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晋江好经验 推动商务高质量发展

学习晋江好经验 推动商务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晋江这个曾经的“高产穷县”,闯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县域发展路子。晋江的发展,坚持了以开放发展理念为引领,不断夯实开放发展根基,把握开放发展机遇,增强开放发展动力,提升开放发展环境,强化开放发展保障,有力提升当地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如今的晋江,已连续多年跻身全国百强县市前十,2017年外贸出口规模为全省各县(市、区)第一,占泉州近一半、约占全省7%;进口第三位,占泉州近三分之一、约占全省3%;实际使用外资规模第一,约占泉州三分之一、约占全省6%。

学习晋江好经验 推动商务高质量发展

近日,省商务厅印发晋江商务发展好做法,倡议全省商务系统结合实际学习借鉴,共同为新时代商务高质量发展打开更广阔的空间,为推动全省新一轮开放和实现赶超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坚守实体产业 夯实开放发展根基

晋江市按照“先进制造业立市、高新产业强市、现代服务业兴市”的实体经济发展之路,发力招商选资,支持企业走国际化经营之路。

实施高新技术产业链招商。(1)坚持“龙头引领、重点突破、引进一个、带动一批”,大力引进集成电路、石墨烯、新能源等产业龙头项目,带动上下游厂家配套入驻聚集。以晋华集成电路项目和安芯基金为依托,开展全产业链招商,推动一大批产业上下游项目落地聚集。(2)主动引进对接国内外高端前沿技术资源,推动建设先进高分子、先进面料和智能穿戴及物联网等“高精尖”技术研发中心,产研紧密结合,跨界协同开发高档产品。

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强化项目招引,重点引进纺织服装、体育等传统优势产业的产业链高端环节、缺失环节项目。引导企业投建智能化、科技型、服务型制造项目,逐步向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支持企业引进高端设备和技术,有效推动智能化、自动化装备应用。鼓励企业顺应“互联网+”趋势,发展服务型制造,从单纯生产加工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产品+服务”转变,延伸和提升价值链。

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鼓励本土企业通过国际并购、境外上市和设厂、设营销中心、设研发设计中心等方式,加速国际化进程。已有14家龙头企业在境外上市募集资金,多家企业通过收购国际品牌进入同行业高端产品领域,近百家企业到境外设立商务机构、投资境外项目或设立研发中心。

坚持内联外拓 把握开放发展机遇

紧贴国际国内经济走势和需求变化,主动融入福建海丝核心区、泉州海丝先行区建设,着力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主动开拓国际市场。(1)引导外贸企业“固本拓新”,在确保传统市场出口份额的同时,抢抓机遇开拓新兴市场。“十三五”以来,累计组织2400多家次企业参加境内外158个国际知名展会,组织数百家企业赴境外洽谈经贸、考察市场。(2)创新企业抱团参展模式,在广交会设立“晋江专馆”,组织“中国晋江品牌海丝行”系列活动,推介优势出口产业和城市区域品牌。(3)引导拖鞋、泳装等外贸特色产业组成行业联盟,集中展示、集中营销、分享订单。目前晋江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往来,其中海丝沿线市场不断拓展,东盟已跃升为晋江最大出口市场。

积极扩大内需市场。(1)培育特色街区商圈,推动主题商圈、特色街区建成开业,引导五店市等商圈差异化经营。(2)建设专业市场,实行“一市场一政策”的扶持政策,鼓励引导23家专业市场特色化发展,晋江国际鞋纺城已成为亚太地区最大鞋纺专业市场。(3)打造特色商务楼宇,引导按照“一楼宇一业态”思路开展招商,重点培育打造一批纳税“亿元楼”。(4)发展现代物流,出台实施物流业提升行动方案,先后引进普洛斯物流、菜鸟智能骨干网等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目前全市登记注册的物流企业超过600家。

持续推进通道建设。全力打造与产业国际化相适应,集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为一体的国际商贸物流“大通道”。泉州出口加工区升格为综合保税区,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区、港口功能于一身,是我省除自贸试验区外唯一的国家级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晋江陆地港成为国内唯一一个汇集国际陆港、保税物流、国际快件、跨境电商四大通关平台的多式联运国际陆港,为超过2000家企业提供国际贸易服务,是仅次于义乌港的国内第二大内陆港。引进国际邮件互换局,与127个国家和地区直接互联互通。

突出创新转型 增强开放发展动力

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产品、技术、品牌、管理和模式创新,大力培育外贸新业态,用好招商新模式。

