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好東西:社交電商新物種

上市前夕,黃崢在致股東的一封信裡說:“拼多多不是一個傳統的公司。它在大家都覺得電商的格局已定,歷史書已經寫完的時候誕生。”

黃崢說的不錯。

其實,“社交電商”並非新概念,在十年前的PC 互聯網時代,其通過某些遊戲為載體業已誕生。但是,在近些年電商行業的波瀾壯闊進化過程中,似乎“社交電商”僅有量變而無質變,亮相多而亮點少。所以身上具備很多嘈點的拼多多才可以一鳴驚人。

而在這個大背景之下,比拼多多晚誕生1年,在2018上半年迅速完成兩輪融資的社群電商——有好東西,則給行業帶來了嶄新的方法論,成為了社交電商領域黑馬成色十足的新物種。

有好東西:社交電商新物種

其實,我們都已經注意到,微商很容易就被做成消費降級,這成了客觀事實。

然而,中國社會消費升級的大趨勢,決定了相對低端的社交電商也必須實現消費升級,而有好東西則引領了這一波的潮流。

把“相對低端”的社交電商行業標籤撕去,顛覆舊有社交電商的商業模式,甚至刷新“人、貨、場”的電商世界觀——社群電商有好東西,能成為與拼多多相對應的另一極的電商超級獨角獸嗎?

消費升級與人以“群”分

消費者購物需求歸根結底是4字箴言:“多、快、好、省”,以拼多多為代表的社交電商主打“省”,為把“省”做到極致而招引了很多山寨貨引來吐槽無數。

有好東西則是另一個方向,主打的是“好”,是大張旗鼓的消費升級。

但是,在4字箴言中,“好”是唯一不可量化的詞彙,而不可量化也就意味著商業思路必須要創新,運營模式必須要創新。

有好東西:社交電商新物種

(有好東西創始人陳郢)

“我們沒有說自己是社交電商,我們是社群電商。”有好東西的創始人陳郢用這句話給有好東西的創新屬性定了調。

一般人會認為,微信朋友圈裡的微商是城市人群裡不招人待見的一類人,是滿5000人後進行冗員刪除的優選,而那些把購物小程序丟進非親屬微信群的人,也是極不受群友待見的一種人。

陳郢口中的“社群電商”真的可以做成嗎?

數據說話:創業兩年之後,有好東西已經搭建了5萬微信群,單月流水破8000萬,並獲得獲徐小平4次投資,今年上半年融資兩輪。而有好東西卻是罕見的不買流量的電商。

這種出乎意料,本身就說明了有好東西對於傳統社交電商的創新性,甚至顛覆性。

有好東西通過兩種電商新崗位去實現這種創新。

陳郢發明的第一個創新崗位,名為“甄選師”。

甄選師的第一重身份自然是有好東西的前端導購,靠在微信群內“帶貨”來獲取銷售提成。然而,此帶貨導購非彼帶貨導購,這就涉及甄選師的第二重身份:群主。

有好東西:社交電商新物種

實際上,定位於城市家庭消費升級的有好東西,旗下甄選師群體主要由寶媽群體組成。這個群體有著天然的親和力和可信任感,並且寶媽群體還身兼家庭主婦,最瞭解一個家庭的日常需求。

以保守估計的每個甄選師只管理一個群即500人計算,那麼有好東西可直接精準觸達的用戶就達2500萬人,這已經是非常可觀的一個客戶數量級了。

所謂“社交電商”,就是社交+電商。這是在開心網時代即已在嘗試的商業模式。但之所以陳郢強調有好東西是“社群電商”,這與他對零售的基本概念——人、貨、場——三者關係的重新構建思路有關。

消費是需要場景的,這一點已經被中國的零售行業所廣泛認知。而電商在中國發展了20年,“場景”的內涵也發生了很多變化。比如,最早的電商模式是阿里與京東的電商模式,兩者更像是超市,最大的賣點是海量的SKU。

而在社交電商領域,雖然微信這種只有中國才有的超級社交基礎設施,為“人、貨、場”提供了無限組合空間,但在陳郢看來,並非建構在微信之上的所有電商模式都是有效的場景。

陳郢的觀點是:“相比較而言,微店更像是一個貨架,可以展示商品,但不是場所,沒有交流和氛圍;朋友圈是一個廣場,在廣場上賣東西,就像在路上喊別人過來磨刀一樣,但不是購物的場所。”

顯然,在陳郢看來,在整個社交的領域中,社群才是最適合的場景。

實際上,在有好東西進行創新的“人、貨、場”三角關係中,“人”的定義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甄選師成為了三角關係裡的核心與紐帶,這個群體在具備固定功能的社群中扮演著群主、銷售、客服等多重角色,通過個人品牌效應的服務來為有好東西進行分銷。

不難看出,甄選師模式,其實是一種近兩年開始興起的B2b2C 的概念。

阿里的教學長曾鳴不久前曾寫過一篇文章《在未來五年,S2b是最有可能領先的商業模式》。文章認為,“真正的S2b其實是S2b2C”,本質上是S 和小b 共同服務 C。在B2C很難做到真正的產業升級的時候,S2b2C給了創新者一個切入市場的機會。

