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藝術消費,從藝術走進生活開始

藝術消費是如今的熱點問題,無論是藝術界還是時尚界,亦或者商圈都十分關注,並帶動藝術進入我們的生活日常,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今天我們就來從藝術消費的起點開始,看看藝術是如何進入我們的生活,通過何種方式途經促進藝術消費,引發生活藝術化和藝術生活化的。

丨藝術消費的源頭:波普藝術丨

追根溯源,關於藝術與商業的結合可以穿越到正值大眾文化發展的20世紀50年代初期,也就是波普藝術興起的時候。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作為波普藝術的先驅,預言道:“百貨公司是新時代的博物館。”他意識到購物會讓下一代人痴迷,於是將有關現代消費的文化藝術融入到自己作品中,讓其走出畫廊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讓高雅的藝術轉變為一種品牌。

培養藝術消費,從藝術走進生活開始

波普藝術領袖人物 安迪·沃霍爾

他的作品反映了美國社會的消費主義特徵,作品中還含有名人崇拜的因素。他的作品針對的是消費社會,具有很強的商業性,是大眾文化和傳播媒介的產物。這就是為什麼32個罐頭瓶佔據了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最重要的地方。他很清楚購物帶給消費大眾的吸引力,所以創作出了大批和商業嫁接的富有強烈視覺衝擊力的作品,使他成為了至今都極富影響力的商業藝術家。他毫無疑問是跨界合作的先驅人物。他超前的意識讓藝術的大門向大眾打開,打破了藝術精英化的圭臬,解開了商業的枷鎖,他橫跨了數個行業,將藝術與商業二者結合的天衣無縫。

培養藝術消費,從藝術走進生活開始

安迪·沃霍爾設計的金寶湯罐頭

培養藝術消費,從藝術走進生活開始

匡威與安迪·沃霍爾基金會合作,推出印製有安迪沃霍爾作品的經典All Stars 帆布鞋,這其中便包括了那幅著名的金寶湯罐頭畫作。

此次波普藝術與商業的結合的成功也歸功於當時美國政府的支持,以至於波普藝術以美國風格的姿態影響到歐洲甚至全世界。波普風格最大化的模糊了商業與藝術的界限,這不僅促進了藝術通俗化發展的趨勢,同時提升了商業產品的藝術化品質。根據artnet價格數據庫的統計以,在2013年上半年按照成交額排名的前10位的藝術家中安迪·沃霍爾、羅伊·利希滕斯坦都是波普藝術的知名大師,早期都跟寶馬汽車品牌合作創作過BMW藝術車。在2014年最新的藝術品搜索排行榜中安迪·沃霍爾仍舊排在榜首。可見安迪。沃霍爾的影響力,及波普藝術在藝術市場上經久不衰的地位。

培養藝術消費,從藝術走進生活開始

寶馬第4輛藝術車,安迪·沃霍爾設計 創作年份:1979年

從波普藝術的成果,我們不難看出有以下幾點因素:一是藝術家本身的思想切合社會意識,並且其作品具有極強的說服力;二是社會消費環境,特別是對於藝術的接納度和包容度。以及人們的消費觀念是否提升。三是政府對於藝術商業模式創新的支持,簡而言之就是一個開放的社會環境。

丨“品牌+藝術”無處不在丨

而後在消費文化的驅動下,藝術的形態與風格逐漸達到了隨心所欲的境地,人們的觀念和社會的走向也發生著重大的轉折,商業與藝術的結合也被推向了極致。一個突出的現象是:世界知名品牌不斷地向博物館、美術館、畫廊挺進,一反固有的姿態,主動結合當代藝術進行品牌更新;剎那間, 嚴肅的、詼諧的、哲學的、商業的、平面的、立體的、學院的、街頭的、各類物件被巧妙地揉和在一起,界限和規則被模糊,而靈感與慾望被激發。在這些前所未有的交融之中,藝術與商業的合作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帶給觀者全新的精神體驗。藝術家也趁著風起雲湧的“跨界風”雀躍爭先,打破了傳統的藝術規則轉而與時尚接軌,掀起了一股新興的與商業合作的熱浪。誠如《當代藝術》的作者克勞斯·霍內夫所說:“無論是什麼樣的藝術,某一時期的當代藝術總是加劇社會發展的總趨勢、衝突與矛盾、突變、新潮流、機制和結構。換句話說,就是一切通常被概括為時代精神的東西,這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被社會掩蓋的東西用藝術揭示出來。”

