鏤空之美 藝術傳承——榮成民間剪紙走筆

鏤空之美 藝術傳承——榮成民間剪紙走筆

席英愛展示自己的剪紙作品。

鏤空之美 藝術傳承——榮成民間剪紙走筆

在一次旅遊活動上,席英愛向遊客講解榮成剪紙文化。

鏤空之美 藝術傳承——榮成民間剪紙走筆

【非遺傳承人】——席英愛

席英愛,1959年出生於尋山街道城後村,是一位退休教師,現任山東省剪紙藝術研究會名譽會長、威海市剪紙協會常務理事、威海市文化交流協會常務理事、榮成市非遺保護中心剪紙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2014年,席英愛開始潛心研究膠東的剪紙技藝,通過拜名師訪名友,剪紙技藝有了很大的提高。2016年12月,她被評為威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榮成民間剪紙代表性傳承人。

文化檔案

威海市級項目:榮成民間剪紙

保護單位:榮成市文化館

榮成市地處膠東半島最東端,依山傍海,地理環境得天獨厚。這裡的生民,男以漁、農為業,女以繡織為主,在千百年的歷史演變中,形成了諸多具有海洋文化特徵的民間藝術,剪紙即是極具代表性的民間藝術之一。其中,榮成沿海一帶漁村山鄉是威海地區剪紙的主要源發地和散佈地之一,其剪紙題材、風格及其民間普及性等都具有一定代表意義。

在榮成素有“漁民漢子大碗酒”之說。千年以來,在漁獵樵狩的生產環境中,養成了男人純樸、豪爽、粗獷的性格,女人則善良賢惠、心靈手巧、勤於耕織。因而形成了榮成剪紙的顯著特點是:構圖簡潔,線條流暢,寓意鮮明之中兼具抽象、誇張的審美取向。在這裡,民間藝人創作的大都是美化生活的實用剪紙。按其用途大致可分為窗花、牆花、頂棚花、紙鬥花、燈籠花,用於手繡或刺繡的枕頭花、鞋花、鞋墊花、荷包花,以及兒童兜肚花、兒童虎頭靴和虎頭帽花等;花樣內容則多以海洋動物如:龍、蝦、魚、蟹;飛禽走獸如鳳凰、孔雀、蝙蝠、金蟾、玉兔、虎、獅、鶴、鹿、雞、貓、狗和漁鄉生產生活場景為主,有的剪紙高手還創作以神話傳說為題材的系列剪紙,總之無論何種題材,都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海文化特色。

在榮成,剪紙不僅是民間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更是漁家和農人在節日、喜慶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伴隨著世代相傳的風俗習慣、婚嫁迎娶等特殊需要在民間廣為流傳,並影響著廣大群眾的日常生產生活,在承襲、傳播民間民俗文化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榮成剪紙不僅寓意豐富、獨具藝術特色,而且也是民俗學、考古學和神話傳說的豐富載體,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剪紙,又叫刻紙,是一種鏤空藝術,是中華民族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有著重要的文化和藝術價值。2006年5月,剪紙藝術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中國剪紙項目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在榮成,剪紙不僅是民間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人們節日、喜慶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世代相傳的風俗習慣、婚嫁迎娶等需要,在民間廣為流傳,影響著群眾的日常生產生活。作為一種充滿民族意識和人情味的文化現象,剪紙令無數人對它一往情深。

走近剪紙傳承人

走進第六代榮成民間剪紙代表性傳承人席英愛的剪紙工作室,記者看到牆壁四周、案臺上下,到處掛滿、擺滿福祿壽喜、十二生肖、花鳥蟲魚等紅紅火火、形象生動的剪紙藝術作品,讓人眼前一亮。一張紅紙,經她巧妙幾折幾疊,熟練三剪五剪,一個大“囍”字就喜氣洋洋展現在眼前;一個“福”字,在席英愛的剪刀下能剪出10幾種不同圖案,風格豪放,秀美吉祥。從十二生肖到大幅牡丹,從各種“福”字到人物肖像……席英愛都可以用彩紙剪出來。

說起與剪紙藝術的淵源,席英愛告訴記者:“從小我就特別喜歡剪紙,可能也有些天分吧,一看就會。母親和村裡婦女剪的窗花、頂棚花,尤其是過去婦女打面鬥、糊笸籮時貼的剪紙花樣,我總是愛不釋手,學著摺疊紙張、勾勒簡圖、動手剪裁。”女兒結婚時,席英愛剪了很多“囍”字貼在女兒婚房中。女兒婚禮當天,親朋好友都誇她:“剪得特別好看,貼在窗戶上比買的喜紙看上去還要喜慶。”一句句暖心的話語,讓席英愛下定決心要把這門手藝學通、學精。為了精通剪紙藝術,她不斷學習民間高人的技藝,虛心向剪紙高手和鄉間剪紙能人請教,對榮成本土民俗文化有了獨到的見解。

