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前的日軍裝甲部隊很弱?歐洲的三大強國也好不到那裡去

導讀

一說到二戰前的裝甲力量,現代人想的肯定是美蘇德三國了。德國的坦克讓人“談虎色變”,蘇聯的鋼鐵洪流思想,其實到現在也不落伍,美國的謝爾曼等坦克算是盟軍裝甲部隊的不可缺少的主力之一了。但是,這都是二戰中後期的事情了。有那麼種看法,日軍的裝甲部隊很弱,拿到歐洲沒看頭。這種說法算是正確的,可我們如果看二戰爆發前的歐洲坦克發展局勢,那結果又不一樣了。本文討論的是1919巴黎和會後,被認為歐洲強國的三個國家,分別是法國,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會有人說怎麼不算英國,英國雖然在二戰的裝甲部隊還算不差,但英國人走歪了路,在二戰時代,坦克就是火炮殺傷力強論英雄的時代,英國人偏偏發明了防禦力量強於火炮力量的坦克,其實是比較逆時代潮流的。所以不算在歐洲坦克強國之中了。

本文乃魏博鎮節度使王前策原創,拒絕他人惡意轉發(尤其百家號),如需使用,請聯繫作者

二戰前的日軍裝甲部隊很弱?歐洲的三大強國也好不到那裡去

一直很想說說日本陸軍裝甲部隊的歷史,即使在在現代人來看,日軍裝甲部隊和同時期(從一些評論來看,人家是把日軍和二戰中後期的德軍裝甲部隊和蘇聯裝甲部隊比較)的各國陸軍裝甲部隊要弱許多。

這其實是一種斷章取義的看法,事實上,和飛機在軍隊的逐漸成為主宰力量的命運類似。其實在當時很長的一個時期內,尤其是在一戰結束後的歐洲,其實更可以說是“不修武備”的萎靡狀態。我們甚至不妨可以這樣理解。如果不是為了適應二戰時期坦克是陸軍前進的保障,歐美各國的裝甲技術,裝備情況完全是可以稱之為停滯的。兩相比較的話,日軍其實比當時各國更多了一份求新的希望。

二戰前的日軍裝甲部隊很弱?歐洲的三大強國也好不到那裡去

法軍一戰後的雷諾17坦克,到了二戰,法軍還裝備了老掉牙的雷諾17

“九一八”事變後,和日本陸軍一樣,日本的裝甲部隊也參與在華的各類大小戰役與戰鬥。顯而易見的是,日軍對現有裝甲部隊的戰場適應性不良而感到不滿。

當時日軍裝甲部隊裝備的坦克是89式與95式輕型坦克,其中89式坦克可以說是日後侵華的主力。與此同時,日軍赴歐洲考察的人員和在歐各國的武官,發回各工業強國發展新型坦克的情報,尤其是蘇聯當時不僅發展,也是製造坦克最多的國家之一。

在這一背景下,日軍當然是不甘落後。也要研發新的坦克,以應對未來的時代潮流。

1936年6月27日,日本高層代表與日本坦克部隊代表正式討論未來新坦克的發展方向。其中高策是要求在原有的95式坦克基礎上改進生產。而坦克部隊代表提出異議:裝備重裝甲,大馬力強機動性的坦克能夠提高乘員的安全感,加強部隊完成任務的自信,以實現勇氣百倍的果敢突擊。

二戰前的日軍裝甲部隊很弱?歐洲的三大強國也好不到那裡去

當時的日軍內部,也是和中國軍隊一樣,裝備一些質量差的歐洲坦克

這話看著很玄乎,實際上就是要求未來把坦克做大,做(裝甲)厚的條件。還提到了保護坦克乘員的要求,還不忘跑得快,身手敏捷的戰場需要。這和我們腦中定性的亡命之徒不相配吧。

話雖如此,高層礙於預算不足的客觀原因,自己希望的當然是“多快好省”的原則,再者說,就算坦克部隊不接受上層注意,那也是沒辦法的事。不過,幸運的是,高層同意先製造樣車。試驗過後,進而選出合適的車輛生產裝備。