培養藝術消費,從藝術走進生活開始

Gucci與Unskilled Worker合作

如今巴塞爾邁阿密藝術博覽會已經成為古馳、卡迪亞和寶格麗等一眾奢侈品牌的重要市場和展示場所,而一些走在時尚前沿的時裝設計師也紛紛開始與當代著名藝術家合作,在米蘭、巴黎和倫敦玩新奇。一方面,國際著名品牌可以從當前的藝術總提取養分,另一方面,時尚品拍也熱衷於以各種方式贊助或者扶植藝術項目,褒獎充滿靈感與才華的藝術家們。

除了這些國際性的品牌和藝術結合外,在我們身邊也能隨處可見這樣的合作形式,比如以優衣庫為代表的聯名款形式產品層出不窮。日本藝術家村上隆將日本漫畫藉由商業傳遞到世界各個角落,他同奢侈品牌LV的合作,為LV設計了一整套視覺形象系統,讓櫻花包成為經典。

培養藝術消費,從藝術走進生活開始

優衣庫和Mickey Art合作款

培養藝術消費,從藝術走進生活開始

村上隆與LV合作款

藝術同品牌的融合,讓普通人通過商業化的藝術接觸到當代藝術,是拉近大眾和藝術之間的距離的最佳方式。藝術不再是舊時期王公貴族才能享受把玩的奢侈物了,它隨著時代的不斷髮展已經悄然走到了我們身邊,供我們細細品味感受一種前所未有的視覺洗禮,讓我們接受到一種別樣的文化,在藝術與商業結合後,可以直觀存在並擁有的典藏。品牌為藝術和大眾架起一道溝通的橋樑。

丨藝術商業中心:逛街看展兩不誤丨

另外一種藝術消費的模式就是藝術商業中心的出現和發展。藝術商業中心將藝術帶入我們日常休閒娛樂的商圈,讓藝術為我們日常增色的同時,也給消費者帶來了審美的提高和藝術修養的提升。在此,以K11為例,分析藝術商業中心模式是如何引導人們的藝術消費。

培養藝術消費,從藝術走進生活開始

上海K11

對多數去過K11的人而言,這並不僅僅是一座購物中心,還是一座藝術館、一個旅遊景點。來來往往的人群中,以20、30歲的年輕人居多,其中不乏專門前往一探究竟的遊客,帶著觀賞的心態閒逛,並在各個展覽品前拍照留念,“參觀”似乎已經取代了“消費”,成為人們來到K11的目的。

這也是K11與一般的購物中心定位的不同,鄭志剛理想中希望打造的是博物館零售模式。具體而言,就是將藝術與商業進行結合,人們在這裡除了可以購物,還能進行一系列的藝術活動體驗。

培養藝術消費,從藝術走進生活開始

上海K11

以上海K11為例,在不到40000平方米的購物中心內,商場還在地下3層設置了一個3000平方米的公共藝術空間,舉辦不同的藝術展或講座。此外,在商場不同角落裡,還擺放了十多件藝術品,試圖從空間組合上營造出與眾不同的藝術感。

在電商衝擊下,購物中心經歷了一場“商業寒冬”,而K11通過藝術氛圍的打造,將消費者成功吸引進商場,並贏得口碑傳播效應。接下來,如何將客流轉化成消費,考驗的則是商場的運營能力,藝術終究還是要落腳在商業上。

培養藝術消費,從藝術走進生活開始

首先,在商鋪的品牌組合上,K11有其獨特的選擇策略。例如,上海K11中有20%為首次進入上海,而國際一線品牌則控制在5個左右,另外還有來自意大利、日本、泰國、西班牙、美國等不同國家的餐飲品牌。而武漢K11引進的176家商鋪中,有45%為零售業態,55%為體驗業態(餐飲30%、娛樂15%、兒童10%)。

除此之外,持續不斷的各種營銷活動和不斷變換的活動主題,也是保證商場活力和人流量的重要因素。據瞭解,K11平均每年舉辦十餘場藝術展,以及近百場藝術講座。其中,最為經典的案例是2013年的“莫奈特展”,據統計,整個莫奈特展期間,購票參觀的人數超過了40萬,到現在還依然是中國藝術展覽界的典範。新世界發展2017年的財報顯示,上海K11的月均客流量已達到80萬人次。

培養藝術消費,從藝術走進生活開始

上海K11

另外,在商場管理中,傳統購物中心裡的運營方和商戶大多是純粹的業主與租戶關係,而K11採取的招商模式是租金+提成模式。在零售業租金高漲的背景下,採取固定租金+提成租賃模式的越來越多,這有利於業主和租戶的“雙贏”。首先,對商場租戶來說,該模式能夠為其帶來可承受的租金;其次,對商場運營者而言,當雙方都有共同的利益和目標時,則不得不投入更多的精力來提高租戶的經營水平,包括參與設計零售空間、貨品及商鋪的活動。

