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位争议中的《荀子》名言21句,句句经典,启示非凡

名言警句

历史地位争议中的《荀子》名言21句,句句经典,启示非凡

1、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2、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天论》

3、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4、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学》

5、神莫大于化道,福莫大于无祸。——《劝学》

6、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劝学》

7、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劝学》

8、肉腐生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劝学》

9、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劝学》

10、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1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1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13、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劝学》

历史地位争议中的《荀子》名言21句,句句经典,启示非凡

14、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劝学》

15、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劝学》

16、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劝学》

17、礼者,所以正身也……无礼,何以正身?——《劝学》

18、小人能,则倨傲僻违以骄溢人;不能,则妒嫉怨诽以倾覆人。——《不苟》

19、诚者,君子之所守业,而政事之本也。——《不苟》

20、言无常信,行无常贞,唯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不苟》

21、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盛。此六生者,君子慎之,而禹、桀所以分也。——《不苟》

历史地位争议

清朝考据学家梁玉绳继承“尊孟贬荀”的文化语境中,情绪上并不承认荀子“可并吾孟子”,但王先谦《荀子集解序》云谢墉《荀子笺释序》在钦定《四库全书提要》“首列荀子儒家,斥好恶之词,通训诂之谊,定论昭然学者,始知崇尚。”谢墉披览《荀子》全书,深有感触地说:“愚窃尝读其全书,而知荀子之学之醇正,文之博达,自四子而下,洵足冠冕群儒,非一切名、法诸家所可同类共观也。”谢墉以孔、孟、荀来简述先秦儒学史,或者以孟、荀两脉来架构孔子之后先秦儒学的发展。

清朝历史学家谢墉《荀子笺释序》曰:荀子生孟子之后,最为战国老师。太史公作传,诸子排名,独以孟子、荀卿相提并论。余若谈天、雕龙、炙毂及慎子、公孙子、尸子、墨子之属,仅咐见于孟、荀之下。盖自周末历秦、汉以来,孟、荀并称久矣。《小戴》所传《三年问》全出《礼论篇》,《乐记》、《乡饮酒义》所引俱出《乐论篇》,《聘义》“子贡问贵玉贱珉”亦与《德行篇》大同,《大戴》所传《礼三本篇》亦出《礼论篇》。《劝学篇》即《荀子》首篇,而以《宥坐篇》末“见大水”一则附之,‘哀公问五义’出《哀公篇》之首。则知荀子所著,载在二《戴记》者尚多,而《荀子》原书或反而残缺散失。观于《议兵篇》对李斯之问,其言仁义与孔孟同符,而责孪斯以不探其本而索其末,切中暴秦之弊。乃苏氏讥之,至以为“其父杀人,其子必且行劫”。然则陈相之从许行,亦陈良之咎与?此所谓“欲加之罪”也。荀子在战国时,不为游说之习,鄙苏、张之纵横,故《国策》仅载谏春申君事,大旨劝其择贤而立长,春申君若早见,就没有了李园的棘门之祸,而为‘疠人怜王’之词,则荀子有先知之聪慧,固然异于春申君的策士朱英(朱英劝告春申君不听而逃离)。故荀子不见用于春申君,而终以兰陵令,则荀子其人品之高,岂在孟子下?

谢墉说荀子“对浊世之政治痛心疾首,而有《性恶》一篇,且质问孟子《性善》之说,而反之亦然。宋儒乃交口攻击荀子也。尝言性者论之,孟子言性善,盖勉人以为善,而为此言,荀子言性恶,盖疾人之为恶,而为此言。以孔子相近之说为准绳,则孟子、荀子皆为偏执之论。”据谢墉自序:《荀子》此书自古以来,,没有注释的善本,唐朝大理评事杨倞之《注》,已为最古,而亦颇有错误。我一向知道,同年抱经学士卢文弨的勘核极为精博,因此从卢文弨那里借来观阅,校对卢文弨学士之瑕疵,仔细搜寻,不敢揣测我是不是愚昧无知,中间附有我自己的管窥之见,皆纠正杨氏版本之误,卢文弨也肯定了我的意见,我援引的校对,悉数出于卢文弨,我们俩参互考证,往复交流,最终遂得以成事。以我谢墉的孤陋寡闻,诚不足发挥儒术,且不欲夺人之美,而卢文弨致书写序,列举其大要,略微留缀数语于书简的上端,并附著书中所未及者二条于左。” 谢墉《刊卢文弨校定逸周书序》也给对方考证:“若《太子晋》一篇,尤为荒诞,体格亦卑不振,不待明眼人始辩之也。”

钱大昕为谢墉《荀子笺释跋》谓:孟言性善,欲人之尽性而乐于善;荀言性恶,欲人之化性而勉于善。立言虽殊,其教人以善则一也。盖自仲尼既殁,儒家以孟、荀为最醇,太史公叙列诸子,独以孟、荀标目,韩退之于荀氏虽有“大醇小疵”之讥,然其云“吐辞为经”,“优入圣域”,则与孟氏并称,无异词也。宋儒所訾议者,惟《性恶》一篇。谢墉则一反理学家尊孟抑荀的做法,认为孟子与荀子关于人性论的讨论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他们之间的差异则缘于各自论证的视角。

历史地位争议中的《荀子》名言21句,句句经典,启示非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