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思托随鉴真六次东渡,并为圆寂前的恩师塑“坐像”

在日本古都奈良的唐招提寺内,供奉着一尊唐代高僧鉴真大师的干漆坐像。这座干漆坐像,是公元763年鉴真圆寂后,按照他的遗嘱,由其弟子——山东沂蒙人思托亲手塑成,至今已有1200余年,是日本的千年国宝。

思托俗姓王,家住临沂市兰山区双湖村。他自幼聪慧,受环境熏陶,决心献身佛事,先在家乡开元寺剃度为僧,后到天台山学天台教,而这为后来掩护鉴真东渡提供了诸多便利。

山东人思托随鉴真六次东渡,并为圆寂前的恩师塑“坐像”

思托制作的恩师鉴真干漆坐像

思托后入扬州大明寺,受戒于鉴真,并跟他学习戒律。鉴真少年时代出家到大云寺,后随老师到洛阳。唐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又到都城长安,在佛寺受戒,以后又在洛阳、长安各寺院,遍研佛教经典。唐开元二年(公元714年),鉴真回到家乡扬州,成为大明寺高僧。思托在扬州大明寺期间,成为鉴真的爱徒。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日本荣睿、普照两名僧人,跟随日本遣唐使来到中国。他们到扬州邀请高僧到日本担任授戒大师。但当时大明寺众僧皆“默然无应”,唯有鉴真表示“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决意东渡。鉴真决定东渡后,思托等21名弟子准备随行。

当时唐朝限制国人渡海出国。为避免被发现,由曾在天台山的思托出面,假称到天台山国清寺供养,暗渡陈仓。后因东渡中与他僧产生纠纷,鉴真被诬告,因而首次东渡夭折。第二年,鉴真与思托等人用巨款买了艘军用船,又准备出海。但船未驶进大海,就连遇风浪,船身损坏严重,二次东渡再次失败。鉴真又派思托找人修船,为第三次出航做准备,又不幸触礁搁浅。第四次下海,思托带领30多人,以去天台山国清寺供养为掩护,再次暗渡陈仓,却被官府发现而追回。鉴真的第五次东渡最为惨烈,船只入海后遭到恶风怒涛袭击,在海上漂浮14天,最后到了海南岛崖县。返途时鉴真突发眼疾,双目失明,大弟子祥彦也不幸圆寂,连邀请他的日本僧人荣睿也病故了。

因为东渡连续失败,连鉴真也产生了动摇。他觉得海南岛距离印度较近,产生了航行去印度的想法。但荣睿在临终前,恳请鉴真务必东渡,弘扬中土佛法。鉴真深受感动,东渡之心遂不再动摇。

当时随他东渡的21名初始弟子,见屡次失败,先后退出,思托成为始终追随鉴真的惟一弟子。

山东人思托随鉴真六次东渡,并为圆寂前的恩师塑“坐像”

1980年思托所制的鉴真干漆夹纻像首次回国展出,受到热烈欢迎

天宝十二年,鉴真第六次启航。思托追随鉴真多年东渡终于成功。在鉴真双目失明后,思托不离左右,成为他的一双“明目”。到达日本都城奈良后,天皇派人在都城正门迎接,随后颁布诏书。

鉴真接受诏书后,着手筹备立坛授戒和设立戒坛院。思托独具天赋的的建筑和雕塑才能,在营建唐招提寺、雕塑佛像上发挥得淋漓尽致。鉴真后来被天皇任命为大僧都,规定日本僧徒非经其授戒不予承认。而思托也被授予“传灯大法师”,协助鉴真管理寺庙。鉴真和思托将中国建筑、雕塑、医药、音乐介绍到日本,受到日本人的称赞。

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75岁的鉴真病危。在临终前,他表示希望坐化,并请求思托为其塑坐像。思托便亲手为鉴真塑造干漆坐像,供奉在唐招提寺内。思托塑造的鉴真干漆坐像,成为日本的传世国宝。1980年,鉴真干漆坐像回到祖国,先后在北京、扬州等地巡展,受国人瞻仰、追思。

鉴真圆寂后,思托继任唐招提寺长老。在他的管理和维持下,唐招提寺成为日本最重要的佛教圣地。更为重要的是,鉴真东渡后不久,便发生了安史之乱,相关史料保存较少。而思托著有《大唐戒律师僧名记大和上鉴真传》,是“鉴真东渡”这段勇敢和神奇历险的唯一记录者。

颇为巧合的是,在鉴真的故乡扬州,其树立的鉴真雕塑,材质便来源于山东的白麻石,而制作也是由山东能工巧匠来完成。(新锐大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