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沒的「鐵棒磨成針」出處:彭山「李白讀書台」

前些天到成都彭山考察農創項目之際,跟朋友老胡去尋訪了傳說中的象耳寺。

象耳寺位於彭山東北的錦江鄉象耳村,距離近年聲名遠播的張獻忠江口沉銀的江口鎮不遠。

湮沒的“鐵棒磨成針”出處:彭山“李白讀書檯”

象耳寺牌坊

車行在還算平坦好走的水泥路上,很快我們就到達了象耳寺牌坊。牌坊上有兩幅對聯,有的字跡不知什麼緣故被塗蓋了,看得清的倒是一句“一腳門裡一腳門外可曉得腳步留神”引人深思。

老胡我們停了車,沿著一條綠蔭小道,步行往山門走。遠遠看見了掩映在叢林中的象耳寺,紅瓦黃牆,靜靜地矗立在山谷中。

湮沒的“鐵棒磨成針”出處:彭山“李白讀書檯”

象耳寺山門

據老胡介紹: 象耳寺因處象耳山而得名,在明代以前叫大聖寺。象耳寺初建於南北朝,興盛於唐宋成為蜀中有名的大寺之一,共有九樓十八殿三千一百間,僧眾千餘,出過不少高僧大德。北宋文同曾有《題象耳山》詩云:“轉谷縈巖路始窮,隔林遙望一門通。溪山俱在見聞外,臺殿盡藏懷抱中。像閣罘崽明海日,輕幢瓔玲撼天風。”遺憾的是到了元明清時期,象耳寺就屢遭損壞,漸趨衰敗。

湮沒的“鐵棒磨成針”出處:彭山“李白讀書檯”

象耳寺老建築一角

​還沒進山門前,老胡告訴我一個信息倒著實讓我大吃一驚!據老胡介紹:“大詩人李白—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的傳說就發生在象耳寺這裡!”

湮沒的“鐵棒磨成針”出處:彭山“李白讀書檯”

通往李白讀書檯的山徑

據《四川通志》、《蜀中名勝記》記載:李白少時,曾遊學象耳,數載未果,欲棄學而去。行至寺下小溪,見一老嫗正磨鐵杵,甚奇,問:“磨杵何用?”曰:“磨針以使。”李白震撼,大悟,遂返。後常登此石勤學不輟,終成大器。“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即典出於此,此石也得名“李白讀書檯”。《太白全集》有詩為證:“象耳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據說,老媼自言姓武,所以後來李白將溪旁一巖取名“武氏巖”,並將磨針處取名“磨針溪”。

湮沒的“鐵棒磨成針”出處:彭山“李白讀書檯”

李白讀書檯現狀

循著一條石階小徑,小徑兩旁雜草叢生,看來是很少有人來。雜草掩映中,我們來到了一塊佈滿苔蘚和野草、有約一人多高、八仙桌見方的大石前——傳說中的“李白讀書檯”,上面鐫刻了讀書檯傳說的由來,不過字跡有些都模糊了。

湮沒的“鐵棒磨成針”出處:彭山“李白讀書檯”

李白讀書檯現狀

石臺前有一潭溪水,想來應該就是“磨針溪”。也許因為最近這些天下大雨的緣故,溪水渾濁而泛著泥黃,溪旁還倒著幾棵不堪山雨的樹木,這景象多少讓人有些沮喪。

湮沒的“鐵棒磨成針”出處:彭山“李白讀書檯”

磨針溪現狀

我很難想象“李白—鐵棒磨成針”這樣一個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傳說,出處是今天這幅不堪的景象!站在文化旅遊的角度,我深深地感嘆這樣一塊資源被湮滅和荒蕪,實在是讓人相當遺憾!

湮沒的“鐵棒磨成針”出處:彭山“李白讀書檯”

磨針溪現狀

我覺得如果依託於“李白—鐵棒磨成針”的故事影響力,將李白讀書檯、磨針溪、象耳寺、象耳山等進行統一的整體文旅策劃,圍繞“李白讀書文化”,將現有景區自然及人文環境進行有效的保護和包裝,再結合未來“張獻忠江口沉銀博物館”的建成,象耳寺“李白讀書檯”應該是能夠形成彭山旅遊的另一張全國性名片的。

希望這樣有價值的文化遺產不要繼續被輕視和湮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