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千年鹽都,尋找鹽的味道 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

中國這麼大,我想去看看。帶你去一個你曾經去過或者沒去過的地方。

2017年 自貢鹽業博物館 門票10元

走進千年鹽都,尋找鹽的味道  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

自貢位於四川川南,享有“千年鹽都”,“恐龍之鄉”,“南國燈城”,“美食之府”之美譽。自貢是世界井鹽之都,有近2000年的井鹽史,井鹽文化源遠流長,匯聚了古鹽井、古鎮古街、行幫會館等鹽史文物。

自貢鹽業歷史博物

走進千年鹽都,尋找鹽的味道  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

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由鄧小平1959年倡議創辦,博物館設在陝籍鹽商的行幫西秦會館。博物館有兩個基本陳列《中國井鹽科技史》和《自貢鹽稅史陳列》。

《中國井鹽科技史》

走進千年鹽都,尋找鹽的味道  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

食用鹽有海鹽、湖鹽、岩鹽、井鹽等。自貢地處四川南部,大約在2億年前,自貢地區正處於由海而陸的轉換時期,大量的鹽滷、岩鹽、天然氣被理藏於此。2000年前,生活於此的先民偶然發現了2億年前“埋藏”於此的鹽滷,然後便開始了對這種稀缺物質孜孜不倦的追求。

走進千年鹽都,尋找鹽的味道  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

採滷

走進千年鹽都,尋找鹽的味道  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

天生曰滷,人生曰鹽。中國的井鹽始於戰國末期,從自然鹽泉的採集,到秦漢時期大口徑鹽井和木龍採滷,到了宋代,淺層鹽滷資源業已枯竭,埋藏於更深的鹽滷,當時廣泛採用的大口徑淺井已無能為力。宋代首先在四川出現了卓筒井,它克服了傳統大口徑淺井的諸多弊端,人類第一次把觸角延伸到前所未有的深度,第一次在既不能眼見又不可預測的地殼深處獲取我們所需。

走進千年鹽都,尋找鹽的味道  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

走進千年鹽都,尋找鹽的味道  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

走進千年鹽都,尋找鹽的味道  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

卓筒井即大竹筒“套管護井”、小竹筒“單向閥門提撈法”。碓架(鑿井架)很像舂米,不同的是它的錐頭下吊著一種特殊的圓銼,裡面有一把直刃。在人力的作用下,銼不斷地被高高吊起,然後依靠自身的重力不斷地衝擊地下的泥土和岩石。圓銼的每衝擊一次之後就換個角度,以便銼內的直刃把井底的岩石擊碎。再灌入水成為泥漿,提取上來(扇泥)。這種鑽井方式叫做“衝擊式頓鑽法”。其鑿井工藝是具有革命性的一次創新,為世界鑽井技術的先驅,領先歐洲技術四百年。

輸滷

走進千年鹽都,尋找鹽的味道  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

中國井鹽輸滷技術伴隨採滷技術的演進而發展。從早期的渠道輸滷和管道輸滷,發展到宋代肇始,明清時逐步完善的竹筧(竹梘)輸滷工藝。這一工藝充分應用液體力學和自然連通器原理,將井與灶之間滷水的輸送、分流、配送、提高揚程的功能完整地發揮出來。

製鹽

走進千年鹽都,尋找鹽的味道  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

滷水經過濃縮、除去雜質、提高鹽質成為鹽。隨著鑽井,採滷及天然氣開採技術的演進,以天然氣為燃料的煎鹽技術,中國走在當時世界的前沿。

《自貢鹽稅史陳列》

走進千年鹽都,尋找鹽的味道  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

走進千年鹽都,尋找鹽的味道  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

走進千年鹽都,尋找鹽的味道  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

在農耕時代,食鹽是消費者最多、最能體現流通性、利潤最大的商品。漢武帝開始施行鹽鐵國家專營,並設置了專門的鐵官和鹽官,鹽稅成為歷朝歷代朝廷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私人制鹽販鹽歷來都是重罪。新中國成立後,繼承了此前的鹽業專營制度,直到2014年我國取消食鹽專營,涉鹽企業實現自主經營,公平競爭。由此,延續了2000多年的“食鹽專營”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西秦會館(今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

走進千年鹽都,尋找鹽的味道  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

它是由昔日陝籍客商修建的一座同鄉會館,也是自貢迄今為止保留的鹽業會館建築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是自貢鹽業會館中的精品。

走進千年鹽都,尋找鹽的味道  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

西秦會館的整個空間佈局嚴謹方整、軸線分明,整個建築平面呈矩形。沿中軸線佈置一系列主要建築,強調傳統的對稱佈局。總的建築組群則用山牆環繞,形成標準的封閉性佈局。

走進千年鹽都,尋找鹽的味道  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

西秦會館的空間佈局團結緊湊、有張有弛、層次分明,不同形制的屋頂,大膽而巧妙地結合起來,建成複合大屋頂。構思奇巧,氣魄雄偉,堪稱鹽業會館建築中的精品。

走進千年鹽都,尋找鹽的味道  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

走進千年鹽都,尋找鹽的味道  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

走進千年鹽都,尋找鹽的味道  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

西秦會館的精彩不僅僅在於它宏偉的形制,複雜的結構,密疏相宜的空間佈局,還有木雕石刻藏在建築的每一處角落。

走進千年鹽都,尋找鹽的味道  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

走進千年鹽都,尋找鹽的味道  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

走進千年鹽都,尋找鹽的味道  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

雕刻內容以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社會場景、花鳥靜物以及秦腔造型為主,充滿了生活氣息。其中以秦腔為內容的戲雕,將幾十出戏曲段子一幀一幀雕刻在戲樓、簷間,栩栩如生,精彩絕倫。

鹽為百味之祖,自貢為井鹽之都,鹽幫為美食之族。吃在四川,味在自貢。自貢的鹽幫菜分為鹽商菜、鹽工菜、會館菜三大支系。

走進千年鹽都,尋找鹽的味道  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

走進千年鹽都,尋找鹽的味道  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

自貢井鹽鼎盛時期,人口20萬,役使的牛就有4萬。死去的牛常被東家作為報酬分給鹽工。水煮牛肉就自貢鹽工的發明,成為川菜代表,中國名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