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随口说出的话,可能就是扎向孩子的刀!第一句你就中了!

你随口说出的话,可能就是扎向孩子的刀!

第一句你就中了!

你随口说出的话,可能就是扎向孩子的刀!第一句你就中了!

亲子教育专家阿黛尔·法伯讲过的一个小故事

当孩子总是用完锯子不放回原处的时候,爸爸很生气的指责他:“你总是说谎,明明拿了工具又说没有。”“你别想玩了!”“明天我们出门的时候你就一个人在家反省吧!”

另一个经过“指导”的父亲是这样做的:他没有指责孩子,而是告诉孩子他这样做自己很生气:“我的新锯子被扔在外面,被雨淋湿都锈掉了,我太生气了!”然后他说出自己的期望:“我希望我的工具被借走以后,可以完好无损地被归还”。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他提供了选择:“二选一:要么借我的东西及时归还,要么以后再也不借,你来决定”。

下一次,孩子继续重复错误的行为,他的做法:锁上工具箱。

当孩子来询问时,告诉他原因:锁上是因为我希望我的工具放在哪里就能在哪里被找到。

最后一步,让孩子一起参与进来,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你来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既能保护好我的东西,又能让你也能玩。

结果呢?

无论第一个爸爸怎么生气、威胁孩子,孩子下次还是不记得把锯子放回原处:反正爸爸已经放弃我了。

而第二个爸爸只是让孩子看到自己对这件事的态度,而且陈述这件事的正确“打开方式”:“我希望……”。当爸爸把决定权交给孩子、让他来做选择,并且为此负责的时候,孩子真正明白了“承诺和负责”,也能从中得到成长。

玩笑也好、吓唬也罢,最重要的是我们父母脱口而出的每一句话,孩子都会当真!所以当那些习惯的“威胁”快要脱口而出的时候,请一定想一想我想教会孩子什么:是家长不容挑衅的地位?还是告诉孩子,当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会陪在他身边,一起寻找解决办法?这些话你是不是经常随口而出?你知道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负面影响吗?

你随口说出的话,可能就是扎向孩子的刀!第一句你就中了!

1、“你再这样,我就生气了”

这种方式本质上是威胁和控制,会引起孩子的担心:“妈妈生气了,她会不会不喜欢我了?” 或者内疚,“我是个坏孩子,我又让妈妈难过了。”孩子不是真的愿意听我们的,只是害怕我们生气而已,这种方式看起来越有效,真正的问题就越无法解决。

2、“我们是不行了,孩子,就看你的了!”

把孩子的发展当成自己唯一的指望,是一种丧失自我的表现。这种家长往往得过且过,患得患失。自我丧失感虽然是为人父母的共性,但它并不是一种健康的心里,这种心里会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你随口说出的话,可能就是扎向孩子的刀!第一句你就中了!

3、“你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谁管得了你啊?”

一般父母这样说的时候,并非孩子完全不服管,可能只是不小心旧错从犯,这会让孩子觉得委屈。此类方法前两次用或许会让孩子感到愧疚,但是用多了就会引起逆反心理,索性将错就错。

4、“我这么辛苦,都是因为你!”

内疚是能量最低的情感。我们为孩子的付出,如果变成抱怨,会成为孩子难以承受的情感负担,也绝不会引发健康的“感恩”之心。 这句话隐含了情感绑架。通常我们这么说,并不只是表达辛苦,而是想要孩子用更听话,或更努力学习,来回报我们。

你随口说出的话,可能就是扎向孩子的刀!第一句你就中了!

5、“如果爸爸妈妈离婚,你要爸爸还是要妈妈?”

如果是真离婚另当别论,如果仅仅是个玩笑,那就太愚蠢了,孩子会因此产生恐惧心理,他一定会想爸爸妈妈为什么要离婚?他们是不是不要我了?他也一定会考虑自己会跟谁,但结果更遭,因为他发现跟谁都很痛苦。如此周而复始地焦虑不安,很可能形成抑郁情绪。

6、“你总是......”

当我们用“总是”去指责孩子,其实这只是我们对这件事长期积累了很多负面情绪,但并不一定完全客观,而且会给孩子贴一个不好的标签。如果孩子认同我们的标签,觉得自己就是这么一个人,就会很难改变;如果孩子不认同,就会想着怎么反驳我们,也不会改变。

7、“没有原因,我说不行就不行!”

这是典型的暴君式教育方式,源于家长头脑中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观念。这不仅会导致亲子关系对立,更会破坏和妨碍孩子的公正心和民主意识成长,缺乏协商能力,甚至还会滋生暴力倾向。

8、“我早就跟你说过...”

孩子已经尝到倒霉的滋味了,我们这么说,无非就是补刀,说风凉话,证明自己是对的,或者发泄负面情绪。孩子走错了路,才会知道正确的方向在哪里。失败了未必不是好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