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知道战国长平之战,春秋的战争你知道多少(三)?

大家好,我是历史的天空history,一个历史爱好者,浅读过《二十四史》,追过多年历史小说。喜欢的请关注或点赞,谢谢。

春秋和战国,虽然都属于东周时期,但却有很大的不同,战国相比春秋,无论是在社会形态还是经济科技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而表现在战争上,春秋的战争以争霸为主,战国以夺城灭国为主,春秋的战争以战车为主,战国的战争以步兵加少量骑兵,春秋的战争规模较小,大战不过数万人,但到战国动辄十万人以上。

很多人对战国的一些大型战役有所了解,如秦赵长平之战,魏齐马陵之战等,但对于春秋时期的战争,却很少有人了解。

春秋时期,主要有四大强国,晋楚齐秦,所以战争的主要原因,也大都是他们直接为了争霸导致的。上次我介绍了城濮之战,今天我继续介绍另一场春秋时期比较重要的战争。

你只知道战国长平之战,春秋的战争你知道多少(三)?

秦晋地图

第三战:秦晋崤之战

崤之战,我猜想能读出这个字的人十个人中也不一定有一个,这个字读“xiáo”,崤是山名,这里曾经发生了影响春秋秦晋霸权的战争。

话说秦国当时在位的国君是秦穆公,也是春秋五霸之一(其中一个版本,有争议)。秦国在秦穆公的统治下,国家日益强大,国势日盛,所以秦穆公也生出去中原争霸的野心。

在秦穆公早期,他就开始介入晋国的君位争夺,晋文公重耳能顺利回国登位,也受到了秦穆公的帮助。晋文公时期,秦晋关系一直很好,双方联姻,秦国还在晋楚争霸之中支持晋国,留下了秦晋之好的成语。

然而随着晋国的日益强大,特别是晋文公成为霸主之后,已经损害到了秦国的利益。,秦晋两国的裂痕不可避免的产生了。

你只知道战国长平之战,春秋的战争你知道多少(三)?

  • 首先在周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30年),晋文公会同秦穆公围攻郑国,讨伐郑国对晋怀有二心。然而在后面的战争中,秦穆公却在郑文公特使烛之武的说服下,也基于自己利益的考量,背叛秦晋之盟约,反而和郑国单独结盟,并派兵帮助郑国戍守。

  • 此次事件让晋国上下非常恼火,但晋文公基于利益和人情的多方考虑之下,并没有对秦开战,但两国的裂痕已经难以消除了。

  • 秦晋两国的关系就这么尴尬的维持着,但随着晋文公的去世,出现了一个契机,秦穆公认为自己能接替晋文公成为新一任霸主。

  • 此时刚好郑文公也去世了,而秦国还有军队驻守郑国帮助抵抗晋国,戍郑的秦大夫杞子等向穆公密报,说他们掌握着郑国都城的城防,建议穆公派兵偷袭郑国,由他们作内应,则郑国可灭。

  • 秦穆公不顾大夫蹇叔的反对,派遣百里孟明、西乞术、白乙丙三帅率兵东进,进攻郑国,然而一路急行一千五百余里之后,却发现郑国已经发觉秦国来袭,做好了万全准备,秦帅孟明见内应已逃遁,郑国有了准备,认为"攻之不克,围之不继",不如退兵,就袭灭滑国,满载战利品而还。

你只知道战国长平之战,春秋的战争你知道多少(三)?

崤之战

  • 而此时晋国还在晋文公的国丧之中,发觉了秦国东进的野心,中军帅先轸认为,秦穆公不听蹇叔忠告,而以贪婪兴师,这是上天赐给我们击敌的机会,力主攻击秦军。大夫栾枝则认为没有报答秦穆公赐给的恩惠,反而攻击他的军队,这不是为先君着想。先轸说:"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又说:"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襄公采纳了先轸建议,发兵击秦,并联合姜戎一道行动。襄公穿着丧服亲自督军,梁弘为他驾车,莱驹做车右。晋与姜戎联军在肴函地区的东、西肴山之间设下埋伏。

  • 公元前627年四月,秦军进入埋伏圈,在晋与姜戎夹击下,全军覆没,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等三帅被俘,此战秦军3万人被全歼,元气大伤。

  • 此战也是战争史上有名的一次伏击战,在此之前,商周,乃至春秋,都是列阵而站,伏击战还是首次见于正史。

  • 崤之战之后,秦国短暂的强盛之后,就被打回原形。此后两年也接连打了几次败仗,虽然在周襄王二十八年,秦穆公亲自率军伐晋,渡过黄河,焚烧船只,以示决心死战,打败了晋国,但经过数年的战争,秦国的国力已经大不如前了。

从此之后,晋、秦关系由友好转为世仇,秦国东进中原之路也被晋国扼制,秦穆公不得不向西用兵,"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晋国保持了霸主地位,而秦穆公的霸主地位严格来说是不被其他各国承认的,他只是霸西戎。

但也是因为这一站,秦国改变战略方向,此后数百年一直与西戎等少数民族斗争,开疆拓土,默默发展壮大,不参与中原争霸。

本次秦晋崤之战就说到这里,下次继续讲春秋的其他战争。

有不同意见或者疑问的可以在下方留言。你的支持是我写作的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