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知道戰國長平之戰,春秋的戰爭你知道多少(三)?

大家好,我是歷史的天空history,一個歷史愛好者,淺讀過《二十四史》,追過多年曆史小說。喜歡的請關注或點贊,謝謝。

春秋和戰國,雖然都屬於東周時期,但卻有很大的不同,戰國相比春秋,無論是在社會形態還是經濟科技方面,都有很大的發展。而表現在戰爭上,春秋的戰爭以爭霸為主,戰國以奪城滅國為主,春秋的戰爭以戰車為主,戰國的戰爭以步兵加少量騎兵,春秋的戰爭規模較小,大戰不過數萬人,但到戰國動輒十萬人以上。

很多人對戰國的一些大型戰役有所瞭解,如秦趙長平之戰,魏齊馬陵之戰等,但對於春秋時期的戰爭,卻很少有人瞭解。

春秋時期,主要有四大強國,晉楚齊秦,所以戰爭的主要原因,也大都是他們直接為了爭霸導致的。上次我介紹了城濮之戰,今天我繼續介紹另一場春秋時期比較重要的戰爭。

你只知道戰國長平之戰,春秋的戰爭你知道多少(三)?

秦晉地圖

第三戰:秦晉崤之戰

崤之戰,我猜想能讀出這個字的人十個人中也不一定有一個,這個字讀“xiáo”,崤是山名,這裡曾經發生了影響春秋秦晉霸權的戰爭。

話說秦國當時在位的國君是秦穆公,也是春秋五霸之一(其中一個版本,有爭議)。秦國在秦穆公的統治下,國家日益強大,國勢日盛,所以秦穆公也生出去中原爭霸的野心。

在秦穆公早期,他就開始介入晉國的君位爭奪,晉文公重耳能順利回國登位,也受到了秦穆公的幫助。晉文公時期,秦晉關係一直很好,雙方聯姻,秦國還在晉楚爭霸之中支持晉國,留下了秦晉之好的成語。

然而隨著晉國的日益強大,特別是晉文公成為霸主之後,已經損害到了秦國的利益。,秦晉兩國的裂痕不可避免的產生了。

你只知道戰國長平之戰,春秋的戰爭你知道多少(三)?

  • 首先在周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30年),晉文公會同秦穆公圍攻鄭國,討伐鄭國對晉懷有二心。然而在後面的戰爭中,秦穆公卻在鄭文公特使燭之武的說服下,也基於自己利益的考量,背叛秦晉之盟約,反而和鄭國單獨結盟,並派兵幫助鄭國戍守。

  • 此次事件讓晉國上下非常惱火,但晉文公基於利益和人情的多方考慮之下,並沒有對秦開戰,但兩國的裂痕已經難以消除了。

  • 秦晉兩國的關係就這麼尷尬的維持著,但隨著晉文公的去世,出現了一個契機,秦穆公認為自己能接替晉文公成為新一任霸主。

  • 此時剛好鄭文公也去世了,而秦國還有軍隊駐守鄭國幫助抵抗晉國,戍鄭的秦大夫杞子等向穆公密報,說他們掌握著鄭國都城的城防,建議穆公派兵偷襲鄭國,由他們作內應,則鄭國可滅。

  • 秦穆公不顧大夫蹇叔的反對,派遣百里孟明、西乞術、白乙丙三帥率兵東進,進攻鄭國,然而一路急行一千五百餘里之後,卻發現鄭國已經發覺秦國來襲,做好了萬全準備,秦帥孟明見內應已逃遁,鄭國有了準備,認為"攻之不克,圍之不繼",不如退兵,就襲滅滑國,滿載戰利品而還。

你只知道戰國長平之戰,春秋的戰爭你知道多少(三)?

崤之戰

  • 而此時晉國還在晉文公的國喪之中,發覺了秦國東進的野心,中軍帥先軫認為,秦穆公不聽蹇叔忠告,而以貪婪興師,這是上天賜給我們擊敵的機會,力主攻擊秦軍。大夫欒枝則認為沒有報答秦穆公賜給的恩惠,反而攻擊他的軍隊,這不是為先君著想。先軫說:"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又說:"吾聞之:'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也。'謀及子孫,可謂死君乎?"襄公採納了先軫建議,發兵擊秦,並聯合姜戎一道行動。襄公穿著喪服親自督軍,梁弘為他駕車,萊駒做車右。晉與姜戎聯軍在餚函地區的東、西餚山之間設下埋伏。

  • 公元前627年四月,秦軍進入埋伏圈,在晉與姜戎夾擊下,全軍覆沒,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等三帥被俘,此戰秦軍3萬人被全殲,元氣大傷。

  • 此戰也是戰爭史上有名的一次伏擊戰,在此之前,商周,乃至春秋,都是列陣而站,伏擊戰還是首次見於正史。

  • 崤之戰之後,秦國短暫的強盛之後,就被打回原形。此後兩年也接連打了幾次敗仗,雖然在周襄王二十八年,秦穆公親自率軍伐晉,渡過黃河,焚燒船隻,以示決心死戰,打敗了晉國,但經過數年的戰爭,秦國的國力已經大不如前了。

從此之後,晉、秦關係由友好轉為世仇,秦國東進中原之路也被晉國扼制,秦穆公不得不向西用兵,"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 ,晉國保持了霸主地位,而秦穆公的霸主地位嚴格來說是不被其他各國承認的,他只是霸西戎。

但也是因為這一站,秦國改變戰略方向,此後數百年一直與西戎等少數民族鬥爭,開疆拓土,默默發展壯大,不參與中原爭霸。

本次秦晉崤之戰就說到這裡,下次繼續講春秋的其他戰爭。

有不同意見或者疑問的可以在下方留言。你的支持是我寫作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