就在樣車還在試驗,測量數據的時候。在華北的中國駐屯軍的那幫“二百五”們替坦克部隊解決了難題。“七七事變”爆發了,隨著不能停下的戰車腳步,日本陸軍的戰爭資金(軍費預算)飛漲到17億日元,比前一年的五億日元多了3倍還多。這樣,被選中的樣車成為了未來日軍97式坦克的樣本。

二戰前的日軍裝甲部隊很弱?歐洲的三大強國也好不到那裡去

要是沒有中國駐屯軍那幫二百五,就沒有後來的解放軍名坦克功臣號了

日軍的97式坦克是日軍侵華戰場上裝備最成功的坦克之一,從1938年至1945年,算上後續的97改坦克。兩者相加總產量為2123輛。

性能數據如下

車長5.54米

車寬2.31米

車高2.26米

最大速度公路/越野:38千米/小時

最大行程公路/越野:210千米

乘員4人

戰鬥全重15噸

火力裝備

1門97式57毫米短身管坦克炮,兩挺7.7毫末97式機槍

(接下來的文段中,最多速度就是“最大速度公路/越野”的簡稱)

97改與97式數據大致相同,不一樣的是,97改的坦克炮被換裝為47毫米長身管火炮。

二戰前的日軍裝甲部隊很弱?歐洲的三大強國也好不到那裡去

功臣號說起來,也是屬於97改了

在侵華戰爭最初的兩年,在日軍裝甲部隊挑大樑的是日軍89式坦克,就是老電影《血戰臺兒莊》中,想要碾壓中國士兵,最後被中國士兵引爆身上手榴彈,與其同歸於盡的坦克。這是日軍第一種國產戰車,1929年4月在大阪兵工廠製成(中國軍隊那時連裝甲車成建制都是奢望),總產量為404輛。前文說到的95式輕型坦克的總產量有2378輛。

二戰前的日軍裝甲部隊很弱?歐洲的三大強國也好不到那裡去

長得很像雷諾17,應該算是山寨了

性能數據如下

車長5.75米

車寬2.18米

車高2.56米

最大速度公路/越野:25千米/小時

最大行程公路/越野:170千米(大概是乙型號)

乘員4人

戰鬥全重13噸

火力裝備

1門90式57毫米短身管坦克炮,兩挺6.5毫末91式機槍

二戰前的日軍裝甲部隊很弱?歐洲的三大強國也好不到那裡去

如果只看外形的話,還是不錯的,有槍有炮,算是坦克的樣子了

95式輕型坦克被日軍定性為步兵支援武器,在沒有火箭筒以前,考慮到戰場上火炮不可能與步兵隨時轉移(即使是迫擊炮),且攜帶量也是未知數,在炮兵火力無法跟進的情況下,95式輕型坦克的存在就有道理了。

95式輕型坦克

性能數據如下

車長4.38米

車寬2.07米

車高2.28米

最大速度公路/越野:48千米/26公里/小時

最大行程公路/越野:250千米(大概是乙型號)

乘員3人

戰鬥全重7.4噸

火力裝備

1門94式37毫米坦克炮,兩挺7.7毫末97式重機槍

記錄到這裡,我們不妨看出當時日軍的裝甲兵運用思路了,速度快的九五式戰車打前鋒,為前進的步兵提供火力支援,在敵人機槍陣地或碉堡前,發射炮彈摧毀敵人工事,進而讓步兵繼續前進。當遇到敵人裝甲部隊這一類車輛出現,89式坦克就可以登場了。或者後續的97式與89式共同組成車隊,橫向,或者縱向對敵人步兵陣地前進,如果出現《血戰臺兒莊》鏡頭的情節,敵人步兵很可能不戰而退。之後步兵跟進,佔領陣地。

到此,其實日軍的用兵思路和一戰後期的用兵思路並未有太大區別——就是分散坦克,用少量坦克成為步兵輔助武器,佔領陣地與城市的戰術。在抗戰中,只有岡村寧次等人使用了集團的裝甲部隊奪取南昌城。以及在1944年中,已經組成獨立部隊的戰車第三師團在河南地帶四處亂竄。另外則是山下奉文和本間雅晴在日軍南方作戰中使用。

