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精言三句,让你醒悟人生,脱胎换骨,值得牢记

被称为“大道之源,群经之首”的《易经》,自然是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其中一些精粹思想具有历久常新的义蕴,也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这样广大精微的一本国学经典,很多人都会觉得很难读、难记、难懂、难应用。然而,弄通弄懂了这本书里三句话,即可醒悟人生,脱胎换骨。

《易经》精言三句,让你醒悟人生,脱胎换骨,值得牢记

1.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易.坤.文言》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一个行善的家族,它必定有余福,这个余福能够荫庇子孙;如果造了很多恶事,那这个家族不可能长久,子孙必定遭殃。

古人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其实,就算不从“善因一定感善果,恶因一定感恶报”的因果报应的角度来讲,之所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是家风的必然结果。家风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庭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在传统中国文化中,家庭是人格形成的第一课堂。

《易经》精言三句,让你醒悟人生,脱胎换骨,值得牢记

司马光家训里面说:“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意思是,别墅财产留给子孙,他们未必能守住;把书给他们,他们也未必能读,不如布施行善,多积阴德,子孙才能长久地受到我们护佑啊。

父母传给子女的生活知识和人格修养来自于他们的长辈,这种代代相传的价值观、处世原则、行为规范,为一个家庭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遵守、模仿,乃至传承下来,成为这个家庭世代相沿的家风或门风。好的家训家风传承,会成为一个家族每个人一生的航标。一个人如果从小就受良好家风的熏陶,在生活、处世上则会有“法”可依,坚守内心不被外物所影响,人生之路才会走得更好更远,家族才会越来越兴旺。

2.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易经》里面多次提到一句话:“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关于这句话的解释,很多人都认为“自天佑之”是来自于上天的保佑,这是有失偏颇的。在《易经》的世界里上天不会保佑任何人。“自”并不是“来自”的意思,而是指“自己”。“自天佑之”的正确意思是:自己努力,老天才会帮助我们,也就是“自助者,天助之”。

这是一条屡试不爽的真理,它早已被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无数人的经验所证实。秦末起义,项羽率几万楚军在巨鹿大败四十万秦军正是如此。当自己兵力明显弱于秦军,所有诸侯义军却又作壁上观的时候,项羽没有自怨自艾、怨天尤人,而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最终大败秦将王离,迫使章邯领二十万秦军降楚,至此秦军主力被全歼,秦朝名存实亡,百二秦关终属楚!

《易经》精言三句,让你醒悟人生,脱胎换骨,值得牢记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当宋高宗带领群臣纷纷南逃,越过长江,避祸海上,文臣纷纷请降时,是岳飞担起家国重担,北拒金兵,重拾山河!不论金军“铁浮屠”是多么不可一世,岳飞始终没有动摇打败金军的决心,勤练备战,最终在郾城大败金兀术,让金人留下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

有句古语讲:“尽人事以听天命”。不尽人事,就不要期待有什么天命。天命是计划,人是执行。没有执行,计划也等于空。在困难面前,不要等待别人的援助,要自己想办法克服,挺过去。

《易经》首卦“乾”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梁启超在解释这句话时说:“亁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人之生世,犹舟之航行于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如必风顺后扬帆,登岸无日矣!”

自助之人,能傲立于世,能开拓自己的天地,得到他人的认同。勇于驾驭自己的命运,学会控制自己,规范自己的情感,善于分配好自己的精力,自主地对待求学、就业、择友,这是成功的要义。所以,做人处世,也应像天道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靠自己最实在,自强者有天助,越努力越幸运!

3.顺天应人。

顺天应人出自《易.革》:“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事大矣哉!”大意讲的是,夏桀、商纣暴虐无度。商汤、周武顺乎天道,合于民心,放桀诛纣,革故鼎新,改变旧制。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与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这是名篇《曾子》里的话,讲的正是顺天应人的道理:当自己能力有限时,善于发现和利用周边大势所产生的巨大力量和自身所处环境的特点,推动着事情向前发展,最终事半功倍取得成功。

国学大咖曾仕强教授说:“中国人讲求天人合一,其实就是要顺天应人,顺乎天理而适应人情。”所谓顺天,就是按照天道的客观规律办事,应人就是要得到人民大众的拥护,就是正确的为人处事,这样才会有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

《易经》精言三句,让你醒悟人生,脱胎换骨,值得牢记

楚汉战争时期,刘邦顺应人心,与关中臣民“约法三章”,懂得安抚百姓,人尽其用,终得天下人拥戴;而项羽杀伐无度,逆势而行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分封割据,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最终兵败垓下,乌江自刎。

有句俗语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知世故、明人伦是顺天应人的又一重要方面。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能知人,而且还能够与人进行友好的交往,与人为善,善处人际关系,不失原则的同时,又能与人保持友好和谐的关系。

应人,要求我们既要有责任感,义务感,知所当为,有所不为,根据自己在人伦秩序中的地位,来正确行动,既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又要“当仁不让”,勇于承担,尽伦尽份。

国学文化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作为国学典籍的鼻祖——《易经》亦是如此,其内蕴丰富的哲学思想,奠定并指导着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让后人不断获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