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宾芳:让艺术之光照耀大凉山

汪宾芳:让艺术之光照耀大凉山

版画家汪宾芳在大凉山采风时与彝族同胞

企业家日报湖南讯(首席记者李凤发 刘信军 )用刻刀与画笔描绘民族情深,用大爱和情怀谱写民族团结的乐章。与共和国同龄的版画家汪宾芳30多年来不畏生活艰苦,深入四川大凉山区,与彝族同胞同吃同住同劳动,创作了大量反映大凉山地区的风土人情版画和国画作品。在《人民日报》、《求是》杂志等全国报刊杂志发表,把大凉山地区彝族同胞落后原始的贫困面貌,用一张张版画与国画真实直观地展现给全国人民,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大凉山地区贫困与落后现状的极大关注,汪宾芳以他的艺术之光照耀了大凉山。2013年11月,国家对大凉山地区进行精准扶贫。如今,大凉山人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改变。

汪宾芳:让艺术之光照耀大凉山

版画家汪宾芳《阳光照耀着大凉山-母亲》木刻原版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为了寻找艺术梦境中最美丽的东方人文,汪宾芳通过筛选大江南北的人文美景,最终将目光锁定在四川大凉山。30多年来,每年固定7月-9月份的时间,从喧嚣的大城市只身来到四川西南凉山地区,一住就是数十天。筹集近200万元资金帮扶贫困的大凉山人民,与当地同胞结下了深厚情谊。他走遍大小凉山,收集了大量彝族人物资料,独特的自然风情与社会风俗给他带来了强烈的创作灵感。他以艺术的眼光启迪画笔下丰富多彩的民族生活,于是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组组彝族人民古老的生活场景,一幅幅绚丽的民族风情,一缕缕苍朴幽远的大凉山之魂。其作品早在1980年就进入中国美术馆、军事博物馆等地展览。他说,那里的人们有着轮廓分明的五官,那里的服饰有着古朴鲜艳的色彩,那里的风俗有着绮丽翩然的图腾,那里的大山是苍朴遒劲的神祗。

汪宾芳:让艺术之光照耀大凉山

版画家汪宾芳在大凉山采风时与彝族同胞

艺术,如果要深刻地表现她,就必须要深刻地走进她。汪宾芳版画主要以黑白木刻和“原版”木刻两种形式为主。他的黑白木刻是一种直接将素描造型转化而成的、带有其个性的独特木刻形式。他的“原版”木刻则是与绘画结合,直接刻制在木刻上,可以直接展览陈列,其艺术原创性与价值尤为值得重视。他近年来深入农村寻找新的突破点,在家乡湖南省衡南县花桥镇蒋家大屋,他找到了苦苦追寻的创作原型“篮蓬”。篮蓬本是湖湘农家晾晒农产品的普通工具,在汪宾芳老师的刻刀下从新绽放了光芒。作品一问世就获得版画界一致好评,藏家们也是争相收藏。

汪宾芳:让艺术之光照耀大凉山

版画家汪宾芳创作原型“篮蓬”与版画作

汪宾芳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大凉山,都深深爱着自己的家乡。2014年5月,65岁的汪宾芳先生将100幅版画、国画作品,以及“母版”无偿捐献给了衡南县文化馆收藏。时任衡南县文化馆馆长胡朝阳在感谢汪宾芳的文中写道:在《大凉山人物卷》的版画作品中,汪老师着力实践着古典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大胆地借鉴西方版画的技巧,在斜排线与曲排线的交叉使用中融入东方审美的理念,通过多层刻写与堆积增加人物的面部皱纹、胡须与斑点。仿佛是神在创造,飞旋的年轮为人物递增了岁月的艰辛,线条与生命的交织中,呈现出生活的沧桑感与老去的节奏感。当你被震撼时,他为人物点刻的目光不仅仅是精准的光感度,而是他自己的生命泪水。当你被震撼时,他为人物面颊轻抹的笑痕,不仅仅是细腻的情怀,而是他自己生命的质感。那些彝族同胞脸上含泪的忍耐和身上无言的苦痛,都是古老土地上黎民众生的无常。汪宾芳先生赋予作品人物以强烈的悲悯同情,并赋予大凉山般沉默如山的尊严,令观者肃然起敬。

汪宾芳:让艺术之光照耀大凉山

版画家汪宾芳老家衡南县泉湖镇的工作室

他的作品震撼人们的心灵,以刀法丰富变幻与精妙组合,追求艺术创作的独特性而创作的版画作品,享誉国内外。其严苛的创作态度让艺术界所折服,他甘于寂寞,精益求精,为了艺术创作,几年前他从喧嚣的城市搬到乡下,在老家衡南县泉湖镇潜心耕耘,以一个工匠的态度在一块块木板上刻出一幅幅精美的大作, 用真善美描绘人间真情,用铁骨钢刀演释他不平凡的作品,铸造不平凡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