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24:宋真宗趙恆,簽訂澶淵之盟、打了勝仗卻賠了錢

趙恆是太宗皇帝趙光義的兒子,太祖趙匡胤的侄子,對歷史不是很瞭解的朋友,可能比較陌生,但關於神宗皇帝的很多典故,都不陌生,比如“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就是神宗皇帝說的,還有“狸貓換太子”也是這個時候。

三度改名、待人寬和

趙恆原名是:趙德昌,後改名為:趙元休,在後改名為:趙元侃,當太子後,改名為:趙恆。咱們下面的內容都以“趙恆”統稱,四個名字,小編也傻傻的分不清了。

趙恆小時候非常聰明,英明睿智,伯伯,也就是“二大爺”太祖趙匡胤非常欣賞,趙恆未稱帝之前,對朝臣非常恭敬,每次和大臣分別,都要送出門。

沒可能當皇上的當了皇上

太宗皇帝趙光義共有九個兒子,最看重的是長子趙元佐,趙元佐從小也是聰明過人,最重要的長的非常像長趙光義,可惜的是後來因為趙廷美的案子發瘋,只得作罷。

看著長子趙元佐不能當太子了,就開始培養次子趙元佑(後改名:趙元僖),而且趙元佑也非常出色,太宗皇帝已經認定他為皇儲了,如果不出意外,皇位一定是他的,但不幸的是,趙元佑身染重疾,英年早逝,太宗皇帝悲痛欲絕。

雜談24:宋真宗趙恆,簽訂澶淵之盟、打了勝仗卻賠了錢

從此,儲君之位空缺,太宗皇帝對其他幾個兒子,都不滿意,所以一直也沒有確定太子人選,到後來,太宗被箭所傷,自己覺得快死了,不得不確立太子了。就找寇凖商量,寇準說三子趙恆合適(當時叫趙元侃),雖然太宗皇帝不太喜歡這個兒子,但其他人更不喜歡,也就非常不情願的立他為太子。

三年後,太宗皇帝駕崩,趙恆登基為帝,這之間也經歷了宮廷政變,趙恆繼位,改元鹹平。(真宗皇帝共用三個年號:鹹平、景德、天禧,期間還有一個大中祥符)

鹹平之治

真宗趙恆繼位之後,非常勤政,任用能臣武將治理朝政,多次減免稅賦,耕地面積大幅度增加,又引入先進稻種,百姓富足,另外商業蓬勃發展,貿易盛況空前。

雖然大宋王朝的地域面積,相比對唐朝小了很多,但當時GDP是非常高的,大宋整體上雖然軍事羸弱,但真宗前期還是可以的,難得的太平盛世,無論人口還是經濟,相比於唐朝都有很大的提高,史稱“鹹平之治”。

澶淵之盟,打了勝仗、賠了錢

真宗繼位第七年,改年號景德,元年時,契丹人大舉進攻大宋王朝,由於太宗北伐失敗後,大宋臣民一直畏懼契丹狗賊,這一次契丹人南下,大宋朝臣很多都提議難逃,真宗也有些畏懼,也有南下之意,當時宰相寇準力勸皇帝,真宗皇帝決定御駕親征。

雜談24:宋真宗趙恆,簽訂澶淵之盟、打了勝仗卻賠了錢

真宗皇帝親征,大大鼓舞士氣,加上契丹自身原因,宋軍大獲全勝,契丹狗賊有意講和,真宗皇帝也覺得打仗是勞民傷財的事情,為天下蒼生計,也贊同議和,與契丹人簽訂條約,只是這個條約,哎,看一下具體內容吧

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尊蕭太后為叔母,後世仍以世侄論,大宋永遠稱侄子,大遼歸還宋遂城及瀛、莫二州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故史稱“澶淵之盟,這可是我們大宋王朝戰勝的啊,這之後,大宋每年都向遼國進貢,持續了百年。無論怎麼說,大宋百姓也獲得了百年和平。

封泰山、封玉帝

“澶淵之盟”對真宗皇帝來說,畢竟是一種恥辱,而且真宗皇帝既不願意打仗、害怕戰亂,又想做出一番功績,大臣建議,不如來個封禪大禮。

首先,真宗皇帝封泰山神為“天齊仁聖帝”;封泰山女神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而後,又到山西汾陽去行“祭祀后土”。

雜談24:宋真宗趙恆,簽訂澶淵之盟、打了勝仗卻賠了錢

而且還親自為玉皇大帝造像,封玉皇大帝為: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玉皇大天帝,還編出一個謊言“關公大戰蚩尤”,真宗皇帝非常信道教,很多道教神仙,真宗都封過。小編抽時間整理一下,全面說說

文學家

真宗皇帝,不僅僅是個皇帝,更是一個文學家和詞人,趙恆最有名的著作就是《勵學篇》也叫“勸學詩”,先來看一下: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雜談24:宋真宗趙恆,簽訂澶淵之盟、打了勝仗卻賠了錢

應該所有人都熟悉吧,在古代,“學好文武藝、貨賣帝王家”,尤其是窮家子弟,讀書是惟一可以飛黃騰達的機會,科舉對於所有人都是公平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基本也就概括了讀書的目的和追求。

結束

真宗皇帝和父親太宗皇帝,都是非常體恤百姓,而且文學造詣也很高,但澶淵之盟,後世評價不一,當時百姓確實因此得到安寧,但從歷史來看,似乎略顯窩囊,大宋後面皇帝也就按照這個條約,年年納貢、歲歲稱臣,拿金錢換取和平,殊不知,契丹如同倭寇,永遠講不通道理的,只能打、打、打,只有打怕了,才會心服。您怎麼看?

史書記:君明臣良,家給人足,刑措不用,契丹請和,示以休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