顯然,與設計一家商場相比,經營一家商場更需要系統的商業謀略,在K11的藝術與商業結合理想國中,考驗更多的是持久的運營能力。

培養藝術消費,從藝術走進生活開始

培養藝術消費,從藝術走進生活開始

香港K11

可以看出K11在處理商業與藝術的關係時,特別注重兩者的融合,注重為消費者帶來良好的的體驗。做到商戶、消費者、藝術家三者平衡,打造一個藝術商業生態圈。

丨藝術電商與大眾藝術消費丨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現在人們的生活方式除了線下真實環境之外,還包括線上虛擬空間。為了進一步貼近消費者,藝術電商自然而然的誕生了,並且是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

培養藝術消費,從藝術走進生活開始

1990年,全球第一家藝術電商平臺“artnet”出現。1999年,“嘉德在線”的成立,標誌著中國最早一批藝術品在線交易平臺的出現,到了2011年,淘寶試水藝術品拍賣,標誌著綜合類電商正式涉足藝術品在線交易市場。就在中國藝術電商平臺興起之時,作為中國藝術品市場金字塔最底端的、支撐藝術市場持久健康發展的藝術品消費市場正在興起。由此可見,中國藝術電商的起步階段與中國藝術品市場大眾藝術品消費的興起同步,兩者相伴而生。

中國藝術品電商目前的主要經營模式以網上藝術拍賣、網上畫廊、網上藝術信息服務、網上藝術商城四種為主,其中網上藝術信息服務、網上藝術商城帶有一定的創新性。從經營現狀看,藝術電商在普及性、權威性、嚴肅性等方面存在明顯的不足,導致平臺不適合經營高價藝術品。高價位藝術品在藝術電商平臺上成交困難,複製品、衍生品以及中低價原創藝術品是目前藝術電商的主要業務。這些門類恰恰與大眾藝術品消費的需求相吻合。因此,促進大眾藝術品消費市場的發展,成為帶動藝術電商發展的主要動力。

從世界範圍來看,藝術品電商經過兩個發展高潮:第一次發展高潮以蘇富比、亞馬遜和eBay等國際性大公司為代表,這些企業設立了專門的藝術品電商部門。但是,多數創業企業在2000年NASDAQ崩盤後的三年內倒閉,其中包括eppraisal.com、circeline.com、ebay等僅少數企業存活至今,例如1stdibs、icollector、artnet、artfact (後更名為Invaluable)。第二次發展高潮從2008年開始,比較有代表性的公司包括2008年由 ATG Media在倫敦投資建立的Saleroom.com;2011年在紐約建立的Artspace 和 Paddle8;2012年在柏林建立的Auctionata,以及佳士得網上交易部門。

培養藝術消費,從藝術走進生活開始

兩大線上拍賣Paddle8與Auctionata合併後的管理層集體照

到了2016年,藝術品電商發展略見頹勢,例如2012年成立的Auctionata被清算;Paddle8與Auctionata合併後,以600萬美元售出;Artspace 將員工由28人降至4人;Lofty被Auction Mobility以50萬美元收購。而與此相反,藝術品行業的老牌企業佳士得和蘇富比這樣的拍賣行的網上交易業務則發展順利。2016年蘇富比網上交易增幅達20%,至1.55億美元;佳士得網上交易總額已達2.17億美元。而為蘇富比提供網上拍賣技術的Invaluable的交易額則增長30%,Invaluable的網上平臺囊括了5000家拍賣行和藝術品經銷商,月訪問量達300萬人,還為上百家拍賣行提供網上拍賣平臺。

培養藝術消費,從藝術走進生活開始

Invaluable的網上平臺

從發展軌跡來看,國外藝術品電商的發展也是有起有落;有的在入場,有的在離場,有的則一直在場……這和國內藝術品電商市場的發展有諸多類似之處。從發展程度來看,國外一些藝術電商的發展程度與國內也基本保持一致。

而從發展的社會基礎、機制、信譽度、藝術素養等其他要素來看的話,二者還是存在明顯的差距。因此,藝術品電商是一個生態體系,只有這個生態中各個相關體的力量相互融合,才能為行業發展帶來無限可能性,並且給個體、平臺、藝術帶來發展和變化,不是單獨某個環節的少數個體努力所能達到的結果,而是需要進行系統性建設的。

結語

藝術與我們生活越來越近,藝術消費的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除了簡單的買賣藝術品,藝術電商、藝術商業中心,甚至藝術小鎮都逐漸興起,佔據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藝術對於人們來說不僅僅是觸手可及,更是與生活融為一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