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放水不能解決經濟增長問題,還要減稅

7月份的經濟數據又公佈了,有些項目看上去並不令人感到樂觀。

先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018年7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6.0%,與6月份持平。1-7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6%,增速較1-6月份回落0.1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似乎在減緩。

只放水不能解決經濟增長問題,還要減稅

再看固定資產投資,2018年1-7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355798億元,同比增長5.5%,增速比1-6月份回落0.5個百分點。從環比速度看,7月份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增長0.43%。其中,民間固定資產投資222649億元,同比增長8.8%。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也在趨緩。

只放水不能解決經濟增長問題,還要減稅

我們再來看消費情況。2018年7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734億元,同比名義增長8.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5%,以下除特殊說明外均為名義增長)。其中,限額以上單位消費品零售額11419億元,增長5.7%。如果和前面的月份對比,增速也是越來越慢的。

只放水不能解決經濟增長問題,還要減稅

最後我們看看房地產行業。2018年1-7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65886億元,同比增長10.2%,增速比1-6月份提高0.5個百分點。也就是說,雖然也有所不繼,但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還在加快。

只放水不能解決經濟增長問題,還要減稅

形勢很明確了,消費不振,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也上不去,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增速也在減緩,唯一增長迅速的是房地產投資,儘管後續增長也很可疑。廣州8月份的第一場土地拍賣幾乎全底價成交,恐怕連開發商都不敢大手筆拿地,之後也難以有大量資金投入開發。

放水怕是不管用了

7月份不是進行了一輪放水麼?自7月5日起,下調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進一步推進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這一下子就是約7000億元人民幣的資金。

觀潮君在《去槓桿引發錢荒,降準續命?》裡早就提到過了,去槓桿會讓政府、房地產和國企壓力巨大,現金流緊張,所以需要釋放流動性緩和一下。本質上,下半年會穩槓桿,這不意味著流動性會加大很多,中小企業苦日子還有很長一段時間。

而且還有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大家千萬不要忽視。

中國7月M2貨幣供應同比 8.5%,預期 8.2%,而6月份的前值為 8%。M2貨幣供應增長速度加快,這說明放水已經到達金融機構,似乎能夠流入實體經濟。

但是中國7月社會融資規模1.04萬億元人民幣,預期 1.1萬億元,6月份前值 1.18萬億元,也就是說,社會融資規模不但達不到預期,還低於上個月,這水怕是放不出去了。

為什麼放水效果差了?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

其實很簡單,放水其實就是釋放信貸的寬鬆,如果信貸被用於支持有效的投資,即使未來生產潛力得以提升,那麼就可以得到清償。但是信貸創造可能導致週期性過度投資,造成實際資源浪費和債務積壓,現在就是類似的情況,週期性過度投資已經出現了,使實體經濟資源配置失靈,債務積壓,導致債務問題越來越嚴重,不得不借新債還舊債,這就是現在企業面臨的困境。

很多靠固定資產投資來拉動經濟的地方,已經出現了這樣的問題,即投資回報率越來越低。在《天津的今天就是重慶的明天》裡觀潮君就提到,天津和重慶的固定資產投資效果係數越來越低。天津2007年固定資產投資每增加一元,當地GDP能增長0.69元。而到了2017年,天津投資固定資產一塊錢,只能拉動0.063元GDP。與之類似的是重慶的固定資產投資效果係數,從2001年的0.27下跌到2017年的0.11。

更可怕的是,依賴固定資產投資拉動經濟,讓天津和重慶積累了大量城投債。去年天津城投債佔公共財政收入比648%,高居全國各省級行政區第二,重慶的這一數字則是511%,高居第六,可以說重慶正在一步步上天津老路。

而在全國範圍內,依靠固定資產投資拉高GDP可不止天津和重慶。這種模式一定要得以扭轉,因為槓桿也加不上去了,依靠借新債還舊債只是推遲危機爆發的時間,而現在要做的是主動穩槓桿,把槓桿去掉。

放水之外,還要減稅

目前還是想盡辦法讓水放出去,貨幣供應充足,並鼓勵大家投資,就連資管新規的發佈單隻公募理財產品的銷售起點都由目前的5萬元降至1萬元。急切想盤活各類資本,但效果不如人意,這又是為什麼呢?

很大一個原因在於,中國經濟的負擔實在太嚴重了,再加一點重量,就會受不了。

比如最近,北京房租整體漲幅同比超過10%,特別是五環、六環附近的房子,根據面積大小,很多都是500元、1000元地往上漲。這就導致北京租房者的房租收入比已驚人地超過58.6%。

就連目前互聯網界的新星今日頭條和快手都開始組建杭州研發部門了,很難說不是因為北京從房租開始的生活成本全面上漲讓它們不得不考慮到別的地方降低成本。這還是賺錢容易的新型互聯網明星企業,就更不用說舉步維艱的製造業了。

對於企業來說,它們的核心訴求就是降低成本,把產業遷出去都變成了無奈之舉。難道就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嗎?

其實,最好的給企業和個人減負的做法,就是減稅。

就以最近被討論比較多的個人所得稅為例,如果個人所得稅能夠減輕,民眾手裡就有更多的錢,就可以刺激消費,進而消費升級。目前恆星的假冒偽劣商品在消費升級的過程中也會消失。反之,如果民眾手頭沒有錢,只會節衣縮食,不僅無益於消費,導致消費降級也會讓假冒偽劣大行其道——沒人願意買假貨,只是因為沒錢而已。

而在企業端,需要現金流並能夠去槓桿的時候,減稅能減輕企業負擔。在供應鏈上的企業,上游稅收減輕了,自己的原材料成本也就會降低,最終有利於整條產業鏈的發展。更何況本身企業就有著很重的借貸壓力,減輕了負擔後,可以用省下的錢來去槓桿,也有助於穩槓桿任務。

企業有了錢,經濟就會更具活力,會僱傭更多人,這樣第三季度政/治/局/會議通稿裡至關重要的穩就業也就可以保障了。

總之,單純放水不能解決目前遇到的經濟增長問題,應當結合減稅,切實減輕企業和個人負擔,否則很有可能連放水都放不出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