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扶貧要時刻提醒「羞恥」二字

漢朝的司馬遷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可以說,一語道破了社會人心的本質。古人對於義利之辨,說了很多,尤其是知識分子大都提倡義大於利。但是,義利相爭的歷史延續了幾千年,始終是各不相讓。為什麼呢,義是道德,而利是人的生理需求,人需要道德,但是同樣也離不開生存所需的物質。究竟是利大,還是義重要。其實,這也不是一個二元論的問題,說到底,還是一個偽命題。

農村扶貧要時刻提醒“羞恥”二字

《增廣賢文》有一句話曾說破了義利的關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人喜歡錢財,這是每個人不可避免的本能,因為生存卻是離不開錢。但是,如何獲得錢財,就是要用正當的方法來賺錢,通過貪汙受賄、搶劫偷盜等手段都是違背道德,都是不可取的。所以,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道,就是正當手段。

在扶貧工作中,我們也看到,很多村民,無論是家庭富裕貧困,為了能夠進入貧困戶這一行列,採取很多手段,有的故意隱瞞財產,有的惡意和子女分戶變成獨居老人,有的假裝子女不孝順,搬進多年不住的老屋等等,這些行為都是為了得到利益,而違背了中國傳統的道德風俗。真正的貧困群眾,需要國家和社會幫扶才能發展起來,或者說才能生存下去;但是,有很多群眾明明比較富裕,明明不缺錢,明明住著樓房,開著豪車,卻偏偏用各種方法想要進貧困系統。這也導致了農村善良風俗的敗壞。

扶貧,經濟上的貧困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把精神上的貧困扶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