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明教授访谈录——关于“刺络亦可以补虚”理论的探讨

问:刺络疗法在教材中对其的功效定为“通经活络、开窍邪热、消肿止痛”,显然是以泻实为主,也就是说,临床中,虚损性的疾病,刺络疗法却列为禁忌症,那么刺络疗法是否可以达到补虚的作用,您是如何看待的?

刘少明教授访谈录——关于“刺络亦可以补虚”理论的探讨

答:自然你说的“通经活络、开窍邪热、消肿止痛等”是公认的刺络放血法的功效,但刺络疗法能够用于虚证的理论实际上早在内经中就有论述,比如,《灵枢·巅狂》中说道:“短气息短不属,动作气索,补足少阴,去血络也。” 《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记载了五脏虚证用刺血治疗:“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病,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内经》之后的历代医家亦有刺络治疗虚证的记载,比如说,唐·孙思邀在《千金方》中记有“胃虚令人病善饥不能食,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阳横络出血”。金元时期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载有:“凡脾胃虚弱,感湿成痰者,三里、气街以三棱针出血,若不愈,再刺足之上廉出血”。对虚证大胆点刺出血,取得了立竿见影的疗效,这也是李东垣在治疗上的一大成就,并且扩大了刺血疗法的应用范围。同时期刺血名家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提到“面肿风”医案:“头项遍肿连一目,状若半壶,其脉洪大,…风肿宜汗,…以草茎鼻中,大出血,立愈”。另外,《儒门事亲》中还载有刺血治疗大热病汗后、劳累之后及年衰火旺之人头发早白、脱白屑等阴虚火旺症,获效亦佳。清代医家傅青主采用眉心刺血治疗气血两脱之产后血晕不语等,对今天针灸治疗妇产科疾病仍有一定影响。

《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必先度其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素问·血气形志》云:“凡治病先去其血……然后泻有余补不足。”《内经》认为,无论虚实必先刺其血络而后调之,也就是说,刺络疗法并不是治疗实证的专利。刺络疗法在有些虚证中的应用却可以得到显著的效果。我在临床中应用刺络之法治疗一些虚损性的疾病,如中气下陷所致的胃下垂,其效果就很好。再如小儿疳积多为脾胃虚弱之证,用刺四缝之法,其效果颇佳,因此不能将刺络之法统统归于泻的作用。

刘少明教授访谈录——关于“刺络亦可以补虚”理论的探讨

问:刺络是以三棱针刺破皮肤,放出一定量的血液,那么对于血虚、气虚的患者采用此方法是否会伤及气血,反而导致虚者更虚,犯虚虚实实之误?

答:我们可以认为刺络实际上是一种刺激方法,通过刺络与出少量血液,这只是一种伴随的状况,放血并不是目的。因此,采用刺络补虚时,要求刺中络脉即可,可采用点刺,散刺,或皮肤针叩刺,使之仅为充血或微见血迹,或放出少量血液,利用这种方法通过对络脉的刺激而达到激发调动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达到扶正补虚的目的。也就是说,刺络这一方法本身也会产生一定的针刺效应,而不仅仅简单的认为是放出瘀血。既然刺络能产生一定的针刺效应,所以也就具有补虚泻实的功效。

在临床中,只要刺络放血方法应用得当,是不会损伤正气的,关键在于刺血手法的熟练和出血量的严格把握。对于虚证的治疗来说,采用刺络时的刺血量,显然较实证的治疗要少些,刺血量用毫升和滴来计算的话,一般来说总出血量小于5ml,是不会导致虚者更虚。另外,在临床中如何应用刺络之法治疗虚证,除了手法有要求之外,还要注重刺血部位的选取,应注重辨证,根据经络腧穴理论,利用腧穴的补泻功效,达到“虚者补之”的目的。

问:那么在临床中对于虚证是如何掌握刺血量和部位的选择?

答:一般而言,采用的刺血工具一定要合适,常应用相对较细的三棱针、注射针头、毫针、或用皮肤针,点刺的针数要少,点刺后不加火罐,用手挤压出血既可。对于部位,我们尽量避开较为粗大的络脉。具体就部位而言,我们应该根据经络,脏腑辨证选穴刺血,背俞穴,原穴及任督脉的腧穴是常选部位。

刘少明教授访谈录——关于“刺络亦可以补虚”理论的探讨

问:久病,慢性虚损性疾病用刺络的中医理论是什么?如中气下陷导致的内脏下垂,胃下垂等采用刺络的理论是什么?

答:所谓久病入络,正如《灵枢·百病始生》说:“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入则抵深…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传舍于经…留而不去,传舍于俞…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着孙脉,或着络脉。”明确说明了病邪由经入络的发展规律,也反映了多种迁延难治性疾病由经入络的病理过程。病久正气耗损,脏腑之络空虚,病邪乘虚而入,邪气病久入深,盘踞不去,病情深痼难愈。久病气血暗耗,五脏六腑皆失濡养。络脉由经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网状分部,是经络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承载着经脉主导的生理功能,络脉广泛分布于内脏与外在体表之中,成为维持脏腑之间,脏腑与外在环境之间广泛联系、协调平衡的通络。通过刺激络脉(以刺络方式为主),可祛除络脉之痼邪,同时又有 扶助正气,协调脏腑阴阳之效。

另外,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中有血,血中有气,《读医随笔》曰:“气虚不足以推血,则血必有瘀”,所谓“刺络出血,针与之相逢而得气”,通过刺络放血,使新血得生,气随血生,这样各种中气下陷之内脏下垂之证必然得愈。

刘少明教授访谈录——关于“刺络亦可以补虚”理论的探讨

问:导师如何看待采用刺络放血疗法治疗虚证、寒证,在治疗的方法上与实证有何区别?

答:显然此法与在实证的中的应用是不一样的,一是选穴不同,根据“虚则补之”的原则,选取具有补益作用的经脉腧穴。二是手法不同,常采用粗毫针点刺,或皮肤针的叩刺,同时配合灸法等法以补虚散寒。三是出血量不同。在临床治疗中,对于虚证的治疗,出血量较实证为少,一般控制在1-2毫升,数滴,甚至刺血部位微微渗血为度。也就是说,临床应用关键在于辨清疾病本身的性质,在恰当的时机,正确选用刺络泻血的部位和手法,掌握好出血量和治疗时间,并且注意总结规律,在施用刺络放血祛邪以扶正、调整阴阳的同时,又不致耗伤精血。

来源:本文选自《杏苑泽霖录——全国首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导师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集》,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张伯礼黄璐琦。人卫中医编辑整理。

诚邀稿件,欢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