說到底,都是時代特徵形成了時代的特點與特色。現代人比較的時候,總是喜歡“李代桃僵”的用二戰時期的坦克比較二戰前夕的日軍裝甲部隊。殊不知,當時歐美各國也只是設計,發展不足20噸的坦克,即使超過20噸的坦克,也在鐵甲轟鳴的戰場上,或者因性能劣勢被淘汰,或者改進成為與最早樣本截然不相同的“潮流款式”了。

二戰前的日軍裝甲部隊很弱?歐洲的三大強國也好不到那裡去

二號坦克,在歐洲也不算好的,但德軍戰前裝備數量很多

“九一八”事變中,東北軍被日軍繳獲的法國雷諾公司的“雷諾”FT-17坦克,在二戰中就是戰場上活靶子。可是在一戰結束時,該型號的坦克加上改進型製造了3187輛。

那在1937年前夕,日本使團考察中的歐洲各國的裝甲部隊是如何的呢?

可以說的話,還不如後來被他們看不起的日本陸軍。

當時歐洲公認的三大國家,是法國,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這三家,波蘭的領土面積最大,法國是擊敗德國,且給德國帶上枷鎖的“宗主國”,捷克斯洛伐克則是當時優秀武器的製造大國,中國軍隊的捷克式機槍就是出於此國。

以法國裝甲來說,現在一些書中有這樣的看法,當時歐洲認為日軍缺少衝擊用的重坦克。脫胎於一戰,期望替代雷諾FT-17輕型坦克——30噸重的巴塔耶B1重型坦克,直到1935年方才批量生產,至1940年德軍入侵,只生產了403輛,設想一下,扣除掉質量不合格,學校訓練需要,後續試驗的坦克的數量。每年裝備軍隊的坦克最多五六十輛。怕是給當時什麼都缺的中國陸軍都嫌少。

二戰前的日軍裝甲部隊很弱?歐洲的三大強國也好不到那裡去

實戰表明,這個坦克,被修理的很慘

雷諾公司在30年代中,又推出了兩型號坦克,分別是“雷諾”R-35坦克和“霍奇基斯H-39坦克”,戰鬥重量分別為10.6噸、12噸,如果單獨對抗日軍的89式,97式還真難說。火力上,這兩型號都只有37毫米火炮。在速度上,也分別只有20公里每小時和28公里每小時。

二戰前的日軍裝甲部隊很弱?歐洲的三大強國也好不到那裡去

R-35坦克的優勢其實不算多

在1936年之際,法國索瑪公司又批量生產了“索瑪S-35”坦克,這款在日後實戰中不錯的坦克,有20噸重,速度達到了40公里/每小時,裝甲防護也不錯,但是火炮口徑只有47毫米。如果從現實來看,至1940年法國投降後後,這款坦克生產數量大約500輛。和B1的命運極其相似。

二戰前的日軍裝甲部隊很弱?歐洲的三大強國也好不到那裡去

在法國敦刻爾克大敗前,英軍也裝備了此款坦克

再說捷克斯洛伐克的話,這個軍火大國,比較代表的坦克是LT-35輕型坦克和LT-38輕型坦克,前者在1935年生產,截止1939年(39年後,被德國吞併了),共生產424輛,LT-38在德軍接管以後,數量不足180輛。二者共同問題是噸位輕,火力太弱。值得一提的是,LT-38的速度達到了42公里/每小時。

二戰前的日軍裝甲部隊很弱?歐洲的三大強國也好不到那裡去

LT-35輕型坦克

二戰前的日軍裝甲部隊很弱?歐洲的三大強國也好不到那裡去

LT-38輕型坦克

應該來說,這兩款坦克在捷克斯洛伐克被吞併的時候,還是很先進的,德軍後來也很喜歡這兩款坦克,但看的出來,上戰場,很難活到二戰中後期

至於波蘭的裝甲力量,更是隻能孱弱形容。

二戰前的日軍裝甲部隊很弱?歐洲的三大強國也好不到那裡去

應該說波蘭人的思路是對的,但工業能力太弱,才有二戰的慘敗

波蘭的TK超輕型坦克,能否抵禦的了步兵的子彈都是問題。裝甲只有8-10毫米。另外的7TP坦克,戰鬥全重不過10噸,火力一樣是不過40毫米坦克炮、早期型號,還只有機槍。

