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汽车自燃事故影响有多大?掀起新一轮退单潮

8月25日,位于成都的威马汽车研究院内,一辆威马EX5电动车突然起火自燃,现场浓烟滚滚,火势猛烈车子完全被烧毁。

电动汽车因各种原因导致自燃事故频频发生,但像威马汽车这样还未正式对外交付的企业,在自家园区内发生自燃的确实十分“罕见”。

威马汽车自燃事故影响有多大?掀起新一轮退单潮

随后,威马汽车发表官方声明,表示自燃车辆为一辆经过多轮破坏性试验的报废早期试装车,该车已进入拆解程序,事故为电器元件短路引发的火情。

威马汽车自燃事故影响有多大?掀起新一轮退单潮

据了解,威马在整个测试验证过程中使用超过400辆测试车,其中部分零件需要拆卸重复测试其耐久性,因此部分情况下测试报废车并非一次性完全拆解完毕。

由于测试车数量较多,导致报废测试车出现处理上的积压问题,未能按规定及时送达并存放于报废车辆专用停放场地。

威马汽车自燃事故影响有多大?掀起新一轮退单潮

威马方面还称,威马汽车未来的交付车辆将会全部采购高能量密度的VDA电芯,本次着火车辆属于早期测试车,并未搭载未来交付车辆所采用的电芯配置。经过初步排查,起火原因与交付产品无关,对于后续的交付计划没有影响。

不过,也有网友提出疑问:“ 拆解车不进车间吗?”、“内饰破坏性拆解?我看外观没问题啊!”

威马汽车自燃事故影响有多大?掀起新一轮退单潮

即便威马方面对此次着火时间积极应对,但仍引发消费者对该企业生产电动汽车的质量安全性表示担忧。

有消息显示,受本次车辆自燃事件影响,威马汽车已有近1/3的意向客户提交退订申请。对此,威马汽车方面解释称,的确有退订的情况,但退订率在正常范围内,并没有出现大面积退订。

威马汽车自燃事故影响有多大?掀起新一轮退单潮

这部分退订的客户显然是对威马汽车产品信心不足,威马将此次着火事件原因简单的归咎于电器元件短路,也并不能令外界信服,毕竟此前威马被爆出使用有问题电池而遭到外界抨击。

今年6月,一辆使用不过3个月的野马新能源汽车在充电时发生自燃,车辆搭载的电池来自谷神新能源,并被曝出与威马EX5部分产品一致,引发了人们对威马汽车产品质量安全的恐慌。

威马汽车自燃事故影响有多大?掀起新一轮退单潮

在充电时被烧毁的野马新能源车

当时威马汽车联合创始人陆斌在微博给出的回应是:“采用谷神电池的相关产品并非是交付给C端用户”。因此事件,有媒体爆出威马汽车还未开始交付,就已经深陷“退订门”了。

任何一家电动汽车的着火事件,都会对该品牌的品质、企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尤其是对目前争议颇多的新造车企业,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可避免,外界对其造车能力的质疑声也会愈发强烈。这次的自燃事件,不得不让威马在品牌重建方面多下工夫了。

对于这些投入巨大的新造车企,除需要面对各种质量问题疑惑的风险外,还要面对量产车交付的“生死考验”。

关于威马EX5的交付时间,威马方面表示,9月底开始陆续向用户交付新车,是真正大规模交付,预计今年将交付1万台。

威马汽车自燃事故影响有多大?掀起新一轮退单潮

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

因蔚来汽车迟迟不兑现承诺,交车时间拖延,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新势力造车最大的挑战是真正意义上的交付,不是一会儿交付给内部员工,一会儿交付给熟人,而是交付给普通用户。”沈晖还认为,“新造车团队的时间窗口只有两三年时间,如果到不了10万台的销量,就没法活下去。”

在2015年发改委最近期所发布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中显示,面向新的造车企业发放的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目前仅有15家厂商获得了生产资质。而以上这些琳琅满目的造车新势力绝大部分都没有一个明确的量产计划,大部分企业所号称的产能也仅仅停留在书面规划上。

威马汽车自燃事故影响有多大?掀起新一轮退单潮

对造车新势力乃至传统车企来说,规模交车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辆燃油车3万个零部件,电动汽车零部件虽然比燃油车少,也数量巨大,涉及上百个行业协同运作。每一个零部件都要找到适合的供应商,每个供应商都要在规定期限内批量提供品质可靠的零部件。

同时,做成整车后还要运行正常,测试过关,品质可靠。特斯拉可以融资上百亿美元,市场超过通用、福特,但就是搞不定Model 3的量产,足见实现交车的困难。这也是很多传统汽车大佬“看不上”新造车势力的原因之一。

威马汽车自燃事故影响有多大?掀起新一轮退单潮

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曾表示,大部分汽车企业将被淘汰出局,新造车势力经过3-5年的淘汰,80%-90%成为“先烈”是大概率事件,这是个大浪淘沙的时代,无论是谁也挡不住汽车产业发展规律,未来汽车行业并购重组将十分频繁,这将会推动汽车产业发展,但同时也会带来很大的挑战。

与朱华荣在统一战线对怼造车新势力的还有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他在今年4月的北京车展炮轰,互联网公司造车(造车新势力)就是一天到晚在瞎忽悠老百姓,把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之间的矛盾直接公开化。

上述两位传统车企“大佬”的言论也得到了造车新势力代表的认可。车和家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想称,消费者对新造车企业的要求会比传统汽车厂商更严格,最后能够胜出的只有5家左右。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新造车企业生产的电动汽车,消费者看的只是质量是否过硬、安全性是否过高。

对于新造车企业来说,硬实力才是发展的根本,如果在核心技术、生产制造方面不具备很强的能力,就很难立足于市场。那些一味的靠资本砸钱炒概念者,必将原形毕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