提升外贸竞争力。(1)加强贸易与产业互动,获评省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县和制鞋、男装、伞具、泳装等4个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打造出中国(晋江)国际鞋业暨国际体育产业博览会、海峡两岸食品交易会、中国家居建材博览会等“国字号”展会平台。制定中国晋江鞋业发展指数,引领行业发展风向。(2)引导纺织鞋服、晴雨伞等企业打造自主品牌,支持开展境外商标注册、国际认证,从拼规模、拼成本向拼质量、拼档次转变。马德里国际商标持续增加,9个品牌入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11个品牌获评“福建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国际知名品牌”。(3)2017年度省级外贸综合服务试点企业4家,数量占全省一半。

推进电商发展。(1)主动对接阿里、京东、苏宁、亚马逊等国内外知名平台,打造一批电商产业基地。(2)支持本土电商平台建设,鞋都电商创业园、海峡石化产品交易中心、一品嘉鞋材供应链云平台、冠达星云商平台等发展态势良好。(3)大力培育电商主体,全市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及个体户超过3万家,2017年“双十一”当天多家企业销售额突破亿元。培育淘宝村32个、淘宝镇3个,数量居全省第一。(4)实施跨境电商发展行动计划。全国首创“跨境电商+邮路运输”出口模式。国际邮政小包量、国际快件量和跨境通公共服务平台报关单量、贸易额均快速增长。先后获评全国电子商务百佳县、跨境电商创业25佳县和省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

创新招商模式。(1)推进“回归工程”,依托全国著名侨乡优势,与300多万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49个基层商会、400多个港澳台海外社团、430个侨联组织、3个境外商会和海内外社团商会建立常态化沟通联络机制,在5个晋江异地商会设立招商联络点。2012年以来累计落地35个回归项目,计划总投资229.8亿元。(2)跟踪服务在产外资企业增资扩营,截至目前增资扩营总投资额80.06亿美元、合同外资52.56亿美元,同时境外上市企业纷纷返程投资。(3)建设招商载体平台,晋江经济开发区形成一区多园发展格局,集成电路产业园、跨境电商园等加快发展,项目承载能力不断提升。(4)用好用活“9·8”投洽会、“5·18”国际资本投资福建对接会、“6·18”民企对接会、闽商回归对接推介会等招商平台,成功对接一批大型外企、民企龙头项目。

持续深化改革 提升开放发展环境

从群众关心、企业关注的重点环节入手,全力打造重商、亲商、爱商、富商、安商的发展环境。

开展政策“接地气”行动。(1)做好政策梳理和政策调研,深入了解企业发展实际和政策需求,紧扣推动三产跃升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每两年更新出台一批现代服务业扶持政策、外经贸扶持政策以及专项扶持政策。(2)强化政策宣讲,每年年初召开千人企业家大会,组织大型外贸政策宣讲会、分期政策培训以及“一对一”宣传解读,简化政策兑现程序,确保政策落地生根。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1)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所有审批服务事项的承诺时限统一压缩在5个工作日以内,办理环节统一压缩到3个以内,审批窗口授权率达100%。率先将审批服务事项纳入“最多跑一趟”和“一趟不用跑”清单。(2)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各种类别权责事项和所有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均录入省网上办事大厅,支持电子证照调用的事项达到80%。(3)拓展微信公众号功能,打造政务服务“口袋版”。围绕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积极为办事企业和群众提供扫描、申报乃至代办服务。

强化企业“拎包人”服务。(1)坚持“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的服务理念,为投资者提供“顾问式”“保姆式”“一站式”服务。(2)设立招商分局和投资服务中心,按产业领域分工开展宣传推介、招商对接和投资服务工作。(3)落实一线指导、一线协调工作机制,成立“单一窗口”工作小组,建立“热线联系”“现场工作例会”制度,提前介入、高效服务,及时为入驻项目协调解决土地、水电、环保、人才、资金等方面的问题,确保招引项目及时落地。晋江市在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中位居第三,先后获评“中国50家投资环境诚信安全区”“投资环境十佳城市”“2012最佳投资服务城市前十强”“十佳最具投资力县(市)”。

推进贸易便利化建设。(1)出台《晋江市推广自贸试验区可复制改革创新成果工作方案》,主动承接政策推广、辐射和延伸的事项。(2)积极探索新的通关监管模式,推动口岸部门实现通关无纸化和一体化,做到“多点报关”,申报地报关、放行,关税增值税网上支付。(3)建立口岸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组建服务小分队,对外贸重点企业采取“一对一”专人服务。(4)充分发挥商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依托晋江市进出口商会和制鞋、泳装、食品等协会,强化政企良性互动,及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相关问题。

加强党的领导 强化开放发展保障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按照福建省委、泉州市委的部署,切实加强党对商务工作的领导,抓好党建促发展。落实好“三会一课”等制度,每季度开办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学习研讨班、商务干部大讲堂,强化“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驰而不息整治“四风”,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和廉洁自律预警机制,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落实“两结合、两促进”,选准党建与业务的结合点,不断创新机关党建工作载体,探索“互联网+党建”模式,突出亮点、讲求特色,提升党建工作实效,激发基层党组织创新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