二戰前的日軍裝甲部隊很弱?歐洲的三大強國也好不到那裡去

這個坦克,應該叫自走機槍吧

二戰前的日軍裝甲部隊很弱?歐洲的三大強國也好不到那裡去

看得出來,波蘭人還是很有危機意識的

不難發現,這三國在火炮口徑選擇上都小於當時日軍裝備的坦克炮。至於說在坦克速度上的發展上,日軍所裝備的坦克並不比三國慢多少。再說這三國的裝甲思路,很明顯的事實是,在“閃電戰”讓世界瞠目結舌之前,歐洲各國對未來戰爭模式的適應,都是建立在一戰的基礎上。裝甲力量的研製,發展,裝備都是和一戰中的陣地攻堅戰脫不開的,即使是後來的德軍在閃擊波蘭的時候,參戰2650輛坦克中,有1127輛坦克是服役後就問題多多的二號坦克。

而唯獨日軍在於中國軍隊交手後,對裝甲力量比較重視。97式坦克在1938年生產了25輛,第二年的產量達到了202輛,1940年則是315輛。而另外三國在二戰前還是對重要裝甲力量的發展嗤之以鼻。

如果插幾句再說人事上的任用,歐洲真不如日本。前文說道,日軍即使在沒有先例的情況下,不少人“發明”運用了“閃電戰”,不難看出的是,在日軍太平洋戰場的初期,即使日軍裝甲力量不強於歐美國家,日軍依然抓住敵人的漏洞從而取得戰場的勝利。

再回到法國國內,在二戰中揚名世界的戴高樂,在德軍突破法國防線前夕被認為是軍中異類,因為戴高樂堅持裝甲理論。後來讓世界震驚不已的“閃電戰”大師古德里安在遇到希特勒以前,被看做傻子一樣的存在,也是被軍中認為裝甲部隊是笑話,古德里安在受到重用前的努力還受到嘲弄。

二戰前的日軍裝甲部隊很弱?歐洲的三大強國也好不到那裡去

到底是古德里安成就了希特勒,還是希特勒選擇了古德里安,只能去問上帝了吧

二戰前的日軍裝甲部隊很弱?歐洲的三大強國也好不到那裡去

戴高樂錯過了德法裝甲兵大戰,是政府的過失

再說到1937年的日軍裝甲部隊,不難得出的結論是,在南京戰役,淞滬會戰中與日軍廝殺的中國坦克並不是失敗者,後來事實表明,擁有千輛裝甲的大國因不會使用裝甲力量,被打的丟盔卸甲例子在二戰中比比皆是。中國坦克部隊在裝備時間倉促,訓練不足,武器無法有效使用的情況中被迫撤退,中國士兵面對此時的日軍裝甲力量製造的恐怖,絕不亞於後來在“閃電戰”登場時分,給予被“閃電”國家的心理衝擊。

二戰前的日軍裝甲部隊很弱?歐洲的三大強國也好不到那裡去

二戰前的日軍裝甲部隊很弱?歐洲的三大強國也好不到那裡去

在中國戰場上,更多是血肉阻擋日軍坦克

在二戰以後,裝甲力量重(裝甲)大(口徑)化的趨勢逐漸明確,如果不以後來的戰場結局來說。裝甲力量也是國家維和的一種象徵,也就在中國的上海地區,在列強各自的租界內,都保持著一支裝甲部隊。如果稍加註意者就會想到,在76號與租界的衝突中。只要坦克擺在路口,那絕對是劍拔弩張的象徵。對於一些要鬧事者來說,絕對是最好的威脅辦法。

回想日軍在華使用裝甲的歷史,每一次的裝甲出動,就是血戰的開始。二戰初期,被冷落的裝甲武器造成了震驚世界的戰績(上述三國都成“戰事發動者”的戰果)。這當然不是一時的必然,之後,日軍也落入裝甲不好用,不夠用的困境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