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炒股一招鮮

2017年諾貝爾獎經濟學獎揭曉,獲獎者是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行為金融學的奠基人。


要說行為金融學和我們做投資的關係還是挺緊密的,它專門研究人在做決策的時候那些不理性的變態行為,比如……

塞勒老師提出的稟賦效應,認為如果人一旦擁有了某樣東西,就會認為它更有就價值,更捨不得失去。塞勒曾經做過一個試驗,隨機挑選一半的人,每人發一個咖啡杯,然後讓有咖啡杯的人給咖啡杯報價來賣,同時讓另一半沒有咖啡杯的人估價來買,結果賣方報價差不多是買方報價的一倍,說明擁有咖啡杯的人認為杯子更值錢。

人總是不想失去已經擁有的東西,稟賦效應可以用來解釋投資中的損失厭惡。同樣是1萬塊,如果你是從本金裡虧掉的,那就肉疼的要命,如果是浮贏虧下來,那心理就會好受好多。但從理性來講,反正虧損都是1萬塊,並沒有什麼差別。

塞勒還進一步用這個理論解釋了著名的股票溢價之謎。股票溢價之謎是說,從長期來看,股票收益能大幅跑贏國債這樣的無風險利率,但是很多人卻不願意買股票,為什麼呢?除非這些人都是極端的風險厭惡者才說得通,但事實上大部分人又沒有那麼高的風險厭惡程度。

塞勒對這個謎題給出了一種解釋,他認為股票的短期波動比較大,可能產生短期的虧損,由於投資者厭惡損失,所以更重視短期可能虧損的痛苦,從而放棄了長期的收益。

進一步,他還提出了“輸者贏者效應”,因為大夥會放大短期虧損帶來的痛苦,所以常常會反應過度,低估表現差的股票,而高估表現好的股票。他研究了1926年-1986年美國的幾百種股票,發現過去3年表現最差的35只,在隨後的3年內發生反轉,將比之前3年表現最好的35只股票平均跑贏25%。

這個結論和直觀上的趨勢交易思路是正好相反的。趨勢交易一般認為,強者恆強,漲的好的有機會漲的更好。後續的研究者用更廣泛的數據分析了這個問題,得出的結論是在3-12個月內,趨勢交易起主導作用;但如果把時間再拉長,則塞勒的反轉理論能夠得到比較好的驗證。

你可能覺得又學會了一套新的賺錢方法,但是別急,市場是不一樣的……在塞勒開創性的研究之後,後續的研究者還研究了美國之外其他多個市場的情況,發現大部分成熟資本市場,都能在長期觀察到反轉現象,但是放到發展中國家的股市,包括A股,就不太靈光了……

但不管怎麼說,塞勒作為一名學文出身的同學,對行為金融學的研究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今年這個獎可能略有意外,但也是實至名歸,祝賀塞勒教授~

今天開盤銀行股領漲,主要受假期間央行降準政策的影響。以前降準都是直接降,最多定向給少部分金融機構降,現在央行也創新出花樣了:這次降準是定向延期降。說是定向,但這次基本覆蓋了大中型的主要銀行,延期是說到2018年再開始執行。也就是說,這次央行的降準,並不是為了解決現在的流動性問題,而是給未來的貨幣政策做一個預期管理,開始學美聯儲了。

銀行板塊高開低走,會議臨近,懷疑有國家隊在控制大盤漲幅,避免盤面出現暴漲暴跌,但深證、中小創表現都還不錯。認為下一階段仍然應該以持股為主,大盤股在國家隊的控制下,我更偏向中等成長性的股票。

本文為微信公眾號“韭菜投資學”夜報,一個金融女的財務自由之路,快搜索一下來關注吧。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炒股一招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