有好東西:社交電商新物種

陳郢發明的第二個創新崗位,名為“尋味師”,這個崗位的職責是從貨源地選品開始,把控產品質量並優化整個供應鏈條。

與普通電商不同的是,其他零售企業,負責選品的都是採購,採購為了出業績,每個月上線100款,他要保證都能找到供應商,而有時候,他只要找到一個供應商,幾百款產品就都解決了。

顯然,做基於社群的消費升級生意的有好東西不適合走這條路。

陳郢規定,每一位尋味師,每個月只有一款商品的上線任務,但要做到精益求精,確保是基於真實用戶體驗的消費升級產品,確保前端甄選師銷售之後的超低投訴率。而甄選師也會隨時把客服意見反饋給後端的尋味師。

有好東西目前50位尋味師,都是自己培養的,市面上沒有此類崗位。

有好東西:社交電商新物種

陳郢在哈佛大學學的商科,又有在鄉村做慈善項目的經驗,所以他對高消費人群與基層生產環境,都有著準確的把握。

從甄選師與尋味師的崗位職能設置,我們可以看出,同樣是“社交+電商”,有好東西的零售模式是非常具有創新性的,是名副其實的新物種。

而在在這個人以“群”分時代,社群電商必將是社交電商不至淪於消費降級的必由升級之路,陳郢和有好東西實際上走在了前面。

縱向深耕者與標準制定者

目前,有好東西有400多個SKU,40%是自有品牌,都是直接跟生產商合作。相對於其他電商, SKU如此之少又不買流量做增長,想要支撐8000萬的銷售額,有好東西只能靠縱向深耕去提高用戶的復購率。

7-11是有好東西的老師,陳郢在創業前曾經認真學習研究了711的商業模式。但是, 陳郢說,7-11精選的商品的確好,但要比別人貴一點,但有好東西的產品光“好”還不行,價格還要低。所以,有好東西的尋味師是真的到從商品源頭去找產品,去掉中間環節,全程把控質量。

目前,有好東西賣得最好的品類是生鮮產品,眾所周知,生鮮產品也是最考驗一家電商供應鏈管理能力的銷售品類。

陳郢說,有好東西的尋味師,曾經在推出雞蛋產品之前試吃了1千枚雞蛋。而像椰青這種商品,尋味師們深入到泰國的原產地進行產品精選還不夠,他們還要實地跟蹤整個運輸、海關流程,最後做到把椰青被採摘之後近兩個月的供應鏈時常,縮短為15天。

可想而知,這需要有好東西嚴格管理整個供應鏈條,這種管理不但要求有好東西要選用順豐於京東物流這樣的頂級合作伙伴,也需要其自身進行基於倉儲的科技研發。而這些工作都早已經告別了規劃階段,而處於自我研發的物流科技產品迭代的狀態。

有好東西現在正在研發的,是如何用可行的攝像技術全程監測一款生鮮產品從打包到進家的流程,這樣的事情還沒有電商做到過,可見陳郢在“消費升級”方向上決心之一斑。

其實,甄選師也不是新模式,這個崗位本質上與房產和保險的經紀人是一樣的。只不過,傳統的經紀人模式需要高客單價和高毛利的品類來支撐,陳郢看好的社群電商推進消費升級的模式,同樣可以實現經紀人模式的效果。

仔細想一想,甄選師不就是一個融合了客服、銷售與市場在內的精細運營崗角色嗎?

有好東西的甄選師模式,絕不是雲集那樣的多級銷售代理模式,即疑似傳銷模式。實際上,甄選師並不能靠發展下級來賺錢,而只能靠銷售產品與為群用戶提供口碑服務進而提升復購率來賺錢。

實際上,甄選師是吸收了711商業模式精華與微信社交精髓的產物。這個精細運營崗,為有好東西的品牌與服務增添了個性化與溫度,真正做到了“千人千面”,使得有好東西與其他電商立刻區分開來。

有好東西:社交電商新物種

眾所周知,社交是去中心化的,因此有好東西與拼多多都沒有站內搜索功能。然而,隨著銷售額的增長又客觀上要求平臺中心化,看似兩者矛盾。

而有好東西獨有的甄選師體系,實際上是有好東西在處理差異化與品牌化之間,處理社交去中心化與平臺化之間的辯證關係的核心紐帶。

不難看出,從尋味師道甄選師,有好東西實際上是對商品進行了雙層的精挑細選,這其實是把消費升級又做深了一步,成為了新社交電商時代的標準制定者,是名副其實新物種。

有好東西:社交電商新物種

從這個角度,說“社群電商”是“社交電商”的消費升級版,是有道理的。

目前,有好東西的絕大部分甄選師都位於北京,這主要是因為有好東西只在北京有一個物流倉。據陳郢透露,有好東西即將在華北、華東、華南同時開倉。

計算一下,如果現在每個月就已近8000萬銷售額的話,那麼全國鋪開之後銷售額還要翻數倍。

有好東西:社交電商新物種

微信已經誕生7年。在過去五年裡,依靠微信生態創業的估值前十名項目中,頭兩位都是社交電商企業。而作為社交電商消費升級版的社群電商,有好東西的想象空間是十分廣闊的。

其實,與美國不同,中國社會的階層分佈、文化差別、衣食住行需求要比美國多元的多得多。因此,中國電商的歷史書寫永遠不會進入完成時態,有好東西則是下一波“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有力競爭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