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創造夢——將何去何從?

中國創造夢——將何去何從?

自改革開放到現在中國在世界之林初露頭角,並且開始走向經濟復興之路。在這期間,中國整整花了20年時間,創造一個又一個的製造業領域奇蹟。各公司都在不停地談論“中國價格”——中國製造商是如何把從襪子到半導體的各種商品成本壓低的。據2012年不完全統計表明,中國不僅手機用戶數量8億,而且,中國消費的水平也在全球總量中所佔的比例超過40%以上。中國一躍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但是這是用中國人民的血汗換來的GDP。對此,我會自豪給國人說聲:中國你真棒!

不過,在得意的同時,我想說的是,中國製造依舊差強人意。在現實中,中國製造的產品版權不屬於中國。中國只是簡單的生產和加工。所提供的是簡單的勞動力而不是知識智慧和腦力。而產品的大部分利潤也大部分進入外國人的口袋裡。這不得不讓中國人反思,中國創造夢在哪裡,中國未來將何去何從?也許正如《科技日報》總編輯劉亞東表示:只有認識到差距,才有可能彌補差距,否則我們的中國夢將永遠是中國夢。

因此,為了更好的實現中國夢,中國應該做的以下三點:

第一,科學武裝

中國創造夢——將何去何從?

科學與技術的關係,在現代,一方面表現為密不可分,幾乎被看作是同一範疇;另一方面二者的任務、目的和實現過程不同,在其相互聯繫中又相對獨立地發展,二者是辯證統一的整體。科學的任務是通過回答“是什麼”和 “為麼”的問題,揭示自然的本質和內在規律,目的在於認識自然。技術的任務是通過回答“做什麼”和“怎麼做”的問題,滿足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實際需要,目的在於改造自然。

中國自古以來只有技術傳統,而沒有科學傳統。技術發明靠的是經驗的積累,或許還有靈機一動;而科學發現則是建立在系統研究和專業訓練的基礎上。有人說我們有四大發明。我告訴你,四大發明屬於技術範疇,它不是在科學理論指導下的技術創新和突破,跟科學沒有半毛錢關係。

因此,我們要科學武裝自己。不可以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求甚解。否則,這些傾向會嚴重影響我們的技術發展和進步。並且在離開科學的指引,技術的發展註定不會走得久遠。

第二,工匠精神

中國創造夢——將何去何從?

細節是很簡單的事情,也是很煩瑣的事情,往往容易被人忽視掉,但是對細節的關注往往能全面準確地體現一個人的真正素質和真實的工作能力。做一、二件小事容易,做一、二天的簡單工作也不難,難的是天天以飽滿的熱情和旺盛的精力作著相似的小事情、重複著同樣的簡單工作。正因為有這種精神的匠人的存在,默默無聞推動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

其中,有名有姓的像大禹、扁鵲、張衡、孫思邈、李冰父子、鄭國、李白、魯班、曹雪芹等等有,無名無姓的更多,許許多多散落在中國鄉村的匠人更多,他們,同樣創造著奇蹟,是沒有被載進史冊的巨匠。

因此,為了更好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我們要傳承好匠人們的技術,也要繼承他們優良的工匠精神。

第三,持之以恆的情懷

中國創造夢——將何去何從?

中國創造的的發展也需要持之以恆的精神。就如我所瞭解的一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來,他在部隊一個科研單位工作。但是,由於其原來基礎並不紮實,學歷不太“硬”,不曾被人看好。可是他自己卻“不放棄,不拋棄”。一步一個腳印,慢慢地積累知識;積累經驗。他不放棄一切可以學習機會,也虛心請教他一切內行的人。從剛開始當助手,到後來自己牽頭領著助手幹。接著,發表學術論文。從一開始的一般刊物到後來的核心刊物到國外著名刊物;他自己也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工程師,成了本專業的權威,博士生導師,軍隊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到2007年,他終於被評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進入了中國科學家的最高殿堂。他的成功經歷,再次雄辯地說明了積累對於成功的重要性。

由此可見,天道酬勤,水滴石穿。無數事實證明,中國創造需要積累,技術也需要積累。而這一切都離不開恆心和堅持,任何微小的量變,我們只要能堅持不懈地朝著一個方向努力,最終必將導致質的飛躍。古人說得好,“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九層之臺,始於壘土;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中國創造若能每次進步一點點,持之以恆,天天向上,就一定能積小勝為大勝,變平庸為神奇。中國創造一定能找到成功的鑰匙,實現中國創造夢的價值,創造其的輝煌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