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补短板:投什么?钱从哪来?

基建补短板:投什么?钱从哪来?

文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刘琳

“补短板”正在成为各地各级政府经济工作的关键词。

8月2日,贵州省政府召开常务会议提出,要积极主动精准对接、深挖潜力,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保障必需项目的资金需求,确保基本民生和脱贫攻坚支出。

时隔一周,8月9日,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信息显示,盘县至兴义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已于近日由中国铁路总公司和贵州省政府联合批复,标志着贵州省市州所在地“市市通高铁”项目全部获批建设。

贵州地貌复杂,近年来在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领域不断发力,最新铁路项目的获批,更是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一个体现。

7月31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补短板作为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

在这样的政策部署下,贵州加速推进基建的举措并非个例。进入8月后,山东、江西等多地先后召开会议,提出要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稳投资抓手

对于当前经济运行,7月3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用“稳中有变”予以概括,“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会议对“变”字给出了这样的解析。

仅从内部环境来看,新问题新挑战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同比增长10.4%和6%,增幅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1个百分点和2.6个百分点。

国家信息中心研究员祝宝良表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虽然同比下降,但总体趋势保持平稳,并且从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来看,其增幅呈大踏步提升的趋势。

“内部经济环境中,更为严峻的问题体现在投资上。”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说。曾任职于中央政策研究室的他梳理历史数据后发现,今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6%的同比增幅落在多年来低点,“这可以说是目前宏观经济形势出现的最大变化之一。”

面对变化,稳中求进仍然是中央政治局会议确定的工作总基调,会议要求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

从内部环境来看,“消费增长总体平稳,而且消费的持续增长不能凭空出现,要以稳定的就业和不断增长的收入水平做基础,这二者又依托于投资的增长和产业的发展。”王军说,“因此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投资就成为重要选项。”

投资细分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民间投资同比增长8.4%,比去年同期加快了1.2个百分点,而民间投资参与较多的制造业投资也呈现较好的局面,2018年上半年制造业投资增长6.8%,增速连续三个月回升,比一季度加快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1.3个百分点。

掣肘之处则主要体现在基建领域,2018年上半年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幅仅7.3%,而去年同期水平为21.1%,增幅明显收窄。

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表示,2017年以来金融严监管影子银行融资,再加上2018年上半年地方债发行、中央财政划拨节奏较慢等因素,导致2018年上半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幅下滑。

多位专家对记者表示,上半年基建投资增速降低,正是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一个重要背景。基础设施建设兼具稳投资、精准脱贫攻坚战、污染防治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等多重属性,既可以调动内需,又能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成为下半年确保经济延续稳中向好态势的重要抓手。

王军认为,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未来经济政策在短期加强需求调控,中长期应继续通过改革手段深化供给侧结构调整。

基建空间几何

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意味着2018年下半年基建投资增速有望企稳回升。“基建投入将有更加广阔的空间。”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马晓河表示。

据记者了解,交通运输领域将成为未来基建补短板的一个重头戏,并与精准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集中发力。

从2018年上半年情况看,交通运输领域的基建投资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比如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高速公路完成投资分别同比增长12.8%,明显高于基建投资整体增速,但农村公路完成投资同比增长仅为1.8%,普通国省道、水运建设在全国范围则出现同比下降,降幅分别为13.2%和9%。从不同区域来看,东部地区情况较好,国家发改委网站数据显示,东部地区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6.1%,中、西地区完成投资分别同比下降0.2%、7.9%。

这一情况在下半年以及未来几年预计都将有所改善。5月30日,交通运输部印发《交通运输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其中农村公路、贫困地区公路建设成为重点,该计划提出力争到2019年底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硬化路,到2020年贫困地区国家高速公路主线基本贯通,并基本完成乡道及以上行政等级公路的安全隐患治理。

此外,铁路仍将持续成为交通基建重点,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高铁、地下管廊的建设。仍以贵州为例,贵州省发改委近日表示,2018年贵州省还将建成铜仁至玉屏高铁,2019年将建成贵阳至成都高铁和六盘水至安顺高铁、贵阳市域快铁环线,贵阳至南宁等高铁将加快建设。

“道路建设和改造需要一定周期,这些计划将从下半年开始带动投资。”马晓河说。7月23日,交通运输部召开半年工作会,提出下半年要扩大交通运输有效投资,加快推动项目落地,夯实项目储备,争取做到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

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基建投资与污染防治攻坚战、精准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和改善民生结合,将使农村电网、水利、节能环保等设施建设成为补短板的另一重点。此外,雄安新区、海南自贸区、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的建设,也将撬动基建投资。

最近一个月,国家发改委投资司组成调研组,分赴河南、湖北、江西、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开展基础设施投融资实地调研,并围绕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创新,开展专题研究。从行业来看,除交通领域外,水务与园区开发,正是主要调研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业内人士表示,补短板不局限于交通运输、水利环境等基建项目,也包含信息服务业等“新基建”,创新经济、新动能也将是补短板的重要抓手。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我国制造业投资虽然增幅较为乐观,但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13.1%,比去年同期下降了8.4个百分点。“推动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信息通讯等基建必不可少,这也将成为下一步我国基建增长的一个看点。”马晓河说,与民生有关的投资需求也将有持久生命力,新的需求正在不断涌现。“比如中心区公共轨道的建设与升级,新老城区综合管廊、立体停车场、充电桩的建设等等。”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研究员贾康说。

保障政策护航

基建投资任务繁重,不过宏观经济政策仍强调“稳”字当头。7月2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求保持宏观政策稳定,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7月31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不仅提出“稳金融”,还指出要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协调好各项政策出台时机。

那么未来基建补短板,融资需求如何解决?据记者了解,下半年政策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获得资金支持,将有多个途径。

从财政政策层面来看,加快地方政策专项债券的发行将是一项有力支持。今年前7个月,我国地方政府共发行专项债超过5000亿元,相比全国人大批准的全年1.35万亿元的额度,尚有约8000亿元规模有待年内释放。这意味着,作为稳投资的重要抓手和资金筹措途径,下半年专项债发行将提速推进。此外,在财政部PPP中心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清理工作已告一段落的背景下,下半年PPP投资预计将提速。而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与项目缓解资金饥渴。

从货币政策层面来看,金融机构可能对一些融资平台的在建项目提供“托底性”的资金保障。7月2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保障融资平台公司合理融资需求,对必要的在建项目要避免资金断供、工程烂尾。

“这可以理解为有两层含义,一是融资平台公司可以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等资金支持,二是这种保障只是托底,避免工程烂尾,绝不是指全面刺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徐洪才说。

此外,在上半年增长势头突出的民间投资,也将成为下半年补短板的一项资金来源。“在交通、油气、电信等领域推一批以民间投资为主、投资回报机制明确、商业潜力大的项目。”马晓河说,“这就需要进一步深化投资领域的放管服改革,这样才能进一步调动起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再压减一半”的要求。近日,住建部相关人士表示,改革重新梳理设计了统一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大力推行并联审批,扭转审批一个项目要跑十几个单位的局面。

2018年5月,全国有16个地区已经开展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的每个审批阶段要确定一家牵头部门,由牵头部门组织协调各相关部门开展审批,并在规定时限内完成。按照改革时间表,2018年试点地区审批时间要由目前平均200多个工作日压减至120个工作日,并在2019年将试点推开至全国范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