),故市侯国被废,管邑划归中牟县。东汉以后,“管邑”之名逐渐为“管城”所代,依属中牟县。

魏晋南北朝时期,郑州地区战乱不断,郑州地区的行政建置变化较大,加之魏晋后改郡县二级制为州、郡、县三级制,使这一时期的建置变化更为复杂。前220年,魏将辖区分为13州,州辖郡,郡辖县。郑州地区所在的河南郡隶属于司州。西晋灭亡后,羯人石勒尽陷司、兖、豫三州之地,占据中原。之后200多年间,政权更迭频繁,战乱持续不靳。郑州地区先后为赵、冉魏、前燕、前秦、后秦、北魏、东魏、北齐、北周辖地,地当要冲的荥阳城遭严重破坏,日趋凋蔽。北魏统一北方后,置北豫州,州治武牢(今荣阳县汜水镇),并于公元493年将蒙旧县城(今古荥镇)迁至大索城(今荥阳老城)。时北豫州下辖荥阳郡、河南郡、阳城郡等郡。东魏天平元年(534年),在北豫州下置广武、荥阳、成皋三郡,三郡共辖荥阳、成皋、京等11县。北周灭北齐后,将北豫州改为荥州,州治成皋。这一时期,管城(今郑州市管城区)一直隶属于中牟县。

隋文帝杨坚于公元581年建立隋朝,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实行州、县二级制,并将荥州改名为郑州,郑州作为州一级行政区名称,开始用指于今郑州地区(公元549年,东魏孝静帝将颖州改名郑州,谓最早的郑州,但州治在颍阴县(今许昌市魏都区)。开皇十六年(596年),隋改郑州为管州,州治自成皋移至管城,管城也于是年从中牟分出单独为县。因此开皇十六年(596年)可作为以管城为郑州地区政治中心时期的开始。隋大业二年(606年),管州复称郑州。

唐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进兵据武牢,平王世充,将郑州一分为二,密县、荥阳等5县归郑州,州治武牢。贞观元年(627年),又废管州及须水县,属县复入郑州。贞观七年(633年)“自武牢移郑州理所于管城”,此后一直到明初,郑州治所均设于管城县。

五代时期,郑州辖管城、新郑、荥阳等7县,后梁时将阳武划归开封府,后晋时将中牟划归开封府。管城作为郑州地区的政治中心,至唐代开元年(713-741年)以后,达到了经济鼎盛时期。

北宋时期,公元960年,北宋朝建立,定都东京开封府,郑州属京畿路。皇祐五年(1038年)京畿路所辖的曹州、陈州、许州、郑州、滑州被定为辅郡。熙宁五年(1072年),宋朝废郑州建制,“以管城、新郑隶开封府,省荥阳、荥泽县为镇入管城”。元丰八年(1085年)又复置郑州,下辖管城、新郑、荥阳、荥泽、原武5县。崇宁四年(1105年),改开封府为京畿路,并于京畿四面置四辅郡,郑州为西辅,此后,郑州作为宋代四辅郡之一,处于重要的地位,“西辅”也一度成为郑州的别称。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灭亡,金国占据中原,郑州所辖的新郑县被划入钧州,孟州汜水县划入郑州,郑州隶属南京路。

元初将新郑县划归郑州,郑州属汴梁路。至元二年(1265年),新郑、密县改属钧州,荥泽、原武划归开封府。郑州仅领管城、荥阳、汜水、河阴4县。

河南省划分为5市6区1县的新1线城市,享有“中国交通十字路口之称

河南省划分为5市6区1县的新1线城市,享有“中国交通十字路口之称

河南省划分为5市6区1县的新1线城市,享有“中国交通十字路口之称

河南省划分为5市6区1县的新1线城市,享有“中国交通十字路口之称

河南省划分为5市6区1县的新1线城市,享有“中国交通十字路口之称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全国地方建置进行改革,实行省、府(直隶州)、县三级制,管城县裁入郑州。时郑州虽仍领有荥阳、荥泽、河阴、汜水四县,但却是作为属州(县级)。同中牟、新郑、密县同隶属于开封府。

清承明制实行省、府(直隶州)、县三制,郑州在清代曾两次升为直隶州。第一次是在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直隶州,直接隶属于河南省,雍正十二年(1734年)仍隶于开封府。第二次是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升为直隶州,直到1913年改州为县。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河南省行政区划分为4道、9府、1直隶厅、5直隶州、5散州和106县。郑州直隶州归属于开归陈许道。

民国二年(1913年)2月,全国统一将府及直隶厅、直隶州、散厅、散州治所皆改为县,郑州直隶州改称郑县,改开归陈许道为豫东道。民国三年(1914年)6月,豫东道改称开封道。民国十一年(1922年)4月,郑县辟为商埠。民国十六年(1927年)4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在全国废除道一级行政建制,实行省县两级制,郑县直属河南省管辖。民国十七年(1928年)3月18日,河南省国民政府析郑县城区置郑州市。民国二十年(1931年)1月13日撤销郑州市,仍为郑县。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8月开始,国民党南京政府陆续在各省分区设置了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代表省政府监督所辖各县、市。河南省划为11个行政督察区。第一行政督察区管辖郑县、中牟、密县、新郑、广武、荥阳、开封等13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郑县。民国三十年(1941年)底,全省改划为13个行政督察区,第一行政督察区的通许县划归第十二区,其余不变。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9月,河南全省改划为12个行政督察区,第一行政督察区管辖范围不变,但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由郑县移至新郑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4月,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重又迁回郑县。 [34]

1948年10月郑州解放后,在郑县城区设立郑州市,直属河南省领导。

1953年2月,郑县撤消,其辖区划归郑州市及新郑、中牟2县。

1954年10月30日,河南省政府由开封迁往郑州,郑州市从此成为河南省省会。 [34]

河南省划分为5市6区1县的新1线城市,享有“中国交通十字路口之称

截至2015年末,郑州市下辖6个市辖区、1个县,代管5个县级市,市政府驻中原区中原西路233号。 [3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