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最会写游记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当地时间 8 月 11 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维迪亚达·苏莱普拉萨德·奈保尔(V.S. Naipaul)于伦敦的家中去世,享年 85 岁。

再见,最会写游记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或许在中国,奈保尔最出名的作品是《米格尔街》以及他的旅游文学“印度三部曲”——《幽黯国度》、《受伤的文明》及《百万叛乱的今天》。

《米格尔街》书中讲述了这条街上的一群“小人物”:“哲学家”波普,要做一样叫不出名字的东西;“艺术家”摩根,扬言美国国王会来买他的花炮;“诗人”布莱克·华兹华斯,在写一首全世界最伟大的诗;“机械天才”巴库,百折不挠地改造一辆辆进口汽车……他们兴高采烈地,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

即便这是一本 1959 年出版的小说,是否也像极了现在的生活?

再见,最会写游记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图:奈保尔,1968年

没错,在奈保尔的写作中,最受人称道的就是他堪称极致的“洞察力”。印度裔,出生于中美洲,生长在乌拉圭,18 岁时获得奖学金到英国牛津大学留学,定居伦敦,一生游走或亚美欧各地……但一如他自己所说,印度不是他的家,在伦敦他也只是过客。

无论是哪里,他都在以一个“局外人”、“旅行者”的身份与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

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奈保尔花了很多时间在全球各地旅行。他穿越了至今仍然战乱频繁的非洲,穿越了孕育人类文明的两河流域,穿越了他流淌着血液的印度……在他的游记中,这些地区复杂的矛盾冲突被毫不遮掩地展现出来,让我们得以看到一块块被遗忘的大陆的文明与痛苦。

奈保尔 1932 年出生于中美洲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一个印度婆罗门家庭,18 岁时获得奖学金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毕业后即开始从事写作。1959 年,《米格尔街》的出版让他获得了声誉,1962 年,该书获得毛姆文学奖,1971 年凭《自由国度》获布克奖,2001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再见,最会写游记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幽黯国度》

An Area of Darkness (1964)

1962 年,奈保尔第一次踏访印度。这是他祖籍所在的国度,也是他父祖辈生活的家园。这次旅行曾被奈保尔寄予厚望——在他心中,这是探询自己历史与身份认同的内心之旅。

可结果却残酷而现实。从孟买、德里、加尔各答一路前行,他的所见所闻令他感到失望和震惊。印度的贫困与丑陋让他感到疏离进而愤怒,而他“暖味的身份”更令他感到无奈与绝望。他不得不承认——印度属于黑夜,一个已经死亡的世界。

这本书就像是一幅画,让印度当地的人群和生活状态跃然纸上。

再见,最会写游记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印度:受伤的文明》

India: A Wounded Civilization (1977)

这是奈保尔代表作「印度三部曲」的第二部。1962 年的印度之旅让他失望,而 1975 年甘地夫人颁布了紧急状态令之后,奈保尔再次来到了印度。

第二次踏上这片土地的他已经不仅限于震惊和愤怒,而是尝试深入现实的背后去探寻原因与本质。他从印度文明的成因出发,将印度现实的独特境遇描绘出来。在他看来,印度这个受伤的国度,正从一个黑暗时代进入另一个黑暗时代。

再见,最会写游记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

India: A Million Mutinies Now (1990)

如果说前“三部曲”的前两部多少难免争议,《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则是奈保尔公认的写印度写的最深沉、最公允的作品了。1988 年,他第三次来到印度。与前两次的描写与探寻不同,这次他直接采访了大量的印度人,把当地人的声音与看法完整地记录了下来,自己则扮演了一个聆听者。

这一系列的三部书,从表象出发,以当地人的声音结束,文化、历史与现实混合在一起所产生的反应让游记具有了巨大的力量。如果想去印度,甚至已经去过印度却没读过这几本书,一定要找来看看。

再见,最会写游记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信徒的国度》与《不止信仰》

Among the Believers (1981) & Beyond Belief (1998)

这两本书之间虽然相差了多年,但描绘的都是奈保尔在印度、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这四个亚洲国家的旅行见闻。在两次的旅行中,他探访了相同的国家。从宗教领袖、移民,出租车司机、学生、农民等等不同的人群入手,追踪、观察,描绘了整个国家文化上的撕裂与艰难转型的过程。

相对于作家,书中的奈保尔更像是一位记者,将个人的“小历史”与社会的“大历史”联系起来,把一部游记写成了深度和广度都十分惊人的作品。

再见,最会写游记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南方的转折》

A Turn in the South (1989)

《南方的转折》是奈保尔唯一的美国游记,记述的是他在美国南部的所见所闻,也是他的“美洲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说到美国南方,你可能会想到种族或是农业,但这本书则包含了美国南方的方方面面——历史、宗教、养殖、种植、工业、猫王、音乐、种族甚至就业等等。在书中,美国南方的种族主义虽然消失了,种植园阶层也不见了,但历史留下来的,却仍然难免伤痛与衰败。

除了上面的几部之外,奈保尔还有许多与旅行相关的作品。《重访加勒比》、《失落的黄金国》、《非洲的假面剧》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如果有时间的话,不妨一起找来一看。

从奈保尔感到自己成功的时候开始,他就一直在絮叨自己的死亡。写作对他而言既是“神圣使命”,也是重负,死亡则是解脱。

而阅读,正是对他最好的怀念。

再见,最会写游记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