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军事那么脆弱,为何面对北方强敌却还能活一百多年?

在我们的印象中,北宋是一个军事孱弱的朝代,这个王朝从始至终都被周边的国家欺负,被动挨打,最后被金人灭国,皇帝成了俘虏,成为千年笑柄。

但是,我们有一个问题需要解答:北宋军事既然这么弱,那么他面对北方强大的契丹辽国和后期崛起的西夏,为什么还能活一百多年呢?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北宋军事那么脆弱,为何面对北方强敌却还能活一百多年?

北宋自宋太祖赵匡胤建国,到宋太宗时代,这两代君主挟建国之威,都有主动出击北伐辽国的打算。

赵匡胤在南方统一之后不久暴毙,未能实现亲自北伐,宋太宗赵光义倒是率领北宋禁军二十多万北伐,但是却在高粱河之战被契丹人打的丢盔卸甲,几乎全军覆没。

后来的“雍熙北伐”更是惨败。

自宋太宗以后,北宋对于辽国大多采取战略防御,再也不敢主动进攻。

历史上契丹人屡次南下进攻北宋,最危险的那次就是澶渊之盟前夕,辽国大军南下,眼看就要渡过黄河进攻北宋首都汴梁,是宰相寇准请宋真宗御驾亲征,再加上宋军重弩射杀辽国大将萧达览这才避免了灭国之险。

即便在辽国末年,北宋和金人联合进攻辽国,金人大破辽国主力,北宋军队本想摘桃子袭取幽云十六州,最后却被奄奄一息的辽军打的大败,出尽了洋相。

北宋军事那么脆弱,为何面对北方强敌却还能活一百多年?

我们不禁要问,军事这么弱的北宋面对强大的辽国怎么活了一百多百年呢?

要说起来北宋的军事,最大的特点是:步兵多骑兵少,弓弩铠甲丰富但战马严重不足,士兵数量充裕但军队战斗力低下。

北宋的重步兵可以说是历代步兵防御力的巅峰,宋代步人甲重达七八十斤,一名合格的北宋重步兵士卒需要负重上百斤,由这种铠甲包裹的士卒列队组成方阵,防御力还是十分可观的。

宋代弓弩的制造又是一个巅峰,宋军十分重视弓弩的应用,入伍的士兵必须能开一定标准的强弓硬弩才能当兵,宋代的弩除了过去的轻弩,重弩的发展十分可观,比如著名的神臂弓和床子弩,威力巨大,贯穿力极强。

北宋军事那么脆弱,为何面对北方强敌却还能活一百多年?

翻阅史籍我们会发现,北宋对外作战的整体战绩并不差,大约是胜负各半,甚至胜利还要占比高一点。

但是,北宋因为在建国初期就失去了北方和西北的传统战马产地,因此无法组建强大的骑兵部队,这就造成宋军面对以骑兵为主的辽国和西夏,胜利了无法扩大战果,失败了便全军覆没,机动力和冲击力的严重不足是宋军的软肋。

再加上宋代重文轻武和强干弱枝的军事制度,造成了兵将互不相识,军队战斗力低下的特点,因此溃败后便往往难以恢复。

这些特点决定了宋代面对辽军十分被动,但是由于北宋的重步兵数量足够庞大,弓弩兵加军事要塞的防御力又不弱,因此辽国在一百多年中也没能灭掉北宋。

当然了,这也和辽国深度汉化有关系,到了后期,辽国和北宋几乎分不清楚彼此,同时宋人的制度缺陷也被辽人学了去,最终,辽和宋前后脚被金人灭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