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痛失「華爾街之王」稱號,固收業務放下身段從頭再來

最近高盛內部開始湧起一則軼事,那些過去習慣於和各大公司CEOs或董事長打交道,為其提供交易和融資服務的投資銀行家們,現在開始放下身段“屈尊”和各公司的首席財務官CFO甚至財務人員。這一舉動的背後,是

高盛逐漸開始的業務方向的轉移

就在上個月,大摩的市值十多年來首次超過了高盛,而在2010年時,高盛的市值高達大摩的兩倍還多。高盛痛失華爾街之王交椅之後,高盛的高管們顯然已經開始想盡一切辦法來扭轉局勢了。

固收交易業務曾是高盛最大的利潤來源,稱它是高盛的金手指也不為過。高盛CEO兼董事長Lloyd Blankfein就是來自於該交易部門,在金融危機時Blankfein曾憑藉CDS的成功賭注帶領高盛大賺一筆。然而,繼一季度固收業務出人意料地低迷外,高盛二季度固收業務(FICC)營收再遭重挫,同比大跌40%,這是高盛固收業務表現連續第二個季度落後於同行

高盛痛失“華爾街之王”稱號,固收業務放下身段從頭再來

事實上,這正是因為高盛過去一向看不上(look down)這種簡單單調的流動性交易(flow business),而更傾向於為其對沖基金客戶打造專業複雜的衍生品來賺取鉅額費用收入。而為公司客戶提供流動性交易(flow trading activity)一直是花旗、美銀美林、摩根大通等傳統商業銀行的收入來源。但據金融時報報道,一切都已發生改變,對沖基金的交易活動已經迫使這家頂尖投行重新思考其目前的商業模式

在去年特朗普當選,對沖基金出於對高增長高通脹以及貨幣政策正常化的預期,紛紛調整自己的資產組合和相關頭寸,交易活動還一度很活躍,但今年以來,特朗普幾乎一事無成,市場卻無比平靜,在平靜如死水而又缺乏方向的環境下,對沖基金乾脆就坐在那裡,什麼都不幹了。顯然,對沖基金低迷的交易活動對高盛的收入形成巨大的擠出作用。

而在高盛本月發佈的二季度財報中顯示,4-6月間僅有1個交易日的交易佣金收入超過1億美元。瑞銀分析師Susan Roth Katzke指出,在過去,高盛

每個季度平均有至少7個交易日的佣金收入超過1億美元

此外,高盛的前高級交易員也表示,高盛極度依賴像Brevan Howard以及BlueCrest這樣的明星基金巨頭,但如果他們什麼都不做的話,你也做不了什麼。

而現在,據英國金融時報,高盛顯然準備要在自己曾經不屑的業務上發力——調整客戶業務比重,增加公司客戶相關業務。根據對高盛的客戶組成對收入的貢獻上來看(2015年數據),高盛主要盈利來源超過一半來自對沖基金和基金經理,分別達到22%和30%,而公司客戶只佔其收入來源的17%左右。但需要指出的是,對沖基金的交易活動顯然是不具有穩定性的,這也就意味著來自他們的佣金收入也是不穩定的。

高盛痛失“華爾街之王”稱號,固收業務放下身段從頭再來

另一方面,高盛和華爾街其它同行一樣,都在希望新的全球規則能夠對限制銀行資本充足率至少5%這一要求做出退讓。這樣能夠刺激銀行增加股東回報。

此外,他們還在期待金融監管的放鬆,尤其是沃克爾規則的放寬,這樣他們又可以從事之前讓他們賺得盤滿缽滿的自營交易業務。不過,在此之前,為了挽救固定交易業務,高盛第一個要做的似乎應該是放下身段,調整客戶組成了

Blankfein近日還對彭博透露,我們不會讓情況繼續變換,之前的商業模式有所失衡,但是以後將會及時修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