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的榮成剪紙文化和獨具特色的膠東民俗,涵養了席英愛等本地剪紙藝人的藝術品格和文化底蘊。榮成地處膠東半島最東端,漁業經濟發達,四季分明,氣候宜人,農林果蔬業也十分興旺。得天獨厚的產業和地理環境,養育了心靈手巧的漁家和農家人,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榮成民間剪紙的創作過程,也是一部漁家人和農家人的發展歷史,展現了海洋文化和漁家人粗獷豪放的個性,反映了榮成人民的善良品性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藝術源於生活。深知這一點的席英愛經常走入人家、走近鄉野,豐富自己的剪紙實踐。“平時,只要聽說誰會剪紙,我就迫不及待地去人家家裡請教一二,回到家裡再根據剪紙書自己琢磨。”只要是關於剪紙的事情,席英愛就像撿到寶貝一般痴迷其中,經常是一幅作品要琢磨十天半個月,反覆推敲練習。起初只是剪些窗花、“囍”字等,後來逐漸嘗試著剪些生活中常見的動物。漸漸地,她的取材越來越廣泛,花鳥魚蟲、山水石竹、飛禽走獸、民俗風情等,涉獵非常廣泛。

榮成剪紙文脈博

榮成剪紙的形式和內容十分豐富。從時令分:春節剪“福”字、“壽”字,表示連年有餘,祝福家庭幸福美滿等;二月二剪大龍和小龍,預示吉利龍抬頭;三月三剪燕子,寓意迎接春天;端午節剪五毒(蟾蜍、蜈蚣、毒蛇、蠍子、壁虎),寓意祛除五毒,讓家庭和孩子五毒不侵。此外,剪猴子,寓意看門猴,將一切瘟神妖魔全部掃地出門,或願子女成才馬上封侯等。七月七剪喜鵲和牛郎織女,象徵人們愛情美滿幸福等。

從形式方面看,漁家多以龍、蝦、魚、蟹、船、浪、海為題材;農家則以飛禽走獸為主,如:鳳凰、孔雀、蝙蝠、金蟾、玉兔、蝴蝶、虎、獅、鶴、鹿、雞、貓、狗等等。植物素材則有牡丹、荷花、菊花、梅花、青松、竹子等,用以表達花開富貴、松齡鶴壽、如意吉祥、迎春接福,還有象徵愛情的“喜上眉梢”“鴛鴦戲水”“百年好合”,象徵孩子考入大學的“金榜題名”“鯉魚跳龍門”。此外,還有以慶祝國慶節、“五一”勞動光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為主題的愛國題材剪紙等。有一些剪紙藝人別具心裁地創作以神話傳說為題材的系列剪紙,表達對傳統的傳承和美好生活的追求。無論何種題材,都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文化特色。

從用途方面看,榮成剪紙用途廣泛,有窗花、牆花、頂棚花、紙鬥花、燈籠花。還有用於節慶、開業、生日、考學、上樑、祝壽、祈福、祭祀、辟邪等場合。隨著現代信息和知識的不斷更新變化,人口流動和文化交流加速,榮成剪紙在保留原有文化題材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

從剪紙技法看,分為打孔法、刀刻法、針刺法。即根據圓孔大小,月牙、柳葉、水滴、鋸齒等形狀,紙張的厚薄等情況,採用剪子和刻刀相結合的方法,一剪一剪一刀一刀,細心剪裁,不留茬口。

釋放非遺新活力

在今天的榮成,剪紙早已不是古老陳舊的代名詞,而是通過政府引導支持、傳承人的各種創意,連接傳統與現代,日益迸發出新的活力。

如今,席英愛創作的作品已成百上千,作品根植於傳統,以喜慶、祝福、吉祥為主。經過不斷地努力與學習,她在市文化展覽中心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專門從事剪紙藝術的創作和傳承,在榮成民間藝術圈中已小有名氣。2014年10月,席英愛的作品“福”字、“牡丹花”在“老虎山杯”全國民俗剪紙藝術大賽中獲得銅獎並在市博物館展覽;2015年10月,應邀參加“社團法人首爾文化藝術交流協會中韓文化藝術交流活動”;今年,在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等部門舉辦的首屆“美麗鄉村”文化藝術節上,其作品平安福祿圖獲得三等獎。

採訪席英愛時,她正從一個社區的剪紙培訓班趕回來,記者看到她的培訓計劃安排表上,每兩天就有一個培訓班,3個月的培訓任務排得滿滿。多年來,她經常下社區、進學校,免費開展剪紙培訓。每逢春節等重大節日,她還積極參加市博物館、文化展覽中心舉辦的展覽,現場製作並免費向觀眾贈送作品。2016年4月,席英愛走進榮成濱海國際馬拉松大賽演播大廳,向世界展示了榮成剪紙的魅力。

“沒有年輕人的加入,剪紙藝術就缺少新想法、新元素,缺少活力,沒有繼承者是現在民間剪紙藝術家共同的煩惱。我要把我所學到的剪紙知識傳授給孩子們,讓他們喜歡上這門藝術,也希望可以盡己所能將剪紙藝人聚集起來,將這一民間藝術更好地利用、開發、保護與傳承。”席英愛說,“好的作品不僅要求技法嫻熟、造型等各方面有特色,更需要深刻內涵並能傳達出獨特的精神情韻。今後我要儘可能去探尋榮成的民風民俗,尤其是海文化與大天鵝素材。”

剪刀換了一把又一把,那一雙手也從光潔有力到漸漸佈滿皺紋,時光輕輕從剪刀上流走,留下那一幅幅精緻的剪紙作品在時光的長河中凝成不朽。普普通通的彩紙在席英愛眼中意義非凡,她以傳承和發揚榮成剪紙藝術為己任,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傳承人,剪紙藝術已經成為她生命中的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